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经济治理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全新实践,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有机统一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30年前,中国人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社会主义发展公式,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障碍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却是对市场作用的全新定位。指出,“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市场和政府的角色通常分别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全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对此,强调,“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更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不能用来代替甚至否定政府的作用,也不能用来代替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年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大力推进市场体系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市场,全面推进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这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一系列政策措施着眼于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特别是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推动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完善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也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取消对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隐,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十年来,逐步形成了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的产权保护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取消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新机制。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总数从2012年的5500万增加到目前的1.6亿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科技、环保、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坚持稳中求进,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特别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稳定经济市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犹如企业生存发展的阳光和土壤。党的十以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营商环境得到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推动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生动缩影和宝贵经验。踏上新征程,必须始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和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率,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