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莫)“昼令夜凉如水,坐观牵牛花与织女星。”中国的节日充满了文化和浪漫的色彩,并诞生了一系列的诗歌,尤其是中国的情人节。我们来看看古人描述的国风之美。
故宫博物院藏宋《汉宫内页》。
以天地为媒,牛郎织女成亲。但凡人不同于仙女,贫穷而高贵。太后有银簪,画一条河为界。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见,相知相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感受到了这一点,赋予了七夕特殊的感情。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清宫之宴到花下独酌,从春雪到下里巴人,我感受到了男女之爱和传统之美。
其实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大东》中诗经潇雅写道:“有汉于,有光于狱。三个中的三个,维加,一天七次。即使织女很忙,她也织不好一条条纹。给他一头牛,而不是一个盒子。”
早在近3000年前的西周,古人就将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这首诗称维加为“不是报纸”,暗示人们曾把维加想象成一个纺纱织布的女人,称佩妮为“不拿盒子”,把佩妮视为一个被献祭的天牛的形象。
《荆楚岁时年谱》说:“七月七日,是牵牛与织女聚会之夜。到了晚上,别的女人系上五颜六色的缎带,穿上七孔针,或者在宫廷里摆几桌酒席,乞求别出心裁。”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人们在祭坛上摆放瓜果,对着璀璨的繁星和遥远的银河,默默向织女祈祷。
博物院藏宋代洽桥图(局部)
“一路牛郎星,焦焦河汉女。巧手,做一台织布机。终日无章,泪如雨下。河水清与浅,有多大区别?英英易水,脉无言。”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的古诗词堪称描写七夕节的代表作,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短短十首五言诗,织女对先生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抒发了离别之情和夫妻不能团聚的伤感,让人潸然泪下。
唐代诗人权德舆写的《七夕》,描绘了七夕之夜人们乞巧的情景:“今日云雀桥渡,应不同。家里人居然喜欢打开化妆镜,在月下穿针九晚。”家人都迫不及待地打开化妆和镜子,在月亮下穿针引线,乞求织女的帮助,这反映了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喜悦。
孟浩然的《异国七夕》写道:“异国七夕,酒店有益,心事重重。我没有看到一个穿针的女人,空我想念我的老乡村建筑。和煦的微风初起,新月开始落下。谁忍心偷看河人,问斗牛的事?”七夕节,一个漂泊异乡的诗人,在外国旅馆过夜。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七夕习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而这首诗正是因他的情怀而发生的。虽然是即兴之作,但真挚深情,写出了节日里思乡、流亡异乡的孤独感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庭院幽深,云窗常雾。普通人的哀怨依旧,宫中深处的少女更是怨声载道。“银烛寒画屏,轻罗小扇扑萤。昼序夜凉如水,坐看牵牛花与织星。”诗文俱佳的杜牧,在这首诗《秋夜》中,聚焦了一个孤独的宫女。七夕之夜,远处可见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天阶冷如清风。
博物院藏明代唐寅《工笔画》。
宋代李清照《向星自七夕》:“草儿飞。被梧桐惊呆了。人间和天上都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云台月地,锁千遍。你来我往,不要见面。多年不见,但想留下感情,不讨厌穷。佩妮·韦弗,这只不过是分离。晴天,下雨,刮风。”这首词通过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被压抑的离愁别恨,读来让人感触颇深。是咏怀七夕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雍正十二月及时行乐》七夕之夜。
最著名的是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薄云灵动,飞星传怨,银汉皆暗。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该见面的见面了,多是世间的那些在一起的人,而是容颜夫妻。共同诉相思,柔情似水,相见恨晚如梦,当不忍睹桥路。两情久则早晚。”这首诗立意高远,集抒情、景物描写、议论于一体,将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美丽传说演绎成优美浪漫的意境,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忠贞不渝,即使常年天各一方也没关系。尤其是最后两句,使整个词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是七夕诗中永恒的绝唱。
“木兰桨荷花国,夜唱厅红寒。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青,眉黄。”清代姚燮《韩庄夔州七夕》一诗,是诗人在七夕之夜,泛舟在素有荷花之乡的微山湖上所作。这首诗既描写了微山湖如画的风景,又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更具诗意,颇有感情。
7月,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陈美的《月曼青行图》。
万青知道秋天,凉风有信心。又是一年的七夕之夜。今晚爱与恨都在这里。岁月如梭,花如花寻太平。徜徉在古典诗词中,品味七夕,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大河报。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