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学校
大德学校是中国早期的新式学校之一。1894年,维新派责成知府编辑严范孙在桂阳创办的经世致用的贵州国子监,并在全省选拔优秀人才读中文、算算术、学英语、学外语。三年后,严范孙离开桂阳,康梁变法失败,史静学派解散。
戴德学校全景
1902年,严范孙的得意门生黄干甫邀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桂阳市中烈宫创办了算术图书馆,后改为大德书店,后改为大德学堂。大德学校较早设立女校和中学,也是较早派人出国留学和派遣留学生的学校。学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王若飞、黄奇生等人物,被称为“多位贵州革命家的摇篮”。
大德学校旧址王若飞、黄奇生雕像。
教学理念大德学校倡导妇女解放,在贵州率先创办女子学校。注重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和消化。一个月复习一次学生,考个小考,把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而不是期末大改,考完试太紧张,什么都没了。
自算术堂成立以来,大德学校就以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为宗旨,以“学以近智,练以近仁,知耻以近勇”为校训指导思想。它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建校初期,新思想、新趋势不断涌现。《人民日报》、《革命军》、《黄帝之魂》等各种时尚进步的报纸相继输入贵州,对大德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在教育体制、新思想、新活动等方面都站在了时代的前列,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指导学校。
1915年,他是大德学校学习社第一届会员大会成员。
1905年,在黄其生的大力倡导下,大德学堂突破社会偏见,倡导妇女解放,在贵州率先创办女子学校。此后,大德学校分别成立了女子小学和女子中学。1909年《申报》对贵阳女校做了统计,其中大德女校有130多名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一学期20周,除去前两周,共18周。每周都集中在培训的一个方面,比如“清洁周”、“礼貌周”。学校根据内容拟定文章,写在大木板上,每周一改。老师利用每日例会和每周班会进行讲解,或补充相关典故或学生发言,十分生动,收益颇丰。——改编自何志华《贵阳大德学堂笔记》。
大德学校也重视学生的作业考试,对当前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们注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认为学生学习,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堂消化;学生的作业,重在课堂作业,面对学生的课堂变化,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改变。有的作业老师只改,让学生互相改,老师检查,既解决了学生因为家务、环境、灯光的干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做作业的困难,又减轻了学生作业和老师批改的负担。至于实行月考和考试时的培训周,相信知识是要靠积累的,不能突击。一个月复习一次学生,考个小考,把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而不是期末大改,考完试太紧张,什么都没了。
1997年达德学校教室
爱国主义教育大德学校在远离反帝爱国主义前沿的贵阳,通过话剧、周刊等形式向学生和贵阳人民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大德师生积极参加革命。1911年11月3日,贵州响应武昌起义,王若飞负责视察城防,聂守威负责镇守学校。为庆祝贵州光复,大德学堂演出了黄奇生创作的新编川剧《大布桥》,以贵州著名反清学者何腾蛟殉难的故事为辛亥革命呐喊。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德派率先在贵阳升起反袁大旗,演出《亡国之恨》《共和之镜》等剧目,并发电报抗议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叛国“二十一条”,大德师生揭竿而起,高喊“反对侵略,誓为国耻,保家卫国”;在学校竖立一座“勿忘五四纪念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国耻日”。1917年,王若飞、刘等贵州学生在黄奇生的带领下赴日留学。在拜会孙中山先生时,孙为贵州学生“奋斗”题词。
六
孙中山先生题词的“斗争”
爆发时,大德师生声援北平学生,组织代表团参加“贵州学生会”,在街头焚烧日货。黄济生、王若飞等人愤然离开日本,前往欧洲勤工俭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大德学校组织“保案支援会”,演出新剧《沪江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贵阳教育界成立抗日救国会,会址设在大德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诸光音乐会(领导的文艺团体)在这里成立了一支大德支队,并创办了地下刊物《新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底,贵阳八路军交通台曾借用该校作为办公场所。1939年,地下组织在在校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进步音乐团体诸光音乐会在学校成立了大德支部,进行抗日宣传。
1916年,达德学校的师生表演了话剧《复活》。
一些戏剧简介
由于贵阳远离反帝爱国的最前沿,为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推动贵阳进步,凌秋娥组织教师编辑出版了《大德周刊》,由黄其声先生主编,起到了推广白话文,促进民主科学的作用。由黄奇生先生编剧、导演的《改革之梦》,反映了清末失败后,六君子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给与世隔绝的贵阳吹来了一股改革的劲风。
当时大德学校创办的周刊。
话剧《共和鉴》的场景还原
百年来,有一批时代感强、思维敏锐、进步开放的人主持教育事务,如黄干甫、凌秋娥、聂竹书、黄奇生、谢小思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时代进步精神、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智慧、仁爱和勇敢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启蒙-革新-革命的道路上,从辛亥革命帝制开始,经历了保家卫国的斗争、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每一次社会变革和革命,大德学校的师生都走在前列。
全国学联贵州分会大德学校代表
贵阳大德学校的创办,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想、新趋势的指引下,创造了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在贵州率先建立女子学校和幼儿园,有了第一位女教师,倡导妇女不缠足的“天足”运动;在贵州,第一次实现了白话文教学,创办了贵州第一份教育杂志,第一次派毕业生出国留学。大德学校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办学方式进入了全国教育的前列,是贵州教育史上一面亮丽的旗帜。大德学校旧址于1982年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德校歌歌词
大德学校将学生送出去深造,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从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王若飞:年轻时,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1922年6月,王若飞、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积极从事马列主义宣传。1923年由党员、员转为党员,历任雨山区委书记、秘书长、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书记。作为代表团的代表之一,他赴渝与、周恩来谈判,并与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飞回延安,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坠机身亡,终年50岁。
王若飞
肖家驹:音乐人,贵阳人,贵州省音协。1955年,他和郭可桢到黎平、从江参加农村工作,系统调查侗族音乐,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侗族歌曲。1958年的《侗族大歌》为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黄淑轩(女):教育家,三闾小学桂阳大德分校校长,党员,贵州地下工作者。王可仁:教育家,贵阳师范学院第一任校长,兴仁人,1924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集美学校、暨南大学、湖北教育学院任教。1941年,受聘创办贵州省第一所师范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任首任校长。陈琳:作家、编辑,著名鲁迅研究学者,郎岱仁,重庆大学教授,西南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系主任,重庆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著有《鲁迅事迹考辨》、《鲁迅对森林的描述》、《鲁迅全集(10卷、16卷)》编辑注释。周长寿:数学家,商务印书馆编辑,原籍麻江县。早期向中国介绍量子理论、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果的学者。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养了几代物理人才。
周长寿
李光斗:作家、副研究员(黄其声之孙)黄(女):中戏首提琴手(黄其声之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