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我的性教老师2中文字幕

专家:对校园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编辑评论/注释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

专家:对校园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编辑评论/注释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亟待关注。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约14.8%的青少年处于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处于重度抑郁风险,10.8%的青少年处于轻度抑郁风险。

近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法治经纬版计划推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报道,旨在通过法治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敬请关注。

校园欺凌不同于学校中的短期暴力,是一种“长期、持续、隐秘、难以直接察觉”的精神伤害,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施暴者通过霸凌来发泄怨恨,以消除自己的挫败感,或者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成就感;受害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有些孩子被欺负后不敢出声反抗,害怕欺负者报复,同时又不想惊动父母,把事情闹大,反而越被欺负。

●未成年人实施或者遭受欺凌的,应当对欺凌者特别是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建议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初步干预。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定期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当地政府要拨专款进行心理干预,买社工,社工会入驻学校进行日常干预。

14岁的李小婉因为她的长相而被欺负。两年前,她从外省转学到广东省的一所中学,成了班上几个女生的眼中钉。他们抓住机会就嘲笑她“胖”“丑”,故意把她的东西弄乱或者把她的文具藏起来。

起初,李小婉安慰自己,“没关系,不在乎就好。”但那些女生变本加厉,日复一日在宿舍里捉弄她,说她“长得这么丑,她怎么敢活下去?”她去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听到讲台下的女生大声说:“她怎么配竞选班干部?”“她也学钢琴?她长得这么丑,怎么会弹钢琴?”

不久,李小婉觉得“学校里一切都不对劲”。她开始害怕去食堂、宿舍或者操场,甚至不敢去厕所,尽量避开那些女生。他们的态度影响了其他学生。有一次,当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李小婉在做扩胸运动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笑声。

“你的胸怎么这么大?”一个男生说。

突然,羞愧和泪水打败了李小婉。“我没被打,但比被打还惨。”李小婉近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现实中,像这样的隐性校园欺凌并不少见。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期、持续、隐秘、难以直接察觉”的精神伤害,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呼吁进一步关注解决。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这种隐藏角落的伤害呢?如何编织一张保护“少年的你”的安全网?

校园欺凌频繁发生,形式多样,很少还手。

湖南邵阳市的王蒙(音译)曾和李小婉一样害怕回宿舍。“宿舍比教室更可怕。”32岁了,经历了高中的校园欺凌,依然挥之不去。

在宿舍,她的牙刷和毛巾经常“掉”在地上;早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中午就会堆在床上;她上厕所的时候,室友会悄悄跟着,使劲踹门;睡觉前,她想参加室友的夜话,但一开口,她就沉默了;如果她深夜不小心咳嗽,也会引起很长时间的抱怨。

最让王蒙痛苦的是高考前夕。她打开被子,里面有一封信,全是骂人的话。她捂着被子哭了一夜,第二天进考场红着眼睛发呆。

“不出意外,高考出问题了。我当时很讨厌他们,但是不敢反抗。”王蒙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看到不少人写下了自己在宿舍被欺负的经历:有的人总是“丢东西”,几天后又出现在别人身上;有人被指“偷”,常年背负“贼”的名号;只要有人说话,就会得到白眼;有人的私人物品经常被扔在楼道里;还有人的床沿上沾满了嚼过的口香糖。

“我恨我当时软弱,没有还手之力,让他们欺负我。”一个被欺负的人写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年至2022年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相对较多的现象包括偷东西(52.8%)、被戏弄或戏弄(37.2%)、被虐待(33.7%)、被老师体罚(28.3%)、故意损坏东西(20.2%)、被歧视(19.1%)、被禁止上课(15

