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斗争。
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劳动法》和《五月天案》,决定以盟军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和集会,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庆祝。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并创办《人民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其中,第四卷和第五卷载有关于国际劳工组织和巴黎公社起义的文章。当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五月天》被称为“全体劳动人民大团结的伟大示范”。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16日,国立北京大学在公园(现中山公园)举办讲座。蔡元培校长发表了题为《神圣的劳动》的讲话。在演讲中,他充满地宣称:“以后的世界都是劳动的世界!”
1919年5月1日,《北京晨报》发表“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刊,介绍了欧洲国际劳工大会的盛况,呼吁中国工人阶级与国际劳工组织接轨。李大钊写了《五一杂感》,说这是工人“直接行动”成功的日子。他的文章对和此后的工人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0年5月1日,北京大学首次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第二医院组织了200多名师生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分发了会议的讲稿。关于这次会议,时任一中区警察厅厅长的焦乃兵向主官汇报了这件事:“今天上午8点,北京大学第二医院举办了一场校役讲座。在派人监督时,所有的参与者都属于学校服务部门,每人都有一份油印的讲义。快餐班班长胡春林发表讲话,说阳历5月1日是世界工人胜利纪念日。这个日历有一个特殊的标志。
在这份油印的讲义中,除了简单讲述五一节的由来,还重点讲述了人人平等和劳动神圣的意义。
会后,北京大学公民教育讲座小组的学生何孟雄、蒲兆珲、丁肇庆和李惠堂分乘两辆车在市区游行。车上的横幅上写着“劳动神圣”和“五一万岁”的标语,沿途高呼“劳动万岁”,散发传单,在五一北京劳动宣言上发表演讲,被警察署逮捕。
在上海,陈独秀发表《劳动者意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庆祝这一节日,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并在上海船厂工人联合会作《劳动者意识》的讲演,阐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的人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观点。当天,来自上海各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在陈独秀的指导下,五千多名工人举行了由中华全国工业促进会等七个团体共同筹备的世界劳工纪念大会,陈独秀被选为筹备大会顾问。纪念大会上,各界代表纷纷发言,工人提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教育”的要求,并高呼“工人万岁”、“中国工业共同体万岁”等口号。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给俄国工人政府的复信。这一天,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举行集会示威。
这是中国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在现代中国,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5月,5月1日,5月3日,5月4日,5月7日,5月9日,然后是5月30日。所以当时就有评论说“这个月初是多么发人深省啊!从5月1日到5月30日,所有英雄的、痛苦的、激动的、幸运的、屈辱的日子,在各种能刺激人的尖锐而深刻的情感交汇中,相继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些日子自然足以教人永远记住,一刻也不能忘记。”因为这些纪念活动大多是政治运动,所以出现了五月革命纪念月的名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鉴于整合社会资源、发动民众的需要,以国家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五月革命纪念活动中的各种纪念日,并颁布了纪念日宣传提纲,作为全国各界举行纪念会议的指导性文件。但国民政府在将国定假日制度化为国家纪念日的过程中,逐渐剥离了公休假日,重新制定并增加了与密切相关的新纪念日,于是劳动节淡出了国家纪念日的视野。所以在国民政府时期,五一节并没有完全纳入国家纪念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定为法定假日。
1950年4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纪念五一劳动节。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这一天,首都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群众集会和游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门上检阅了游行队伍。
资料来源:南京地方志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