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以光明之心报国)
引用:他在生命中最好的岁月里致力于一件事,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的职业生涯却举世瞩目。
事迹:2015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获得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正在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核研究的于敏接受了另一项任务,参与氢弹的研制。于敏告诉记者,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性能比原子弹优越得多。世界上几个核大国的核武库主要是氢弹。他一方面热爱十年核理论研究即将大获成功,一方面又有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没有犹豫,于敏选择了后者。于敏回忆说,我们没有核武器的时候,几任美国总统都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为了打破他们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威慑,中国不得不拥有自己的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比原子弹复杂。中国原子弹发展初期,还是有一点苏联经验的。在研究氢弹的时候,于敏等人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那时候条件应该说很简陋,生活困难,浮肿,营养不良。这是第二个,主要是因为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原子弹和氢弹共用一台真空管电脑,氢弹只能占用5%的时间,一周只有十个小时左右。于敏先生笑着回答,相比美苏,我们穷,穷必有穷法,所以我们用这个算盘,最古老的工具计算尺。于敏是唯一没有留学经历的权威物理学家。被国外同行称为“国内土壤专家一号”。他能成为氢弹研究的核心人物,是因为他的天赋和勤奋。于敏老师说,要学的东西很多,不懂的东西也很多。在同事眼里,于敏的记忆力超群,有些操作甚至比电脑还要准确。他解决了氢弹原理突破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思路。于敏经常不顾健康连续工作,在氢弹的研究过程中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成功炸出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个月,中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于敏先生说,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起创新,我们可以创造奇迹。如果发达白人国家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而且更快。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难得的宝贵时间。在突破氢弹技术的过程中,于敏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有人称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笑着说,这是不科学的。最重要的是团结。当然,他
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像其他同志一样,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于敏说,自己的座右铭是“和为远,淡泊为明”,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于欣说,父亲对钱的态度很平淡,过着平凡的生活就满足了。关于于敏对《感动中国》和这个奖杯的态度,以及《感动中国》这个词,于敏认为《感动中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节目,但是他觉得自己老了,他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激励人们。
颁奖词:在混乱中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从不面向太阳,已经磨利了锋芒,被任命的那一天,我坐立不安。当吴钩、申城淬;10月,堵车爆发,氛围初具。一个承诺,一个承诺的生活;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一个名字净化了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