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土是童年的烙印,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眷恋和回馈的责任,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支撑。学校如何将9年级融入当地发展实际,用好“身边的教材”,让教育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更普及?许婧中学校长吴亚军用一句话概括:关注身边的文化记忆,让乡愁走进课堂,让资源本土化,让教育活起来。
一间房子装着乡愁
“大家好,欢迎来到盘龙文化馆!这里有盘龙古镇的历史建筑,如香花桥、成家祠堂……”随着许婧中学学生稚嫩的讲解,前来参观的退休教师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禁回忆起盘龙镇的繁华。
盘龙文化屋由三部分组成,以图文展示和实物展示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展示了盘龙古镇的风貌。第一部分《走进盘龙》,通过八个章节介绍盘龙1400多年的历史沿革,包括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名人、商业市场兴衰、民俗风情、红色基因等。第二部《盘龙传奇》,通过本土摄影家张友明先生的摄影作品,再现盘龙风貌。展出的物品有行李箱、犁、老式窗框、家具、手稿,都是许婧当地人捐赠的,充满了厚朴的“时间感”;第三部分是“非遗展示”——许婧汤潮,以图片和样本的形式展示。
盘龙文化屋的建设,保存了盘龙古镇的遗迹。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了解许婧的过去,并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感情。”我们已经培训了一批小讲解员,其中四人被分批雇用来为参观者讲解。”吴亚军说:“盘龙文化馆不仅是九年级学生的一个点,也是许婧市民的一个修身养性的点。同时,还成功建立了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一阶段将与许婧学区的学校进行对接,实现资源共享。”
一条走廊凝聚了感情
许婧中学创建于1960年,如今它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最近,学校改建利用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校园长廊,它“变身”成了校史长廊,在上面镌刻了60年的校史。60年来的时代变迁,包括大事记、学校获得的无数荣誉、师生的蓬勃发展、日益丰富的课程体系,都一一被记录下来,成为全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的“纪念册”。吴亚军说:“校史长廊不仅是学校历史和校风的展示,也是提升9年级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过程中,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盘龙文化馆了解许婧的过去,九年级也要立足于现代性,要符合许婧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通过看许婧的现在,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脚下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光明的未来。”吴亚军介绍,除了搭建校史长廊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家乡的认同感,各中学还结合区教育局对原产地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枢纽文化“四种文化”教育的要求,以国家会展中心为重点,在枢纽文化教育上做文章。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国家会展中心,开展“助力进博会,做小主人”志愿者活动;参观北斗实验基地,了解航天技术特别是导航系统的发展情况;参观“三通一达”等物流企业,了解物流业发展情况…
“我们历来提倡爱党、爱国、爱乡的教育。所谓教书育人,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培养道德。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民族情怀和现代公民意识的阳光少年。”吴亚军说。围绕这一教育目标,中学对学生进行九年级教育,通过了解许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渗透家国情怀。
一个教训继续传承。
吴亚军说,近年来,许婧中学加大了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研究,构建了四大类30多门课程的“四叶草”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一直在探索、梳理和利用独特的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乡土知识”带回人们身边,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近身边最“接地气”的文化。“正好我们一个历史老师对盘龙文化很感兴趣。两年前开始写关于盘龙文化的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来通过补充和打磨完善了。”这位李瑞芳老师将盘龙文化渗透到历史课程中,以短训班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地方历史,编写校本课程。目前,该课程已被列入拓展课程。同时,学校还在积极联系成人学校,计划开发非遗项目的相关教学课程,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制作许婧汤潮,更多地了解当地文化。
“盘龙文化”是学校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学校教育。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学校确立了“盘龙文化”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感受、欣赏古镇文化,了解古镇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了解一代又一代许婧人在这里劳动、养育的心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将盘龙文化引入学校,是希望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了解和传承古镇文化,同时传承许婧地区的人文精神,以此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丰富办学内涵。”吴亚军说,“因为学校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类课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元素。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责任,以及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
资料:魏
编辑: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