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识点,现在用框架图介绍必修三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水性物体。
2、体液之间的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主要区别是血浆含蛋白质多,而组织液和淋巴液含蛋白质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和温度。
6.血浆中的pH值:7.35-7.45。
调整后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渗透压:770kPa。
正常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所有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部稳定。
相对稳定的环境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9.稳态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协同调节。
内稳态的意义:内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在静止状态下外部为正内部为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身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脊髓:调节身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感知外界,控制身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运动性失语症可由大脑S区受损引起:患者能听懂话和别人说话,但不能说话(S区→说话,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受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对人和动物生理活动的调节。)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间质液、淋巴液等)的传递。).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严重者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目的:①血糖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糖原和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和一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口服)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是反馈调节。
人体在寒冷时,身体也会发生变化:瑟瑟发抖(骨骼肌手收缩)和鸡皮疙瘩(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的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率
迅速的
慢的
行动范围
准确且有限。
更宽的
操作时间
短暂的
更长的
12、水盐平衡调整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
婴儿期分泌减少:痴呆;
缺碘: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下丘脑:内分泌中心
(1)内环境稳定中心(渗透压、体温、血糖)
(2)双重调整
14、
15、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功能,监测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引起特定免疫反应的物质(如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坏死细胞和组织)。
抗体:专门对抗抗原的蛋白质(化学本质上是球蛋白)。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在抗原消失后能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影响T细胞功能:靶细胞被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21、
22.过敏反应的特点:起病快,反应强,消退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顶端。
(2)向光弯曲的部分位于胚芽鞘顶端的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的顶端。
2、胚芽鞘弯曲向光生长的原因:
(1)侧向运输(仅在胚芽鞘顶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从向阳面向逆光面运输。
(2)纵向运输(极运):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不可逆转。
(3)胚芽鞘背面生长素含量比光面多(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面多,光面少),导致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冬季,琼脂实验):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质,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都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4.色氨酸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生长素。
植物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嫩芽、叶片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分布于植物的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5.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茎>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双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落花落果,又能防疏花落果。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核番茄:在雄蕊阶段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大量生长素被输送到侧芽中,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优势就是去掉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插条下部,促进插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抑制杂草生长的高浓度。
8、
第四章人口与社区
1、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抽样法(运动能力弱的动植物)和标记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某一地区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时聚集在某一地区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1)“J”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丰富,气候适宜,无敌人伤害。
(2)“S”增长曲线的条件:资源和空是有限的。
5.k值(环境承载力):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时间内可以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空。选择在K/2捕捉资源,在K/2之前杀死害虫(降低环境承载力)。
6.丰度: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7、
8、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一)原生演替:指在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曾经有植被但已完全消失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原生植被已不存在,但原生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也保留下来的演替。
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的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
3.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生态系统中一个营养级(营养级≥2)的能量来源:前一个营养级。
能量去向:呼吸、未利用、被分解者分解、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渐衰退。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10% ~ 20%。
5、研究能量流的意义:
(1)它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地利用能量。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异同: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全球和循环),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而且是单向流动,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人:
(1)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源作为动力,
这样物质就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来回循环。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洋洋自得、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增加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控制有害动物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结构完整。
10、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抗性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要有所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利用强度高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所有基因和各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性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