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什么是解释性文本?
说明文是以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澄清事物的文章体裁。它通过解释事物的来源、原因、性质、现象、组织结构、范围和类别、功能和作用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包括广告、小册子、规则、公司章程、评论、科学草图等。
2.说明性文本的开头
通常有五种方式开始说明性文本: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提出解释的对象,在开头就掌管全文,让读者“一目了然”作者想解释什么,然后层层解释。
如法国学者布丰的作品《松鼠》的开头: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温顺、聪明,非常讨人喜欢.\”
再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开头,作者是江西的一个中学生: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我也是,日记开始是我最喜欢的书。”
(2)概述
这种形式在开头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进行全面概括的说明,这只是这篇说明性文章的提纲,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说明。
例如,在《数字杂集》的开头:
“就算是不识字的人,一般也会数,比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之类的。但是,即使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也不一定知道数字的来历、味道,甚至后悔。”
(3)运用反问句
说明文一般是平实简单的,但在开头用问题指出文章的主旨,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不要把“时钟”拧在自己身上”:
“你想节省时间,高效学习吗?那就请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身上的‘时钟’弄乱。”
再比如中学生的优秀作文《生活因互联网而精彩》的开头:
“当网络成为你我之间的桥梁,当网络让孤独的人找到快乐,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上自由自在地旅行?回答:‘因为生活因为互联网而精彩!’\”
美妙桌面的开始:
“天空是文化——天文,地球是文化——地理,我们的书桌其实是一种文化——名为书桌文化。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书桌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体现了书桌主人的个性特征。”
(4)使用说明
在这种形式之初,往往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来描述所要说明的事物,使之生动、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自然之语》的开头:
“立春之后,大地逐渐从沉睡中醒来。冰雪融化,植被发芽,各种鲜花盛开。又过了两个月,燕子回来了。不久,布谷鸟来了……”
(5)定义的开始
在开始时,要解释的事物被简明地定义,以揭示要解释的对象的特征。在这种形式开始的时候,读者可以先对要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明确、科学的认识。
例如,在大规模泥石流开始时:
“在一些山沟里,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的不断侵蚀和挖掘,山体经常发生崩塌滑坡,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落下来,被水流携带和搅动,变成粘稠的泥浆,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迅速冲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3.说明文字的结尾
通常有五种方式来结束说明文字:
(1)自然结局
所谓自然结尾,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是自然的,以文章结尾结束。
如《松鼠》一文的结尾:
“松鼠通常一次可以生三四个孩子。他们的头发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天就会变。新换的头发比脱落的头发颜色更深。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毛发,让毛发干净,没有臭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它们的尾巴毛可以做刷子,它们的皮可以做毛衣。”
(2)前景
在解说的最后,作者在解说了某项科技或新事物后,往往会在最后站在未来的高度,对解说对象可能出现的场景做出科学的预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追求。
例如,在《宇宙中有什么》的结尾:
\”…今天,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实现了绕地球飞行,未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3)讨论和结论
这种结尾是为了说明某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结尾的评价和讨论,帮助读者提高对某事物发展变化的意义的认识,从而起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作用。
比如晋祠的结尾:
\”晋祠真是中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明珠.\”
另一个例子是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奥运吉祥物”:
“福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梦想和愿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包含了他们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空,他们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4)给出指示和意见
任何事物总是分为两部分。在我们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的优缺点之后,可以在最后指出被说明的事情的不足之处,或者评论一下造成这种不足的一些原因,可以让读者理解的更加全面和深刻。
比如《从云上看天气》的结尾:
\”…但是天气变化极其复杂,从云中了解天气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天气变化,依靠天气预报。”
又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黄河》的结尾:
“毛曾经说过:‘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朋友们,珍惜这条壮烈而弱小的古河,不要让那惊涛骇浪的一幕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5)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称之为总结概括。
比如《为什么中午的影子比早晚短》的结尾:
“可见,图形的形成涉及到地理、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又如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味精》的结尾:
“味精虽然会增加食物的美味,但也是有害的。一般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过多可增加血液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引起短期头痛、心跳加快、恶心、口干等症状;因为味精在155℃能产生焦谷氨酸钠,失去风味,产生毒性,所以味精不宜与食物长期同煮,也不宜用于煎、炸、烤食物。不违背以上两条原则,就能享受味精带来的美味。”
4.解释性摘要
(1)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旨在给读者知识。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说明文写作,经常纠结。事实上,说明文并不是学生所害怕的。只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理顺,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把阅读文本作为写作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渐学会选择恰当的解释方法,正确地、有条不紊地解释事物的特征。
