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元代文学

文章和经学本来是士大夫文化的两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经学家多才多艺,能文能诵。由于个人的禀赋和技能,造诣的高低差别很大。

文章和经学本来是士大夫文化的两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经学家多才多艺,能文能诵。由于个人的禀赋和技能,造诣的高低差别很大。

外星人想在中国文学上有所成就,但凭本事似乎很难掌握。儒家经典的掌握,靠的是学者的功力,但文字的掌握,感情的表达,仅靠功力是达不到的。

如果你从小没有被中国文化浸润,你就不可能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在元代,色目人中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中国作家,如诗人萨都拉、通贤、丁鹤年,作曲家晓云石海亚(即关允石),文学家马祖昌,他们的造诣堪比中国历代作家。

与西域人相比,蒙古人似乎略逊一筹。古代文学分为“正统文学”和“通俗文学”。除了诗、词、文等“正统文学”之外,通俗文学散曲、杂剧在元代也很兴盛。

一、诗歌与散文

元诗还是很多的。有很多元明人编的集。清康熙年间,张、等人应邀编辑《四朝诗》,收录作者近2000人。

顾莉莉编纂了《元曲选》,收集了现存的340首诗。最初由顾氏编纂、Xi出版的《元曲选》集,从地方志、石刻中广泛征集,收入二千三百余首。

两者加在一起达到2 600多人。其中有少数是色目人和蒙古族诗人。蒙古族和色目人的词类考证是一个难题。

在古代,由于史料的缺乏,词人往往不像《元曲选》那样深入研究蒙古族和色目人之间的区别,或者遗漏空诗人的家庭。

最近有几首元代蒙古族诗人或少数民族诗人的汉诗是从诗人族群中选出来的,未能严格考证。如王树磐、秦用汉文编撰的《古代蒙古诗选》,元代已相当丰富,但选材并不严格。

有些色目人诗人被误认为是蒙古人:铁厂应该是哈拉鲁人,万泽、白铁木尔、观音奴都是唐舞(塘沽)人,而吕迈是西域人,民族不详。

由于缺乏史料,无法断定他们是蒙古色目人。共有13人,包括罗罗、塔布韦、月亮忽难、待屋、迪达帖木儿、达布花、伯颜九城、观音奴、帖木儿、蒲华、Xi莫、鲁、宁香儿等。不应该全部支付。

另外,王树攀、秦主编的《元代少数民族诗选》中所列的一些蒙古族诗人也有类似的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的蒙古散文作家知之甚少。所有应该读经典的蒙古族学者都应该会写字。在科举考试中,蒙古族和色目人考生不仅尽力而为,还关注时事。即使通过考试,也要求“文笔优雅”。

能当课文写的蒙古人应该不少吧。但是现在能拿到的人已经很少了。陈垣对元代西域作家的考证曾感叹:“考元代西域作家,比考元代西域诗人难好几倍。”

因为元代的诗远比元代多,所以元代人大多有诗无文。蒙古人更是如此。但在现存的史传中,有少数蒙古族擅长文字的记载。此外,石刻、地方志、书画志中也有一些蒙古族作者的文章。

二、剧曲

元曲的走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元、季、明之初的叶曾说:“盛世代代相传,汉以言,晋以言,宋以理。元可传,且是唯一北乐府耳。”所谓北乐府,指的就是元曲。

可见元代人把元曲视为当时最大的文化成就。元曲的创作包括两种风格。一类是散曲,包括可以清唱剧形式演唱的诗歌,比如《晓玲》、《三陶》。一种是杂剧,由散剧、白斌和杰克混合而成,专门在舞台上表演。

散曲的兴起,本来就是里弄之歌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其音乐部分以中原音乐体系为基础,融合了契丹、女真、蒙古音乐,形成北方音乐。

所以戏剧具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品质,少数民族作家从事戏剧创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散曲、杂剧虽然源于民间,但也需要讲究笔法,作者大多还是文人阶层出身。

