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2015一号文件全文

1982 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 1982年1月1日,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一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就是肯定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特别是包干到户、包产到户。1982年

1982 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

1982年1月1日,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一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就是肯定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特别是包干到户、包产到户。1982年1月1日,批准了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文件。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生产定额制。

这个文件提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包产到户、组对组、户对组,并明确“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型私营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并且第一次以的名义取消了家庭生产配额的限制区域,宣布长期不变。文件的另一个重点是尊重群众的选择,允许群众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自由选择。同时还提出疏通流通领域,将统购统销纳入改革日程,逐步改革价格体系。

1983年解放农村工商业

1983年1月2日,发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当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转变”,即推动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规模化商品生产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文件提出,中国农村要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发展各种合作经济,合作经济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按劳分配方式以及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不同;我们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调整购销政策,改革国有商业体制,自由发展合作商业,适当发展个体商业。他还强调,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1984年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如果说前两个“一号文件”重点解决的是农业和农村工商业的微观经营主体问题,那么随后的“一号文件”解决的就是发展市场机制问题。20多年来,农村实行统购统配制度,农村产品交易被公营企业高度垄断,资金、土地、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多重限制。农村经济迫切需要放松阻碍农民进入市场的政府垄断、管制等管制,以发展商品生产,摆脱贫困。

针对基层的这些情况和要求,1984年确立的农村工作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理顺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在当年的“一号文件”,即《1984年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延长土地承包期,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鼓励农民投资各类企业;继续减少统一采购的品种和数量;允许打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在集镇落户。

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

过去,农产品统购统配制度在保障供应和配套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因此,在打破集体经济的“大锅饭”之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

1985年一号文件题为《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从今年起,除少数品种外,国家不再给农民下达统一收购农产品的任务,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在这里,实行了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被取消了。

1986年,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配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大步伐。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工农、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1985年底的农村工作部署强调“整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上形成了1986年一号文件,即《1986年农村工作部署》。

文件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和八亿农民的大国。决不能因为农业形势好转而放松农业,也不能因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而忽视对农业的投入,更不能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

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印发,2004年2月9日公布。时隔18年,再次发布“三农”一号文件。

当时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1扩大到3.1∶1。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意见》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22个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方向明确、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一号文件下发后,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决定,有效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局面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保持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文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他还强调,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支持科技进步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显著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舒适的生活,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件全文由32条和8个部分组成。文件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手”的原则,以“多予”为重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

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响应。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偏差。强调新农村建设要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各地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健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我们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2008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发布。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又深化了去年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的要求,抓住了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还可以统筹兼顾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

全文涉及40多项政策要求和措施,其中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利益可以概括为“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四个提高”、“四个提高”、“两个大幅提高”。体现了要求逐步增加对农民的惠农力度,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09年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呈现四大新亮点。首先,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再次增加。包括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的投资,增加对农业的各种直接补贴。二是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文件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岗位要尽可能使用农民工;以工代赈,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农村民生建设,重点是农村电网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第四,农地流转强调进一步规范化。关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2009年一号文件首次强调要落实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重点是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保护其权益;承包地块的确认、登记和发证。

2010年,我们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印发,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包括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该文件特别强调制度创新,以促进城市化。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重点加强中小城镇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0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是好的。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历史之最。但是,农业农村形势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农业水利设施明显不能满足农业稳定发展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务院将2011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1月29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文件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出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2012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意见》突出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这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是第一次,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也是第一次,创新很多。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的“三性”讨论,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另一个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一接两覆盖”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收入挂钩。当年,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有条件的农技推广机构建设项目覆盖所有乡镇。

进一步增强2013年农村发展活力

2012年11月8日,十召开。两个月后,2013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发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趋势。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须顺应阶段性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持不懈地强农惠农富农。按照保供给、增收入、惠民生、为改革创新增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政策支持、科技驱动力度。

2014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013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稳步改善。此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增多。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稳定中求进,改革创新。

2014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探索创新,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的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步到位,允许有差别的、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统筹城乡,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5

2015年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表明依靠资源和消耗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挖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寻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经济社会农业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2016年,用新发展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

2016年1月,《国务院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发布。要求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文件提出,用新发展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培育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017年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并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努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规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全面。文件按照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从整体上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二是管理长远。文件按照党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则粗、近则精”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作出了部署。是历年一号文件中字数最多的。

2019年优先发展三农。

2019年2月19日,《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包括: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决战脱贫攻坚;巩固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农村工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20年1月2日印发《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聚焦两大任务、两个抓好、两个确保。两大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个抓好:抓好农业稳产保供,抓好农民增收。两个确保: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1月4日印发《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四项政策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七个方面促农业现代化,措施强建设,五项举措强领导。
2022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2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世纪以来出台的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国务院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坚定决心,为广大农民送去了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文件共8部分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个重点、一个强化”。“两条底线”就是要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大规模返贫两条底线。强调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贫困地区更多依靠发展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三个重点”是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村治理。在农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在农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民生普惠性、基础性、综合性建设,完善实施机制。在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安全稳定。“一个加强”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力度。

(文字整理:农民日报记者张世伟风云、新三农大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47173.html
1
上一篇2022冬奥会观后感600字
下一篇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