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视点
原标题:新华调查,0元学配音能轻松月入过万吗?不要听这样的培训班。
目前,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市场上,一些制作精良的有声书(剧)平台的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千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录制有声书赚钱的机会。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借机在网络平台推广各种“声音培训班”。培训班大多以“免费专业语音培训”、“帮助联系高收入兼职”等承诺招生,但学员高价购买课程后,却未能达到宣传的“轻松月入万元”、“培训后保证就业”,有的甚至还借了网贷。
套路门槛低,赚钱多,赚钱快,躺着赚钱。
有些“声音培训班”吸引客户的套路很明显。
第一步,“低价班”“免费班”很难忽悠你去上课。记者发现,大部分“声音培训班”都有极低甚至免费的“训练营”、“试听班”等短期培训班来吸引学员。
第二步,把“好学好赚”的免费课程改成“洗脑壳”。记者体验了“Hi X教育”声音训练营的课程,发现与播音与配音专业技术培训直接相关的内容占课程总时长非常少,大量时间被培训讲师用来向学员灌输“零基础学习,兼职月薪三五千元”、“在家录制有声读物一小时能赚几百元”、“全职有声读物主播一个月能赚30万元”等概念。
第三步,承诺“赚得多”“送工作”,其实就是卖高价课。“熊X教育”培训导师声称:“即使是新手,接受高级培训后,也很容易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
记者被告知,“高级培训班”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两个月到半年不等。
很多推广高价课程的机构都强调可以为学生“派单”(提供兼职机会)。“Hi X教育”训练营向记者承诺,高级课程的毕业生通过考试后可以进入“专业试听池”,长期享受为喜马拉雅平台录制有声书赚钱的机会。“熊X教育”号称拥有大量录制有声书的“内部机会”,只有高级学员才能享受。“好X微课教育”给记者发了一份很多知名音频平台的名单,建议可以从这些平台接单赚钱。
真理训练质量差,承诺难兑现,有人被“贷款”
培训班的承诺大多很难兑现。
——训练质量差。大学生小方花了7000多元参加了“谭X教育”有声读物培训的“高级课程”。她告诉记者,很多原来的“直播课”沦为“录播课”,学生和老师无法交流。少数“直播课”,学生无法与老师“连麦”互动。老师课后只会留下一些绕口令和普通话发音训练,对学生训练的反馈非常滞后。
记者还发现,有不同的培训班承诺“真正的直播不录播”,但也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由同一个人同时授课的情况。
这些培训班大多号称由所谓的“顶级播音老师”授课,但实际上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生兼职授课。
-承诺很难兑现。“我们自己也找不到兼职的渠道。机构承诺介绍工作机会和兼职渠道,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课程结束后,老师会迅速解散学生群。”小芳告诉记者,“送兼职赚钱”“独享资源”等承诺无法兑现。
记者还调查了一些机构极力推荐的新手兼职接单网站“X音圈”和“畅X音响”。“X音圈”诱导记者付费几轮才有机会接单试听。记者交费后发现,该网站的兼职需求大多要求“专业人士才能投标”,其他很多都没有试听名额。在一些APP投诉和评价平台上,大量用户批评网站“骗认证费和会员费”、“根本不接单”。
——有未成年人被“贷款”。“培训老师会反复给我们看所谓‘老学员’的兼职高收入,给我们强调这次是福利。三道菜总共才七千多,比原价少了几千。学生可以用花苞来登台。”小芳告诉记者,她刚进班时不满18岁,不能开花圃。培训班让她通过第三方借贷机构的“小X点”贷款,签订合同分期付款。
“后来我想查询我贷款的金额和利息,联系不上帮我贷款的人。我去找班主任,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答案。”小芳告诉记者,她不知道自己贷了多少款,要还多少利息。她的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
治理契约了平台的主体责任,明确了监管的权责。
「语音变现」真的是低门槛的「财富出路」吗?为什么问题很多的「健全培训班」很常见?如何治理?
蜻蜓FM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有声书市场确实是一个成长期,但市场对有声书作品质量的要求和播主的专业水准也在快速提升。
“蜻蜓FM的有声书作品一般由专业录音制作机构完成,不采用兼职投稿。”该负责人表示,平台有声书中的每个角色都会经过多轮试镜精心筛选,主播挑选的影视配音演员和广播剧专家非常多。
微信读书团队也表示,平台上的有声读物主要来自专业机构,很少收到个人投稿。“对于少数被录用的个人主播,我们会审核其过往经历、相关证书、相关录制作品等。,而且筛选标准严格,不是简单培训就能通过的。”团队建议,不要被一些速成培训班所谓的“高收入”误导。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趋势是专业平台越来越重视有声读物和广播剧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水平的重要性等同于播出质量,业余爱好者是不满意的。”
专家不认可这类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和效果。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百家卫视节目主持人孙智华表示,虽然绕口令和发音是语言训练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要取得成功需要很长的时间,靠这些是无法提高声音表达技巧的整体水平的。配音技能训练需要更高的天赋,有复杂系统的技能训练方法,绝不是靠几个兼职的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
专家建议,应尽快压实相关网络平台的责任。这些培训班大多在各大网络平台投放夸大、虚假的招生广告。深圳消费纠纷专家、北京东源(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勇建议,相关平台应严格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执行。
市场监管、教育、人社、网上资讯等多方认为,这类培训班存在虚假宣传、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问题,但由谁来进行常态化监管尚无定论,设立这类“语音培训班”需要提供什么资质的要求也不够明确。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监管责任不明确影响了培训班处理此类问题的效果,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权责,系统对待。
记者:周子扬、熊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