散曲尤其是文人放松和表达思想的工具。非汉人在充分掌握了士大夫文化之后,应该从事散曲、杂剧的创作。

关于现存的元散曲,隋树森的《袁泉散曲》收藏最为丰富,有200多位作者。其中不乏色彩作家,色彩作家关允石、薛昂夫等成就斐然。

蒙古族散曲作家为数不多,早期有伯颜,中期有阿鲁维、童童。此外,博罗帝国还有传世散曲。前人大多认为蒙古人实际上无法确定自己的种族,所以没有讨论。

今天只有一首将军的歌,是在叶的《草木》中找到的。据云,“伯颜总理和元帅张久各写了一首《欢乐春》诗…..各说各的”。

他们做的真的是诗,不是词。伯颜和张弘范(张九元帅)都是伐宋的统帅,这首歌应该是军队即兴创作的。伯颜曲云:

金鱼玉带罗兰扣,盖朱赞柱五侯,山川判官,在我笔端。傲秋,断皇帝之忧。或者云这首歌是姚燧的作品。

然而,这首歌所反映的成就和精神与姚哀的汉元臣身份不符,其风格与伯颜传世的其他诗歌颇为相似。

阿鲁维是元代最负盛名的蒙古族散曲作曲家。元代杨编《阳春》记载其事迹:阿鲁维,字仲叔,名东泉,蒙古世家,南剑太守,宴之官。

阿鲁维是蒙古人,从他的后记《于勇公主蚁赋》中可以证实“林鲁维叔重父”“林鲁维家”。盖和林是蒙古旧都,阿鲁维以此为县望,表示自己是蒙古人。

他的后记《玄曲集》出自《燕山阿鲁卫》,说明他家长期居住在大都,并以此为籍贯。这是元代蒙古族和色目人文人的普遍做法。

据孙杰弟考证,阿鲁维在延佑、年间,担任延平路、全州路总经理。泰·丁健是翰林学士。为了准备讲座,他被要求翻译祖先的布道和子同治剑。何志元年(1328),他成为蒙汉兼通的专家,曾与著名的儒学家赵世炎、于吉、马祖昌、吴澄等共事。

同年为官,此后一直住在杭州。于吉《送光棍入阿鲁晕》诗中有一句:“再问东泉五年”是指他从杭退休。

他在杭州居住期间,与张裕、王叔能、润等著名文人有一定的交往。他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地位很高。明代徐一奎称他为“袁文学之邮差”,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三、美术

中国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士大夫文化密切相关。文人画在唐代由王维倡导,北宋由苏轼等人推动,元代达到鼎盛。绘画成为文人表达自我的工具。

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真武曾说:“绘画是文人一时的消遣。”。而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

杨维桢《画宝》序曰:“作画之士大夫必书,其画法为书法之所在。”诗书画由此环环相扣,构成了士大夫文化的重要内涵。

移居中国的外国人,除了读经典、会作诗之外,还必须擅长书法甚至绘画,才能成为全才文人,才能与汉族文人保持密切联系。

元代绘画取得了很大成就。山水画和花鸟画都有很大进步,与人物画并驾齐驱。特别是元代,四大家在山水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他花鸟如钱玄和李炎的墨竹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赵孟頫则在山水、竹石、马、花鸟等方面都有精湛的表现。

元代绘画的发展虽与宋代以来绘画传统的内在动因有关,但也与当时蒙古统治阶级的态度有关。

过去文人认为蒙古统治者对中国艺术无知冷漠,画院荒废,导致大部分画家躲在深山里,用笔墨写出自己的忧恨,于是山水画成为元代绘画的主流。

换句话说,蒙古统治者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都是消极的。最近学者们大多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元朝统治者对艺术采取了赞助的态度。

元中后期的皇帝,如仁宗、文宗、舜帝等,都是文质彬彬,擅长书法,热衷于艺术活动。当时朝廷收藏了晋宋皇帝房间的旧藏品,皮囊丰富,还聘请了不少画师。

北京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艺术界的焦点。陈高华说:“山水画的盛行,与其说是因为许多画家不满元朝的统治,不如说是因为元朝统治者和贵族官僚的保护和推动。”

