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全
生育政策的放开,对于想要生两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职场女性怀孕或产假后可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让很多准妈妈望而却步。李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倒霉事。她休完产假回到公司,发现自己被调岗降薪。公司认为这次调动是合理行使就业自。日前,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劳动争议案件,最终判决被告调整原告的行为违法。原告李女士继续担任销售经理,享受原岗位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人民法院报》6月6日)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资标准,这是依法行使用人自。保障企业用工自的落实,不仅有利于保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只要企业合法行使用工自,法院一般都是支持的。
但现实中,少数企业以行使就业自为名,侵犯女职工产假后权益的情况很多。根据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降低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工资、限制晋升甚至辞退女职工,否则视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上述案例中,涉案公司将产假期满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李女士从销售经理调整为行政副经理,并大幅降薪。涉嫌违法,被法院败诉,这也是法理上的。
法院之所以判决被告的调岗行为违法,主要是因为涉案公司在未与员工协商的情况下变更了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并对员工进行了岗位调整和降薪。虽然公司声称此举是正常行使用工自,但由于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内容需要与劳动者协商的规定,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的判决结果,释放了依法保护女职工产假后权益的司法价值取向,对于警示企业不得滥用用工自,依法为女职工产假后权益筑起“保护墙”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支持生育已经成为国家大事。企业应顺应国家人口战略的要求,主动承担起保障女职工产假后权益的社会责任。然而,少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频繁挥舞大棒行使用工自,在产假期满后随意将岗位转让给女职工,导致其权益受损。司法机关作为保护公平正义的一道防线,应当坚决制止企业非法转岗。
少数企业以岗位调整为名,违法侵害女职工产假后的权益,与此前的典型司法案例未能起到警示震慑作用有关。相比抽象的法律条文,典型的司法案例既能让企业认识到违法的岗位调整是不可能的,又能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释放法治正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的司法案例是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可以让企业有具体的坐标来检查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滥用自己的用工自来保障女职工产假后的权益。
为女职工产假后的权益筑起“防护墙”,需要典型的司法案例来示范和引领企业的岗位调整行为。司法机关要通过更多的典型案例,推动形成保护女职工产假后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让企业自觉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岗位调整行为,让依法行使就业自与女职工产假后权益保护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