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洛神赋的作者

人如花飞,云如短歌 谁曾爱过我 时而风光旖旎,时而坎坷 谁可怜我 我无法挣脱 心似明月 ,情似扁舟,愁似深秋

人如花飞,云如短歌
谁曾爱过我
时而风光旖旎,时而坎坷
谁可怜我
我无法挣脱
心似明月
,情似扁舟,愁似深秋

喜欢这个角色爱惜羽毛的悲壮和宿命感;

我喜欢甄宓在曹植七步成诗时含泪的笑容,感人至深;

我喜欢马浚伟演的曹植,前期大方洒脱,后期抑郁消沉。

在那个战乱频仍、人心变幻莫测的年代,王朝的兴衰与人的沉浮息息相关,身处其中的文人常常会感受到人生的短暂、时运的无常和个人深深的无奈。

建安文学的悲剧基调就这样奠定了,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悲剧性的曹植,成为了那个浩瀚时代的一个缩影。

建安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国号,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建安文学是指曹操、曹丕、曹吹三位先人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

曹操古生直悲,曹丕婉约婉约,曹植文采刚健,曹三部作品的创作与先秦文学、汉乐府遗风、文人五言诗相衔接,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更有王灿、刘震等“七子”争奇斗艳,一时间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群星璀璨。

其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更是公认的,在建安文学群体中名列第一,尤其是《七步诗》、《白马篇》、《王彪为白马》、《罗神赋》等名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品》作者钟荣赞说:曹植“意气风发,抒情华懋,清雅愤懑,具文之体,鹤立鸡群。”南朝诗人谢灵运不吝赞美:“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战,天下一分为一战。”

人们常说天妒英才,大概就像曹植吧!他永恒的才华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但同时也无情地将他包裹在权力斗争的中心。

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也在26岁与他的人生境遇形成了分水岭。

26岁之前是个“回宴好酒,争一千”的帅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去青铜阙台送礼,立笔。他是一个爱国者,有着“死于国难,死于突然”的理想。

26岁之后,他是个失败者,悲痛地写下“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如此匆忙?”他是一个落魄的人,通过“惊鸿一瞥如游龙”的洛神来表达自己的无能和苦恼。他是一个可悲的人,宁愿卑躬屈膝,但恳求明帝给他政治重用。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曹到淳于(今安丘东北)。次年九月,跟随父亲北伐至柳城(今辽宁朝阳)。

在这期间,曹植写了反映他职业生涯的《白马》: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诗中,曹植塑造了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游侠形象。为了救亡图存,建功立业,他宁愿为国捐躯。

寄托在上面的恰恰是曹植自己的野心。正如他在《与杨德祖的一封信》中所写的,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力争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人尽其才”。

那时他还是个年轻人,他的诗多是歌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和浪漫,对未来充满信心。

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修建的铜雀台落成,一批文人被召去“为傅登台”,曹植就是其中之一。当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曹植第一个交卷了。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这首诗气势磅礴,文采横溢,生动地表现了曹操横扫天下,成就帝王事业的野心。曹操看后,惊叹不已,更是赞赏有加。从那以后,我对曹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帮我成就大事。

但曹植不知道,短短七年,不仅天下风云大变,自己也将告别意气风发的青春,陷入深深的沮丧和悲哀。

一首诗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七步足矣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趁曹操不在,乘坐皇家车马,擅自打开皇宫的司马门,放纵自己在举行仪式时只有皇帝才能走的禁行道路上。曹操的法令早已被他遗忘。

曹操大怒,执行了掌管皇家车马的公车令,曹植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当年十月,他的大哥曹丕被立为太子。那一年,曹植26岁。

皇室的斗争从来都不是残酷的。就算他们的命最后紧紧相连,今天的曹植也只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同年,戴寒为魏文帝自立门户。曹丕称帝后,对曹植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仅仅因为母亲卞氏的压力,曹植几次被免职。

情绪低落的曹植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大多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愤。

他对他的朋友和对他的迫害充满怨恨,如“王彪换一匹白马”。该诗集叙事、景物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后期的悲痛和苦难,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诗。

或借思妻弃子来抒发感情,最著名的是《七伤诗》这首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元末明初,刘吕在《诗选补叙》(卷二)中说:“子剑与文帝本是同母骨肉,如今起起落落,互不亲近。故以孤妾为喻,为此焦虑。”

子建指曹植,文帝指曹丕。正是以一个不满的妻子的口吻,诗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打击的惨淡处境。对曹丕的绝望和不忠,愤慨中更多的是悲伤,透露出无限的悲凉感。

而这种难以消解的愤懑与苍凉,就像一片厚重而停滞的云,笼罩着曹植后来的诗歌创作。

“七步诗”的传说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其中的真假现在很难确定,但并不妨碍这首诗以其具象的手法,朴实的文字,深沉的悲凉,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丕称帝后,曹植未能及时赶到祭奠先父曹操,指责其为大不孝,并命其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如果他失败了,他将被斩首。

曹植悲愤交加,悲伤地念出一句话: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做豆汤,过滤豆子做汁。豆茎在锅下烧,豆子在锅里哭。豆梗和豆本来就是一根长出来的,为什么非要互相折磨,逼成这样?

一首诗有多远?答案是:七步就够了!可是,两颗心的距离能有多远?明明是对视,却隔着钱山。

洛神赋

黄三年四月,公元222年,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有2500户。就是在封王后回鄄城的路上,他写下了著名的《罗申府》: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首诗虚构了诗人和罗申的相遇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向往和爱。诗人从洛阳回到封地,恍惚间看到洛水女神站在悬崖上。她的外表美丽优雅,她知道礼仪,善于言辞。诗人和罗申相爱,但人神之爱模糊了,罗申最后带着仇恨离开了,诗人也伤心失望。

全福的文字华美浪漫,其实还有别的东西在里面。诗人把洛神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拼命地追求,“独木船上,长河中飘,忘乎所以”。可惜人神不同道,诗人只能“思而赞叹,夜不能寐”。

人神之恋的悲惨结局也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朱干举例说,“然而《洛神》被赋予了君臣之丧,骨肉分离之丧的方式,并赋予其神人不离之言,躲在暗处,寄其心于王,处子之死将压倒他,忠臣之死无二。”

黄初第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操继位,即魏明帝。踌躇满志的曹植依然渴望施展抱负。为此他多次慷慨激昂地给曹操写信,希望得到政治上的重用。

可惜的是,无论他有着怎样的拳拳之心,无论他多么放弃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写一些谄媚的文章,曹操对他始终是冷冰冰的,严加防范和限制。

从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到公元232年去世,整整15年,曹植想“游于绿林而乐,泣于白水而泣”,却始终“感怒以切痛,若归其心”。

他想到了干脆去山里玩一玩!但现实是,那种担心的愤怒,像一把尖刀,一次又一次地割在他的心里。他担心自己生活的平庸,却又无可奈何。

只有在佛经之间,他才能一点点忘记人事的悲哀。据传说,当曹治东参观鱼山时,他听到了白凡的声音,这是一种天籁之音,非常美妙。于是他写文章发声,作了《太子颂》、《菩萨颂》,成为中国白凡音乐的开端,揭开了中国佛教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公元232年,曹植改名为陈王。同年11月,他因抑郁症去世,享年41岁。

转眼几千年过去了,但那个自得其乐的三江男孩,却和那些千古绝唱的诗篇一起,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今日乐相乐 别后莫相忘。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当那些饱含沧桑的诗句,穿越历史的风雨侵蚀,被我们缓缓念出,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为永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42204.html
1
上一篇淘宝促销活动
下一篇 秋天暖心的短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