史守谦进一步指出,李(程)式山水画在元代的流行是由于朝廷和北方官僚的倡导。

元末之乱后,其地位被在野文人所青睐的荀(源)巨(然)体所取代。总之,元代绘画的发展与当时蒙古统治阶级的态度密切相关,蒙古统治阶级对绘画发展的贡献并不全是消极的。

元代色目人中有很多著名的画家,如《高山水》、《边陆花竹》等,并不逊色于汉代画派。有成就的蒙古族画家不多见。

夏元末的《画宝》是研究绘画史的一部重要经典。这本书的五卷都是元代的画家,一百多人。

然而,张彦甫是唯一一个可以被确定为蒙古人的人。至于张彦甫,《如画宝镜》只说:道士张彦甫,居京师,擅画山水。

但于吉题词张复所写的《江南秋思图》上说:太乙道士张彦甫,祖籍故国,师从宣德真人学道,妙趣横生,画事十分细致。

“土生土长”是指严复是蒙古人,是正一派真正的宣德吴全杰的弟子,而是住在太乙崇福宫的太乙祭司。

根据吕臣《天台桃源图》诗中“钱塘道士张彦甫”的说法,显然傅毅的家早就定居在杭,后迁居大都。

严复在太定帝时有负画衔,此时于吉为他作画。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年轻有趣”的青年画家。舜帝登基后,严复成为一名宫廷画家。

至于他的艺术,从绘画珍品中可知,他擅长画山川,《山寺图危序》也是这样说的。苏伟的《云林图》是以米氏的方法为基础的,而徐忠富在天台的《江南秋思图》则是以商贤的方法为基础的。

米氏是指宋代的米妃和米友仁。米父子继承和发展了董巨的绘画风格,擅长水墨山水,为后人创造了独特的技法“米甸山水”。

尚继贤指元代画家汤琪,擅长壁画,山水出离李果风。可见严复擅长董居和李果式的山水画,其用法因画的对象而异,其山水画为当时有识之士所推崇。

严复的《雪山楼台图》说他“才如王,爱写雪山到高唐”。张裕是元末著名的文学道士,不仅擅长诗词书法,还会画画。

而且他把严复的山水作品比作王维,可见评价之高。严复不仅擅长画山水,还会画马、古木竹石。

在郑铮的第二年(1342),他和周郎被要求画的马,傅朗进入。陈济在《张彦甫画后记》中称赞严复画说:

既然是创新天马行空,又容易逃避,往往特别受远处看到它的人喜爱,而且万里这个方,也知道九重的天马!

关于古木竹石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明代解寺、刘崧的题名中得知严复曾经写过枯木和枯木坡上的画。严复仅存的原作《棘竹鸟图》也属于古木竹石范畴。

这幅画的作者没有署名,但从吴锐的题词可以看出,这幅画是严复在郑智三年(1343年)为另一位职业画家生茂所作。图上还有两个印章,“严复书博弈明”和“西域道士”。“西道”应该是它的道号。还有杜本(?一1356)、雅各布、林泉生(1299-1361)等七人题字。

严复的画在明清时期没有广为流传,各种书画记录也就不提了。只有阿明王朝的刘崧写过他的画。但是在韩国很受重视。

李启贤(1287-1367),美丽季节的著名人物,曾与郑裕固一起作《张彦甫(原著)(雪山图)》诗,有云:“白云青山与张道师,晚走欲赞精工。”

可见,傅毅的作品在元代传入朝鲜,受到名士的推崇。此后,朝鲜安平大帝罗莉(1417-1475)收藏了更多他的作品。

李朝世宗(1419-1450)的第三子李,酷爱中国画,收藏丰富。沈(1417-1475),学者,写了“土匪斜塘画”来描述他的收藏。

由此可知,陆离的意大利援华作品集由四轴组成,即一幅美丽的山川穿溪图、一幅荒芜的岸边图、一幅白雪覆盖的森林图和一幅水墨雪山图。

其中《水墨雪山图》或《雪山图》与李启贤的诗有关。总之,严复虽然是元代最伟大的蒙古族画家,但他的作品在国内却无人问津,反而有不少流入韩国。

现在它唯一的一种代代相传的墨水流传到了美国,也许是因为历史对这位蒙古画家的嘲讽。

参考资料:

柴剑虹《〈元诗选)赞集四城作者考略》,《文史》,第31 辑(1988)。叶新民《伯颜与平宋战争》,卢明辉等编《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北京,1981)。余大构《蒙古朵儿边氏孛罗本辑》,《元史论丛》,第一辑(198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46957.html
1
上一篇办公室管理规章制度
下一篇 签约仪式主持词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