“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德国不是一个人,一定有邻居。”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愿与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5月23日。
2015年5月23日,中国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立人》
“德不孤,必有邻”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无助,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加强道德修养一直是儒家倡导的理念。南宋朱在《论语》中解释过这句话,说:“德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按阶级来配的。所以有德必有一种顺从,如居邻。”人与人相处,总喜欢找性格和道德品质相近的朋友。《易经》上说“一丘之貉聚各方,物以分群”,《易经·干卦》也说“同音对应,同气相求;水湿了,火干了;云从龙起,风从虎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按照儒家的说法,虽然社会上有些人喜欢做好事,有些人经常做恶,但本性善良、喜欢做好事的生命之始,总是占绝对优势。所以,只要你真诚友善,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朋友。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谋己,小人谋人。”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总是先修其德,再找朋友,让朋友不请自来。庸俗的小人和君子不一样。他们总是用甜言蜜语骗取别人的友谊,但一旦他们丑陋的嘴脸暴露,他们将永远被孤立无助。
在儒家看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朋友,还会无形中吸引很多温文尔雅的人住在他的隔壁,从而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善良,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美好环境中。孔子在《论语·立人》中说:“立人是美好的,你选择不仁者,怎么知道呢?”这意味着人们选择他们的居住地。如果他们不能和善良的人做邻居,那么他们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西汉刘向对先烈传说说:“孟子天生性情温良,幼时被慈母教动三次。”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成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典故,并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紫晶》。孟子后来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孔子的第二位最受尊敬的学者,这与孟母有意为他的孩子选择一个邻居来接受最好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修养,有德行,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你旁边住,可谓是“德不孤,必有邻”的形象诠释。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从皇帝到庶人,一切以修身为本”。个人只有适当地修养自己,达到高尚的德性,才能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儒家认为,有德之人管理家庭,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太平。德,下至庶人,是修身之本,上至天子,是治国之本。孟子尽心说:“仁不如仁深,善政不如良教。”善政为民所畏;好的教学,人们喜欢它。善政得民财,良教得民心。“正因为儒家看到了道德因素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才强调德治,主张道德教育为先。孔子在《论语》中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以德治国,如北辰,居其所,群星共享。“这就是说,如果治理国家的人能够用道德教育的手段来执行政令,那就像北极星一样,群星自然围绕着它。
在中日交往方面,中国表明了态度,坚持以“德”为好邻居。中国人民愿意与邻国友好相处。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身边的朋友,中国的和平发展当然不会缺少朋友。
在地理上,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中日成为邻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邻居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如何与邻居相处。在这一点上,中国一直认为“德不孤,必有邻”。在社会发展中,道德的坚持从来都不是孤独的,被感动、被影响、被团结、被鼓励的人总是比预想的多。
在演讲中引用孔子的话“德不孤,必有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现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善、安、富”的外交政策源于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也表明中国愿意与日本实现世代睦邻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