“面对这些校园欺凌,一旦发生,63.6%的学生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8%的学生每一至三天报告一次,4.7%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报告一次,20.3%的学生如果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会报告,1.5%的学生会向其他学生报告,1.9%的学生从不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晓兵告诉记者。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方案》,明确了“欺凌”的概念,将欺凌与暴力并列,除了更直观、更具攻击性的暴力攻击外,增加了隐性欺凌的内容,包括言语欺凌和社会欺凌。在现实生活中,言语欺凌通常表现为嘲笑、恐吓和人格侮辱。社会欺凌通过伙伴关系排斥、恶作剧和骚扰的方式系统地孤立和排斥受害者。

多位曾遭遇校园欺凌的受访者提出,隐性欺凌虽然一般不会造成创伤,但会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高考结束后,王蒙越来越痛苦,积累的抑郁情绪逼近临界值。在她做志愿者的那几天,她没有去上学,一个星期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她的父母和老师试图开导她,但她拒绝了。“本能地,我不想和他们交流。就算沟通没用,他们也不信我。他们反而会想,‘不就是同学说了不好听的话吗?’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心理太脆弱了。

随后,王蒙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抑郁症。她拒绝见任何人,如果非要出门,她会把脸捂得紧紧的。在许多不眠之夜,她用刀片割伤自己,希望肉体的痛苦能消除内心的痛苦。她躲在家里打了一晚上的游戏,想找一些能和她在网上聊天的朋友。

“当时我反复问自己,真的是我错了吗?我真的是个不配的人吗?”上了大学后,王蒙终于走了出来,但少年时被欺负的经历经常吓到她。“这种伤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好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告诉记者,那些童年被欺负的孩子,长大后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出现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甚至自杀风险。

“欺凌造成的压力被写入潜意识,启动心理或生理压力,引起对情绪和环境的敏感,甚至导致持续的心身疾病。这些人生痛苦的早期征兆,如果得不到治愈,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另外,一个人刚开始被欺负,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会带来更多来自同龄人或者成年人的伤害。严重的欺凌很可能会造成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而他人的‘变形取向’和自我意识也可能会影响到生活的更多领域。”李静思说。

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控制,也容易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实施暴力犯罪的人数分别为4157人、2785人、1667人、583人和581人。

家校教育的缺失,在我心里种下了暴力的种子。

“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心理投射,校园欺凌的‘冰山’之下百分之九十七没有被看到。”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认为,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滞后性,可能是几年前的问题,几年后的欺凌事件造成的。校园欺凌中的暴力种子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萌发的。

通过研究,李静思发现,大多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来自过于溺爱孩子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以及过于忽视孩子的家庭。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识与正常状态有所不同,比如认为自己过于强势和排外,或者认为自己在事情发生时过于软弱而无法反抗。虽然校园欺凌发生在儿童中,但它也是成年人的问题。出于某些原因,成年人往往会选择忽略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或者拖延解决。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毅军看来,校园欺凌中的施虐者和受害者在遇到问题时都表现出缺乏理性思考。施暴者通过霸凌发泄怨恨来消除自己的挫败感,或者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成就感;受害者通常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有些孩子被欺负后不敢出声,不敢反抗。他们怕被欺负的人报复,也不想惊动父母,把事情闹大,反而越被欺负。

“面对校园欺凌,有的学校选择息事宁人,有的学校缺乏相关规范。他们只是停留在制止校园欺凌的文字上,并没有得到落实。”皮一军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长期关注这一问题。他发现,大多数家庭和学校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欺凌后去找谁。“校园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反映,也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而学校只是在欺凌发生后才介入。此外,一些学校采取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批评和惩罚欺凌者,而没有试图系统地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欺凌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在一些学校,老师是通过打呼噜来教育学生的。”

广东中山市的一名中学教师王茜对此深有体会。她注意到,许多老师对校园欺凌现象避而不谈或很少关注,学校也没有提供相关培训。老师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这种现象,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很好的调和处理方法,甚至无法了解欺凌双方的情况,这也导致部分学生被欺凌后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同时,由于缺乏训练和法制教育,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欺负,是否需要帮助。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自己未成年,欺负别人后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是名存实亡。她去看了几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关着的。

