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上海银行北京分行招聘

[记者调查] 2023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即将迎来各大高校的选拔。“强基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招收新生18000余人,试点高校扩大至39所,至今已是第四年。与之前相比,今年“强基计划”各大

[记者调查]

2023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即将迎来各大高校的选拔。“强基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招收新生18000余人,试点高校扩大至39所,至今已是第四年。与之前相比,今年“强基计划”各大高校招生选拔发生了哪些变化,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一中复习中的高三学生。司伟摄/光明图片

1.交叉学科和强学科有所增加。

2022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A&F大学加入了“强基础计划”,使参与该计划的大学数量从36所扩大到39所。今年“强基计划”招生高校数量没有变化,理工科基础学科仍然占学科分布的“大头”,交叉学科和强势学科都有所增加。

一些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原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新增交叉学科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如北大生物科学专业,今年新增了天体生物学培养方向,充分服务于“航天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

也有高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强化高科技“王牌”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哈工大新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飞机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航空航天材料与航空航天机械专业。第四轮本草学评定为A+的兰州大学,将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列入“强基计划”;大连理工大学新增国家级专业生物工程。

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育种学两个专业招生。“更加注重生物和育种专业基础知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基本科研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在本科培养阶段不会进行专业分流。”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院招生办主任柏菲介绍。

从招生情况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考古、汉语言、哲学等基础学科仍然是“强基计划”的主流学科。厦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秦认为,去年以来,部分高校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和强势学科,今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以校考为录取条件,考核时间提前。

2023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基计划”高校进一步优化招生程序,提高选拔质量。

与去年相比,今年“强基计划”的评选标准更加严格。四川大学增加了笔试合格线,合格线为笔试满分的60%。笔试成绩未达到学校指定合格线的考生不予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也设置了校考及格线作为录取的前提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笔试成绩划定全国统一合格分数线,达不到合格分数线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选拔。同时,对于获得五大学科二等奖及以上的优质考生,中科大也提出了参加笔试的要求。

在浙江大学科举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看来,“与前几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试点高校开始重视通过校考选拔学生”。

在招考过程中,一些高校改变了以往根据高考成绩进行校考入选的方式,将校考时间提前到高考分数线之前。这些大学的复试入围分数线是根据初试成绩确定的,入围比例不一。高考成绩出来后,根据高考成绩和校考综合成绩直接录取。去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率先采用了这种模式。今年,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Xi交通大学和厦大也加入了“与华南复交模式”。

在优化考察方式方面,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部分高校对笔式面试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比如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北A&F大学等高校取消了校考阶段的笔试;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在校考阶段增加笔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调整校笔面试成绩比例。

不过总体来说,笔试面试仍然是学校测试的主要方式。理工科专业越来越强调数学、物理等核心学科的作用,学生入围分数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开始,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按照1.2到1.5的系数对核心科目成绩进行加权。今年,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加权高考成绩入围,数学、物理等核心学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部分试点高校结合自身招生特点,更加注重高考的首要功能,通过对高考成绩进行加权来选择入围考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择优功能,包括增加面试成绩的比重和分值。

李认为,“现行考核形式的变化趋势在于形成适合‘高考’和‘竞赛’两类考生各自选拔需求的考核模式”。

此外,虽然体测成绩不计入校测成绩,但体测成绩仍是今年“强基计划”录取的重要依据。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明确规定,体能测试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秦说,以前的“强基计划”更注重“拔尖”,现在更强调创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赋予高校更大的自,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选拔模式。

3.动态准入机制,形成人才选拔培养闭环。

谈起在武汉大学古文字强化班学习的两年,学生范英哲说,小班教学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可以跟着老师一个一个地学习临摹古文字的技巧,逐字逐句地研读经典著作。“小班教学的教学氛围很好,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近年来,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实行分班、小班,安排知名教授“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

“强基计划”是与招生培养挂钩的人才计划,招生只是起点。李说:“‘强基计划’不仅要严格限定招生专业和入选资格,还要明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入选后的反馈机制。从招生到培养,从入口到出口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协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闭环。”

从“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发布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与计划实施初期相比,高校对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发展前景的介绍更加详细,对一系列培养措施的提出更加具体。

高校一般会给“强基计划”的学生一定的资源,为他们单独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实施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联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包括全英文课程、荣誉课程等更具挑战性的培养项目,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申请定制。北京大学实行“1+X”导师制,每个学生有一名专业导师,多名跨学科导师。

“强基础计划”已经进入第四年,这也意味着第一年招收的强基础学生面临着换学段的问题。目前,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博士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畅通学生的成长发展渠道。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采用“3+1+X”的模式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其中“3”为三年制本科培养阶段,“1”为一年制本科-研究生培养阶段,“n”为各自学科的博士或硕士生学习年限。

针对硕士、博士项目的分流方向,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不仅可以选择在本学科领域继续深造,还可以转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高校在学期转换过程中,安排好基础强的学生平稳过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简单的衔接问题,还涉及复杂的校务管理。”秦认为,基础强的学生从本科向硕士过渡,面临着研究生名额分配的问题。如果把符合条件的强基础生全部直接转学,对名额相对较多的理工科专业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文史类基础学科,我校强基础生将成为主要生源,可能破坏试点高校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样性,这是各试点高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此外,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还注重阶段性评估,建立科学的多阶段动态准入机制,加强培养质量保障。Xi交大实行过程跟踪、效果评估的退出补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跳起来摘桃子”。

为避免人才流失,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也对退出机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原则上,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得转专业,不再具备免试报考研究生的资格。

在秦看来,整体而言,“强基计划”还处于发展阶段,试点高校更注重程序公平性的设计,进而考虑遴选的科学性。目前“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边界比较模糊,从少年班、自主招生到“拔尖计划”,尚未形成规范的、普遍认同的人才衡量模型。“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加强科学有效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仍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秦提醒说,还应注意大中型企业的衔接。随着“强基计划”等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的开展,需要增强与中学的联动,通过通识讲座、科技活动等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培养的衔接,共建实验室,为“强基计划”的培养做好人才储备。(记者陈鹏通讯员雷亚林)

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45411.html
1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期末试卷
下一篇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