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的“新闻”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吗?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语境、主体、手段和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众所周知,结构性变革是新闻业必须接受和面对的现实,但面对剧变,新闻业不仅“危险”,而且“没有机会”。同样备受学界和西北地区头部都市报关注的华商报未来会怎样?还有哪些精彩的面向未来的实践值得总结?中文传媒在生活应用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也值得期待。
重新认识“新闻”:告别“报道”和“告知”
在媒体成为人与社会的沟通装置,新媒体被理解为普通人的“歌唱”的今天,新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报道”或“告知”,而是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生活资源或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换句话说,对新闻的理解不能再延续旧的“以传播者为中心”模式下的“传播观”模式,而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适应互联网思维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要素,要求新闻实践更加关注新闻与地方、社区、社群的关系,强化“服务”和“关系”在新闻产品及其价值中的比重,善于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提供基于特定地点、视角和情境的定制化新闻。数字时代的信息不再是稀缺产品,有价值的是信息与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用户”意识?如何践行“用户”意识?这里以华商报为例简单说明一下:早在2008年前后,华商报优新闻的每日固定版面,就以西北地区最活跃的BBS——华商论坛上网民的最新新闻和趣闻为素材,通过采访提炼加工而成,成为国内“报网互动”实践的经典案例;“五星周末”系列品牌活动,通过大量UGC内容、宣传活动品牌和商旅项目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2年,华商报关于奥运会的报道《你约我去参观》,利用微博微信这一新手段,收集网友对伦敦奥运会细节的关注,并整合到报道主线中。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联合采访,一一解答,成为国内同主题策划报道的亮点。几乎与此同时,华商报办报理念中对读者的描述也逐渐开始与用户的概念迭代,取代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工作流程,一种全新的对受众的服务。直到2017年,除了成功孵化华商。com和华商头条,华商报再次孵化了基于LBS定位的二三里资讯平台,主要针对三四线城市的新兴互联网资讯用户,全天候提供专业、及时、准确的实时资讯和生活服务信息。让华商与用户共同成长,这是一种用户思维。
从“中介”到“平台”
目前,边界相对封闭的早期专业新闻已经失去了内容垄断和渠道垄断这两张“王牌”,正在融进一个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各种行动者为节点的更广阔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和理念也经历了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在互联网思维下,媒体不再是连接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中介”,而是为所有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的空空间和场所,“平台思维”正在取代“中介思维”。
华商报自然是这种“平台思维”的践行者。来自华商。com到华商头条到二三里,从微博官方号到一直播,从微信官方号到视频号到华商小程序,Tik Tok官方号和大风视频,头条号等等,官方号之外还有相对独立的垂直栏目号。无论是自有平台的建设,还是顶级平台的账号运维,华商报都建立了可以互联互通的多媒体矩阵,形成了一定的局部区域。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生活服务、电子商务、教育、旅游等领域都在步入“平台化”。失去渠道垄断的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加入,适应平台的规则。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实力的新闻媒体为了重构渠道也在尝试设立手机客户端,但是他们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然和主流互联网平台不可同日而语,新闻业的未来仍然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和互联网平台的关系。在融合时代,新闻业的盈利模式越来越难以单纯依靠某一种经济来源。一定要尝试整合财政补贴、广告、支付、电商等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也要讲究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简单模仿和同质化的滋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定位、风格、用户、内容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手段。纵观媒体变革,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媒体融合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泛化的边界:新闻在多学科传播中的角色和责任
现在,一个多主体的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是普通用户、自媒体、专业媒体、政府、企业甚至机器人的混合体。多元主体构成的新闻生态,既令人欣慰,也令人警醒。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可能仍然有观点对网络社会的未来持有非常美好的愿景。然而,随着现实中群体极化、缺乏理性和真理分辨率的现象不断涌现,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网络空越嘈杂,越需要社会新闻。尽管专业新闻媒体不再是传播的“中心点”,但它仍然在社会传播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节点”。
此外,在过去的大众传播史上,技术仅被视为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物理“工具”。媒体技术由人控制、完全由用户控制的观念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被彻底打破,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意义正在从“工具性”向“可用性”转变。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新媒体技术能为新闻业做些什么?甚至“强迫”新闻业做什么?面对今天的新闻传播实践,大数据、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定位系统正在改变新闻信息的采集,AI写作、AI主播、AI播报、AI视频编辑正在改变新闻生产者及其生产流程,算法推荐、用户画像正在改变新闻的分发目标和流程,AR、VR以及目前正在热议的“元宇宙”正在改变用户对新闻的感知和体验,技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已经从单纯的物理变化。接受新媒体的传播逻辑,学习和运用新兴传播技术,发掘新媒体的可用性价值,是新闻业及其工作者的持续努力。
新时代,新闻才是最重要的。华商报将围绕全网、全球、未来实现广泛连接、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华商全媒体传播生态圈。将更加紧密地拥抱互联网主战场,打造华商全媒体主阵地,继续实施主流化和走出去工程,升级以现代全媒体运营和超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新逻辑,聚焦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四大品质(全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果媒体)、四大智能(智造、智能分发、智能营销、智库服务)、四大拥有(用户、粘性、科学感、现代性)、四大实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持久性)的新一代媒体。
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