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派遣一批红军干部到冀东,组织培养抗日干部,为冀东大起义积蓄力量。河南光山人孔庆同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带着钱包,以小贩身份为掩护,在冀东山区游荡,进行革命宣传。
自1937年来到河北,1942年死于河北河间县(今河间市)后,孔庆同在河北战斗了5年多。烈士当年用的钱包,见证了他在冀东传播革命真理的经历。
孔庆同使用过的褡裢|唐山丰润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供图孔庆东用过的钱包|唐山丰润区潘家峪大屠杀纪念馆供图
文物名片孔庆东用过的钱包,现在在唐山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是纪念馆20多年前收藏的。
文物·故事
【钱包是20多年前建纪念馆时收的】
钱包是一种中间有开口的布袋,可以放在肩膀上。过去,小贩们总是带着钱包在街上走来走去。这个布袋可以装笔和纸、财物和小物品。
孔庆东烈士的这个钱包,是唐山潘家峪大屠杀纪念馆20多年前收藏的。由于孔庆同生前长期在潘家峪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修建纪念馆时收藏了这件文物。
1937年夏,国共开始合作抗战,八路军挺进河北、山西开展游击战争。冀东地区陷落早,但山高林密,适合打游击。一批有能力的干部被调到天津北方局,在今天的唐山、承德、秦皇岛传播革命火焰。
那一年孔庆东才25岁,但他已经是一个有着10年军旅生涯的“老革命”,经历了长征的考验。他思维敏捷,当过红军营长,有过组织和作战经验,所以被选派到河北工作。
孔庆东很快获得了一个新身份:一个卖篦子的小贩,而这个布钱包成了他的亲密伙伴。
[孔庆东曾化身为小贩开展革命工作]
你为什么要装成小贩卖篦子?这体现了孔庆东的革命功力。
以前农民没钱买洗发水,头发容易生虱子。为了摆脱他们的困扰,出现了齿密的梳子,也就是篦。
孔庆同被发配到冀东的时候,也是苦日子。他要去偏僻的山村卖货,大货不好拿容易引起怀疑。炉排是家庭必需品,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还能节省组织经费。
而且箅子是竹子做的,多产于南方,可以“掩盖”孔庆同的南方口音,于是就成了卖箅子的小贩。
那么,孔庆东来到河北后是怎么工作的呢?孔烈士的孙女告诉记者这个“答案”。
讲述·幕后
[他宣传抗日,培养了大批革命力量]
孔夏风说,爷爷1937年来到河北后,主要任务是发动、组织和培养革命力量,进行武装,开创冀东抗战新局面。接到任务后,孔庆通把一个钱包背在背上,伪装成一个卖篦子的小贩。他在冯润县的偏僻山村里走街串巷。
与其他摊贩不同,重眼的孔庆同似乎对赚钱不感兴趣。他喜欢讲故事。除了篦子,还有军号、二胡和革命作品。
很快,大家都被这个南方口音的小伙子吸引住了。人们越聚越多。孔庆东谈到工农红军长征及其北上抗日活动。他拿起乐器,唱起了古画歌剧。每个人都想起了沦陷区的耻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在他的动员下,数百名热血青年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三个多月来,孔庆同以做小贩为掩护,跑遍了冀东各县的秘密联络点。他带来了党的最新指示,分析了最新的斗争形势,向大家传授了战斗经验,壮大了抗日自卫协会的武装力量,培养了大批革命力量。
孔庆东的动员能力有多强?孔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孔庆东有个通讯员叫白云生,唐山人。他上过小学,被孔庆东的理论所吸引,坚持参加革命。那时,白云生才十几岁,是长子,他的母亲不想让儿子离开家。她找到孔庆东说明原因,孔庆东讲了抗日救国的大道理,感动了老母亲。最后白妈妈主动把儿子带到孔庆东面前,叫他好好干。
【组织建立冀东最早的抗日武装】
1937年12月,冀东党组织在滦县召开冀东10县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冀热边(河北乐亭)特委书记李运昌宣布1938年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成立冀东抗日联军。
会后,孔庆同星夜回到冯润县腰带山,召集300多名员和抗日骨干,来到三县交界处的朱乐寺,举行誓师大会。这支队伍被编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由王平禄任司令员,孔晴任支队长。这是冀东最早成立的抗日武装队伍。
不幸的是,在1938年1月的清河沿岸战斗中,王平鲁身负重伤牺牲,队内也出现了分裂。孔庆同坚持留在冀东。他带着钱包回到了冯润贝尔特山,并以卖篦子为掩护继续与该组织联系。
冀东大起义前夕,他彻夜未眠,奔走于山野草丛间,从不抱怨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孔庆同在潘家峪组织游击队干部培训班,传授军事技术。
1938年夏,冀东大起义呈现燎原之势,孔庆东武装发展到1000多人。孔庆东会说话会唱歌,打架也不含糊。他带领士兵摧毁了茅山镇的反动民团,30多名敌人投降。在兴隆县,大家打了一场漂亮仗,消灭了一支日军队伍。带枪的士兵越来越多,实战也考验了部队的战斗力。
从1937年到达到1939年秋离开,孔庆东在冀东战斗了两年多,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孔庆同调到冀中军区,任第八师师长。1942年10月,在河间县左庄战斗中,他率领的手枪班被敌人包围。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壮烈牺牲,年仅30岁。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孔庆东名列其中。
精神·传承
【后辈宣讲革命事迹,传承新时代红色基因】
孔庆同和爱人在河北相识,1940年结婚生子,取名孔九龄。
孩子出生时,孔庆同已经调到冀中,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冀东老家。敌人迅速发布悬赏通告,企图“灭绝”孔晴及其家人。幸运的是,在各方的保护下,这对母子躲过了这场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氏家族定居唐山。在白云生等人的反复努力下,党组织终于找到了烈士家属。烈士的孤儿孔九龄进了干部子弟学校,后来他从唐山陶瓷厂退休。
孔九龄的四个女儿继承了烈士的遗志。大家都追求进步,参加工作后光荣入党。作为家中的长女,孔多次到企业、学校宣讲烈士事迹,她为爷爷感到荣幸。
河北省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抗日先烈。在他去世的河间(纪念墓)和安葬他的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都有孔庆同烈士的陵墓。在唐山的纪念馆里,也陈列着烈士的相关文物。孔退休后,先后去过、河间、石家庄、烈士故里光山,追寻烈士足迹,了解更详细的故事。
孔说烈士是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我们应该多宣传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光辉事迹,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色基因。
■文并摄/本报记者敏敏实习记者郭慧哲
■本文原载于河北青年报“赵岩红色文物记忆”专题,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使用。
■欢迎提供革命文物和革命英雄的新闻线索。可以拨打151001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