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姜娟
花式小学有四个校区,哪个强,哪个弱?不同校区有什么区别?2月新学期开始,学位房进入交易旺季。相信很多广州的家长都很困惑。一些著名的中小学有很多校区。应该买哪个校区的学位房…
在广州,优质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已经持续了20多年。一位校长说,“一校多区”就像一家连锁店,有一个“厨房”。大规模控制产品质量达到中上标准很容易,但像“私厨”这样个性化、极致化很难。就在去年,越秀区体育东路小学由“一校变四校”,四个校区成为独立学校,使广州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哪些学校适合多校区办学?多校区学校如何优化管理?分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单飞”?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多校区学校怎样的发展支持?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现象
“一校多区”成为广州中小学办学模式的主流。
算上广州各区的中小学,“一校多区”的规模占了半壁江山。这些学校通常有两种办学模式。首先是各个校区的学段比较齐全,功能相对独立。如体育东路小学四个校区有完整的1-6年级,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校区是单独的初级中学,荔湾校区是单独的高级中学。
二是在各个校区设立一些学习板块。比如东风东路小学的四个校区分别位于东风路和环市路,东风路的两个校区分别设置在1-3年级和4-6年级。两个校区合起来有完整的1-6年级,环市路的两个校区和东风路的一样。再比如,广州中学有四个校区,其中明雅校区只有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在五山校区和天润校区,凤凰校区全是高中。
在“一校多区”的模式下,小学分校通常位于方圆3公里以内,被认为“近在咫尺”,而中学分校多为“隔山隔水”,相对较远。
比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三个校区,其中两个在天河区,另一个在建的校区在黄埔区知识城。广东广雅中学的两个校区分别位于荔湾区和花都区。广州铁一中学的三个校区分散在越秀区、白云区、番禺区。
“天下大势,久合,久合必分。”广州中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浪潮持续了20多年。去年有了新的转折——随着每个校区成为独立的学校,体育东路小学从一个学校变成了四个学校。
体育东路小学成立于1990年,兴国校区成立于2010年,海明校区成立于2014年,形成天河区珠江新城“一校三区”。2021年9月,体育东路小学增加了新校区——和君小学。2022年3月,体育东路小学四个校区成为独立学校,分别更名为体育东路小学、体育东路小学兴国学校、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体育东教育集团和君小学。
据了解,体育东路小学原四个校区由校长曾任法人,分管各校区的人、财、事。各校区独立后,与母校的关系变成校际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原校长曾调任广体东教育集团总校长、董事长,原四校副校长任法人,全面主持管理工作。
探究原因
快速复制优质资源,扩大优质学位是主要原因。
记者通过走访和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到,广州市中小学“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规模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学校被取消合并后,成为优质学校的分校;另一方面,房地产配套学校或新建学校交给名校,帮助新建学校成为新名校。
其中,小学“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始于2001年。当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此后,各级政府以“撤、并、扩、建、改”的方式对辖区内的学校进行调整。
“以前越秀区很多学校都是‘麻雀小学’,面积小,距离近,有的小学相距不过百米,所以当时进行了一轮合并重组。”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彭亚说,20年来,她先后在东风西路小学、小北路小学、东风东路小学工作,见证了三所小学的多校区发展。
此外,小学“一校多区”的发展模式也源于人口快速增加对学位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英民说:“一些房地产配套学校规模比较小,位于房地产的角落。操场和校舍不符合教学需要,不愿意单独成为新学校。再加上新学校民众认可度低,需要名校品牌影响力和办学经验的开发,所以法人代表下面有很多‘一校多区’的学校。”
中学“一校多区”的格局形成的时间稍晚,近10年才逐渐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名校本身就有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近年来,公立名校大幅扩大了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招生规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直系”初中可以可靠稳定地输送生源到高中,生源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在高考竞争中胜出。
其次,各区“筑巢引凤”,积极为名校提供面积大、硬件一流的校园,吸引名校落户,打造区域办学高地,为本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学位,促进全区教学水平提升。“各区对名校的需求不是全部,但能带动生源、经济、政绩。”吴英民直言。
挑战
多个校区的管理成为一个问题。
“一校多区”的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但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对于学校来说,“一校多区”可能会导致母体学校原有的优质资源被稀释。比如某区排名第一的知名小学扩大到四个校区后,母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只能在区内第10名徘徊。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校长王明伟认为,“一校多区”就像一家连锁店有一个“厨房”。大规模控制产品质量达到中上标准容易,但像“私房菜”这样的个性化、极端化很难做到。“多校区的管理重在学校工作的规范性和质量,单校区则有利于个性化和极端化。”
由于“一校多区”的复杂管理,每个校区的分管校长不仅要垂直管理一个分校的整体运行,还要协调某项业务(教学、德育、后勤等。)的所有分支水平,许多校长怨声载道。“各校区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财产安排都要排队等校长决策签字。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等中层干部虽然有一定权限,但很多事务不能做主,需要跨校区请示,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一位校长说。