一、写说明文首先要区分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文是教人认识和理解的,记叙文的目的是让人产生情感和情绪。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原理,介绍知识,解释是手段。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区别在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解释,而议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推理;说明文要求把实际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物本身说清楚,议论文则要求对讨论的对象提出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你必须熟记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是描述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有掌握好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写好说明文。
第三,说明文的类型必须明确区分。如果从内容上划分,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如果以表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浅显的说明文和科学文。
事物解释文:以具体事物为解释对象,着眼于事物是什么,科学地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结构、发展变化等特征。
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为说明对象,把“如何”和“为什么”讲清楚,使人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的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是指用平实、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事物的外观、内部结构、功能和种属关系进行客观的描述。一般来说,文字没有感彩和主观性,很少使用描写,更不用说修辞手法了。
科学随笔: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解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充满爱与文字的随笔。与其他说明文不同,这类说明文文学性很强,是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双重产物,寓科学于趣味之中。
如果掌握了以上几类说明文的特点,就可以轻松面对。
(2)写作方法
说明文写作的总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凡事各有特点,慢慢解释;其次,要体现事物本身的顺序,往往比较复杂。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本质,就要搞清楚事物本身的顺序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按顺序介绍和说明事物的特点和功能;文字要准确、通俗、简单,说明文字的语言要特别准确、透彻。通俗简单就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写的东西,让你写的东西具体化、大众化,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文除了以上的一般方法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方法,对平时训练写作大有裨益。
(3)写说明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说明文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没有明确说明目的,没有认真考虑需要说明的方面。其具体表现是,文章在阐述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没有紧紧围绕这一方面的特点,使得这一方面不清楚,不突出。就像写记叙文一样,有偏离“主题”的地方。
比如我家附近的立交桥就是水泥做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跑七八辆车。桥洞也比其他桥大,所以路面很宽,至少可以并排走四五辆车。建桥者冒着酷暑建造了这座桥。他们从项目开始就夜以继日的工作,从来没见他们放假休息过。
这段话没有准确把握对象的特征。本文对“桥的形状”和“桥的建造者”都进行了解释,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该解释哪一个。通过全文,我们知道作者想说明的是“桥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形式”的不同方面来写,而不是写一些与“形式”无关,涉及“造桥人”的东西。
修改正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修建的。桥身全是水泥做的,有200多米长。横路从桥顶穿过,竖路从桥底穿过。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走七八辆车。桥下的路虽然窄了一点,但至少可以并排走四五辆车。在桥洞的两边,有一个蓝色的球场大小的空房间,它像半个扇形一样,从路边逐渐下降到一端…从远处看,这座桥非常壮观。
小作者舍弃了一个方面,把笔墨集中在一个点上,让读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对事物特征的描述不明确,主要是文章组织不好,解释方法不恰当。它的具体表现是,在解释事物的特征时,不注意解释的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或者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谈另一个方面,导致两者都不清楚。
比如所谓的“装腔作势”,就是在写之前想好主题提炼和素材安排。写文章时,要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合理安排材料。确定主题后,就看材料能不能很好的说明主题;材料的安排要符合主题的需要。
这是在构思过程中对形象说“装腔作势”的一种解释。从作者对“装腔作势”的定义来看,他对描写对象的特征把握得比较准确。但下面的解释,却把“主题提取”和“素材整理”混为一谈,有些模糊混乱,不能给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既然“装腔作势”是对“主题提炼”和“材料安排”的反思,那么在解释的时候就要把两个方面分解开来,先说清楚一个再讲另一个。这样才能连贯,也便于集中精力把问题说清楚。
修改后的文字:所谓“装腔作势”,就是在动笔之前想好主题提炼和素材安排。提炼主题,首先要从所有材料入手,从中提炼出一个总的主题。然后,要回去看看现有的素材是否都符合主题,需要增删。材料的排列,即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材料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
(4)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讲解的目的在于“以知识利人”,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准确、清晰、有序。要准确运用讲解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所以,要把这个东西介绍清楚,就要把握它的特点,要有准确性;不仅是写说明文,读说明文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清楚地理解作者介绍的事物。
(2)选择好解释角度
事物的特点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东西,会发现它不止一个特征。事物特性多样性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好角度,确定重点,把事情讲详细。
(3)合理安排讲解顺序。
为了准确清晰地解释事物的特征,我们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组织及其固有的特征,选择合理的顺序进行分析。所谓合理,是指以事物的特性为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为前提,容易说清楚,容易让人理解的解释序列。
常见的指令序列有:
(1)解释事物的结构,往往根据事物成分的组合或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来解释;
(2)要解释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要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解释;
(3)解释某些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按整体再按局部来解释;
(4)主要解释科学实验的解释性文章,往往是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来解释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的顺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练习,勤总结,广积累。
(4)合理运用各种解释方法。
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释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物介绍清楚,分析生动。常用的解释方法有:一般解释;定义描述;解释;分类描述;举个例子;引文描述;对比描述;数字描述;图表描述;形象描述等等。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需要和作者自己的写作习惯,但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所介绍的事物(或事物)。
(5)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
示例1
水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公寓。地球上有多少水?有人粗略估计,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地面和地下的空水,总计近14亿立方千米。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湖水是绿色的?原来这是太阳感染了他们。阳光中较长的光波,如红光、橙光、黄光等,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而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当它们遇到水面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或反射回来。所以这个湖是蓝色和绿色的。海水越深,它散射和反射的蓝色和紫色光越多,它就越蓝。
相对纯净的水,加热到100℃会沸腾,冷却到0℃以下会结冰。在高山上,水只要加热到80℃以上就会沸腾;在海平面,水只要在72℃左右就沸腾;在矿井里,水要在100℃以上才会沸腾。
在自然界中,水总是运动的,不变的,但它从不改变。基本存在于三个地方:空空中、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示]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散”,主要毛病是没有按照某个中心来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它只是讲究一点东一点西,只说一面的几句话,然后就急匆匆地谈另一面。结果我什么都不懂。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解释一个事物,就要把握它的特点,才能准确清晰地把被解释的事物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事物因物而异,有些事物在形式、性质和发展上是简单的。我们在解释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妨把它们展开一点。有些事物的形式和特征是复杂多样的,往往有很多特点。我们在介绍这类东西的时候,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里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讲一两个特点。写这类事情的说明文,要多注意一个明确的解释中心,并据此安排解释顺序。《水》篇的主要毛病是没有抓住要说明的中心,并据此组织材料,排列顺序,给人的感觉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都不清楚。比如水是液体,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性,可以这样解释:
示例2
水
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水是液体。石头和石块有一定的形状。不管是放在桌子上还是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形状。都是固体。水不一样。它在圆杯子里变成圆的,在方盒子里变成方的。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是不对的。把水和牛奶相比较,就会发现牛奶是白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如果我们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中,我们就看不见它了。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可以透过清水看到插入的筷子。
水无嗅无味。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怎么区分?光凭肉眼什么都做不了。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分辨。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没有气味和味道。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提示]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点作为文章的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一种相对解释性的方法,将水的形状与木块、石头相比较,将水的颜色与牛奶相比较,将水的气味和味道与蒸馏酒相比较。相互比较之后,水的特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在解释事物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物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解释的特点,为了增强解释效果,往往采用比较解释的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将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与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使人们对事物有所认识,读者可以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最终全面了解事物的特点。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特性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显露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前提是找出事物之间可以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才能同中求异,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各自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同的点来比较。就拿上面来说,比较物体形状的时候,把水和石头、木块比;比较物体的颜色时,把水比作牛奶。反过来说,如果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状,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是造成一片狼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比较的东西是说明的对象,用来比较的东西是应该相当熟悉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上面选取的牛奶和石头,都是大家熟悉的、具体的东西,大家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用来比较的东西比要解释的对象更难理解,更陌生,更抽象,那么解释的目的就根本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