张晓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不举报的学生中,39.8%的学生认为这很琐碎,不值得举报,一些学生认为举报不能解决问题,超过2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举报。

在指控单一心理伤害时,鉴定标准往往被忽略。

校园欺凌刺痛了人们的神经,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整治这一现象的力度。

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年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学校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和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学生欺凌防治各项措施。

2020年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治制度。

2021年9月1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条例》生效,进一步列举了什么是校园欺凌,包括在年龄、身体或者学生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故意或者恶意殴打、踢、掴、抓、咬、推、拉对方,以辱骂、挖苦、嘲讽、侮辱的绰号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恶意排挤、孤立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虚假信息诽谤他人,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2023年3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布《湖南教育系统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5种行为构成校园欺凌,并提出10条校园欺凌防控措施。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到今年10月31日。

尽管校园欺凌问题已被呼吁关注,但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校园欺凌的发现、认定和处理仍需进一步细化。

“目前还缺乏科学权威的分类方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校园欺凌,与同学间的打闹、青少年的恶作剧有什么区别?这些都需要科学鉴定。”皮一军表示,首先是手段的分类,其次是危害的认定,是身体伤害、财产损害还是精神损害,危害程度需要专业的评估。

他告诉记者,目前伤害后果的认定主要看身体伤害程度,往往忽略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比如,欺负者孤立、嘲讽、歧视被欺负者。经鉴定,可能无轻伤,但已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一旦出现校园欺凌,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不少教育界、心理界、法律界人士呼吁,要从多方面努力,为学生编织一张安全网。

张晓兵建议学校聘请专门处理学生权益的老师,定期与班主任沟通学生的性格、日常行为等表现,形成学生日常行为档案;同时,通过与操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心理咨询老师的观察,对比、分析、判断学生的异常表现,及时与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也可不定期邀请学生进行小规模焦点小组访谈,人数控制在4至8人,以了解学生的行为及相关情况;设立霸凌邮箱,或者迎合学生兴趣,邀请学生制作霸凌盲盒,鼓励学生将霸凌内容写入盲盒,由老师打开了解后续情况。

“完善特长生-班主任/讲师-心理咨询老师-维权老师-校领导的举报链条和制度建设,定期普及举报程序,反馈举报结果,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不做‘旁观者’。将反校园欺凌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的基本方法、早期干预途径和后期处理程序。”张晓兵说。

她认为,防治校园欺凌还需要司法机关的积极作为,比如定期发布“校园欺凌”典型案例,逐步形成校园欺凌指导性案例,并汇编成册,转化为儿童语言,作为中小学普法用书;还可以利用法治副校长制度,定期在中小学开展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讲解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的内容和重要性;发布“强制报告制度”典型案例,列举非强制报告案例及相应法律责任,督促教师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及时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定期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向家长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家长积极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皮一军建议,营造“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氛围,欺凌他人的学生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反省,家长要当众向被欺凌的学生道歉,消除影响。欺负别人的孩子也可能有被欺负的经历。他们内心软弱,想用功利的方式获得虚假的友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欺负别人,首先要明确表达这是不对的,告诉孩子要理解别人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教育。

\”解决青少年的问题是社会的责任。\”皮宜君呼吁学校制定防止校园欺凌的校园公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章办学,形成全员参与抵制校园欺凌,不做旁观者的氛围。

李静思认为,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行为可以通过培养早期的同理心来改善,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的公正来培养他们在某种情境下的同理心,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未成年人实施或者遭受欺凌的,应当对欺凌者特别是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

“建议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初步干预。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定期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当地政府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心理干预,购买社工,社工进入学校进行日常干预。”张晓兵说,她在调查中还发现,不知道如何举报的女生比男生高7.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高7.2%,被威胁不举报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高3.3%。所以可以重点对未成年少女和农村学生进行举报流程和相关制度的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文李娟)(文中李小婉、王蒙、王茜均为化名)

来源:法治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43892.html
1
上一篇学生会面试题
下一篇 聊城民政信息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