另一位校长说:“管理需要情感投入,灵魂的存在和身心的陪伴能对团队产生深远的影响。”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校长认识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如果学校又大又散,连老师都认不出来,怎么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此外,学校经费和教师编制不会因为校园的增加和学生的倍增而成比例增加,一些“一校多区”的学校财力和师资都很短缺。例如,海珠区一所优质小学在2017年与另一所小学合并,形成“一校两区”,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人,60多个班级,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小学之一。按照1: 19的师生比,应该有157个老师,平均每个班2-3个老师。但是,学校每个年级都要开设8-11门课程。这些老师无论怎么一起安排教学任务,都很难打得过岗。
不同的教学需求需要动脑筋。
各个校区的教学资源和质量是家长最关心的。如果各校区之间学校设施差异较大,很容易形成大校区,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人、财、物等资源集中,导致校区间发展不平衡。“各校区师资力量不一,尖子生会集中在某个校区。”广州一所学校的家长说。
吴英敏还指出,不同年级分布在不同的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没有互动。小学要有六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以大一点的孩子为榜样引导孩子,孩子模仿和崇拜大一点的孩子,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
同时,同一年级不同校区、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老师,每周至少需要集中精力备课、教研、讨论一到两次。比起单个学校,随时都有可能碰撞出火花。老师们奔波于校区之间,难免会在学科交流和讨论上损失一些精力。
对于高中来说,“一校多区”面临更大的教学挑战。同一所高中的不同校区,中考录取分数线不一样,录取的学生质量也会不一样。以2022年中考为例,广州市真光中学本部录取分数线710分,分水校区630分,相差80分;广州十六中录取分数线710分,水荫校区651分,相差59分。
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高考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很难完全针对他们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难点,可能导致各校区功能失调,教学效率损失。
记者了解到,在体育东路小学还是“一校三区”的时候,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就要根据各个校区的特点准备三个版本,更不用说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了。最终体育东路小学各校区成为独立学校是因为学校各级管理层发现,分校区要想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超越标准,走向极致,必须走适合自身办学情况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想
不仅要做好“厨房”,还要做好“私人厨房”
“多校区是大规模教育需求下的特色和必要发展阶段,因为标准化可以复制迭代,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优质学位。但是从把教育做好做强的角度来说,真正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候,太多的校区,太多的会议,就会变成阻力。”吴英敏说,随着“读好书”的需求越来越大,每个学校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师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办学方式。
多位校长也指出,在“一校多区”成为常态的现实下,更应该关注“学校发展的适度规模”问题。在达到适度规模之前,生均成本会随着规模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规模经济。但当学校规模超过适度规模时,就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消耗教学效率。
吴英敏认为,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分校区应该成为独立的学校,每个学校成为一个品牌、一面旗帜,这样才能真正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王明伟说,校园独立的条件是校园达到一定的规模,学校有一定的质量和独立的能力。同时,他建议各校区独立后,可以与原母校开展集团教育合作,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
在彭亚看来,老城区和近距离的“一校多区”不应该分割。“第一,不同学校合并之前,人员、教学、师资、理念的整合并不容易。几年的努力才成了家,没必要分开。二是老城区学校小,校区相隔不远。虽然行政管理上可能有些麻烦,但这些年他们也想出了解决办法。”彭亚说。
吴英敏还建议,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新学校,可以考虑不再由开发商建设新学校,然后交给政府使用,而是让开发商支付学校建设资金,由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建设,避免出现“一校多区”校区过大、距离不合适的情况。
针对“一校多区”模式存在的问题,广州市教育局回应称,“一校多区”的主要困难集中在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的差距上。为此,市教育局等部门出台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阶段组团式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于已经成立教育集团的市属学校,校级领导人数不足,职数短缺,职数偏低。教育行政部门、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将进行动态调整并及时分配。此外,市教育局正在指导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多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编辑:郑健龙
资料来源:Jin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