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本报从教育部网站获悉,教育部近日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该计划旨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引领。规划指出,虽然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新时代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重大原创性成果和领军人才较少,条件能力建设仍有待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此,规划提出了四大任务: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的科研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的科技项目,持续产出领先的原创性成果。通过成立高校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基础薄弱学科基地建设、招生指标等资源布局,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考核机制等政策措施。力争到2020年显著提高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到2035年大幅提升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高等学校创新场所,在一批重要领域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学科,培养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大师。
附: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直属高校,部省共建高校:
为深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有关精神,书写教育“奋进之笔”,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本地机构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
2018年7月18日
高等院校珠峰计划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学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基础研究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与新时代建设世界教育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高校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和领军人才较少,条件能力建设仍有待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为落实国务院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精神,书写教育“奋进之笔”,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导向,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着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人才的第一资源和创新的第一驱动力,并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 在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组建世界一流的创新团队,搭建世界领先的科研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的科技项目,不断产生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提供源头供给,成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柱,推动高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
二、基本原则
实现创新和领先。要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支持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高地。
坚持科教融合。以科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努力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水平,充分践行科研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又树立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鼓励自由探索,加强自主科研布局;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前瞻性布局;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均衡发展。
加强开放协作。坚持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紧密合作。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引领务实科学文化的形成,坚定创新自信,增强领导意识,激励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和十年坐冷板凳的精神,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汇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支撑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到2035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大幅跃升,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学术领先,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产生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
到本世纪中叶,高校将建成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创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领域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学科,培养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大师,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四。核心任务
(一)组建世界级创新团队
在高校设立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该中心面向全球汇聚一流人才团队,推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中心要建设成为中国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
教育部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负责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布局,指导和组织中心的项目建设和评估。整合各方资源,在研究生指标、条件建设、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2)建设世界领先的科研平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科学目标,推进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大型复杂科研装置、系统或极端研究方法的重大平台,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重要支撑。聚集和培养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层次工程和管理人才,形成独特的研究条件,提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
教育部结合“双一流”建设学科培育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多种建设模式。根据培育效果,推荐一批设施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形成“预研、建设、运营”的发展格局。教育部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研究平台,同步提升建设、运营和创新能力。
(3)培育科技项目,抢占制高点。
聚焦符合科学发展趋势、对未来长远发展可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技突破、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瞄准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探索高校重大创新活动组织新模式,整合高校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和长期持续研究。 探索建立依托前沿科学中心牵头组织重大科研任务的新机制,不断形成集群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
培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每年组织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预研,向国家提出重大科技项目建议。
(D)持续输出领先的原创成果
在集聚大团队、搭建大平台、组织大项目的基础上,持续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和重点领域引领突破,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具备重大条件的世界级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一流的环境和管理,做出一流的贡献和服务,产出一流的原创成果。
以前沿科学中心建设为试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员聘用、评价激励、成果转化等进行大胆探索。推进科研教育,通过高水平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将重大科技任务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鼓励高校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新型研究机构,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融合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发展环境。
动词 (verb的缩写)政策措施
(一)全面推进
建立高校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为基础研究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布局和管理。积极争取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为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高校加大自主科研布局,支持科研人员根据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发现、培养和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倾斜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加强实验技术团队建设,加强对从事基础和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二)夯实基础
充分认识基础学科的基石作用,全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重视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对数学、物理等重点或薄弱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加强基地建设、招生指标等资源配置布局。注重基础与应用的联系,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跨学科联合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优化环境
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强分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探索长期评价,突出目标导向,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践贡献,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大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倾斜支持。完善后勤保障,建立一流的科研专业服务团队,为科学家开展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
(4)保证投资
高校要强化法人主体责任,将前沿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作为重大事项纳入学校“三重一大”决策体系。争取多元化投入,统筹各类资源,对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等给予稳定支持。教育部将从重点建设、科研任务、招生计划、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协调共建机制,建立部省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部门作用,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5)加强对外开放。
对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聚集世界一流学者,开展开创性、颠覆性、前瞻性研究。加强国际智力资源引进,建立海外高端人才访问学者制度;将海外学术团队引入建制,提高人才引进效率。深化与全球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顶尖机构和人才的高水平合作,产生重大学术成果,及时提出并牵头组织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