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民族血脉——青年热议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的重要讲话。
策划-蔺玉红 《中国青年》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统筹-本刊记者 董铁莹 张斯絮
供稿-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集团安徽省委集团江苏省委集团重庆市委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
6月2日,、国家、军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努力工作,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华文明优秀的延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不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去理解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崇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畏新挑战、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大无畏品格。
6月19日-2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成功召开,吹响了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周围,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激昂号角。
站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新的起点,广大青年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发扬斗争精神、保持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表示,将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用美的创造点亮国剧舞台
@郑芳芳(国家一级演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6月2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点:延续、创新、团结、包容、和平,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创新”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不畏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
作为戏曲工作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沃土。在新时期,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有必要认真思考和实践传统戏曲艺术。
山西省晋中市是晋剧的发源地。我在这里长大,渐渐喜欢上了晋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委婉,旋律柔和,路白清,乡土气息浓厚。从13岁开始,我唱晋剧已经30年了。这些年来,是我的爱让我全心全意的享受。
学海无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晋中艺术学校学习期间,我有幸结识了秦腔表演艺术家程玉英。从小就听民间说“宁可丢鞋也不要程玉英小姐的‘嗨,嗨,嗨’”,于是抓住机会向前辈学习“嗨,嗨,强”。1998年,我师从“二梅”获得者史佳花,成为继程玉英、王爱爱、史佳花之后晋剧派“嗨嗨腔”的第四代传人。传承戏曲离不开创新。王爱爱的“爱情调”是独特的,史佳花的“花腔”是响亮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形成了柔美、含泪的声线,受到了戏迷朋友们的喜爱。
今年5月,我凭借晋剧《望海楼》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望海楼》改编自传统戏剧《戏神讲殿》。这部经典被很多剧和演员排练过,多次出现在梅花奖的舞台上。如何展现自己的特长?如何展现晋剧的独特美?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创意团队在一起。唱歌的时候,我跟着“嗨嗨调”。在表演中运用了袖、跪、僵尸等绝技,结合精彩的舞蹈设计和服装造型,最终呈现出了唯美的舞台效果。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给我们当代戏曲工作者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接下来,我将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用美的创造点亮戏曲舞台,同时如众多晋剧前辈一样,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戏曲工作者传授技艺,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的艺术新秀,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来自晋剧的力量。
让科技赋能方言,让方言与现代连接起来。
@胡(吴语传承人,学派创始人,方言顾问)
6月2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作为一个方言爱好者,我对此深有感触。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于旅行者来说,方言是维系乡愁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地来说,方言是文化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所说,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明,才能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苏州话是我近年来探索吴文化的一条线索,我沿着它走过了姑苏的历史篇章,从吴歌到吟诵,从口头故事到新的曲艺小品。方言让人联想到古吴新苏,常常让人赞叹吴文化、江南文化、汉文化的辉煌、丰富、深刻、博大。
从2014年开始,我独立运营了一个微信官方账号白素学堂,传承和传播苏州话。我写过关于各地情况和方言知识的文章,创作了大量的方言文章和作品,编写了《苏州话基础教程》。2017年,我在哔哩哔哩创建了同名UP,制作并上传了一系列苏州话课程,受到了海内外朋友的广泛好评和支持。所谓教学相长。在整理方言资料备课的过程中,吴语和吴文化构建的文明图景给了我知识。在教学反馈的实践中,语言与中国文化的血缘关系给了我力量。
回顾过去,探访今天,也面向未来。所以我也参与了方言现代化的行动。作为一名方言顾问,我为科大讯飞苏州话的人工智能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参与《姑苏杂记》系列苏州话AI短片的制作,为吴语AI的识别和合成提供意见和建议。之后我会进一步参与后续的AI迭代项目,让技术赋能方言,让方言与现代连接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没有国家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浪潮中,我们的方言保护工作会更加举步维艰,而方言又给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挑战和更多的可能性。的话给了我们启迪与思考,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用设计的力量和爱国的热情去感动别人,感动世界。
丁杰中国原创服装设计师,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师。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原创服装设计师,带着“中国品牌梦”奋斗在服装一线。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努力工作,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的重要讲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服装设计师的历史责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使国家繁荣,民族强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首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当天,我用自己的设计作品,为大家呈现了一抹中国的冬奥会服装设计。在设计冬奥会合唱队服装的时候,我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设计代码书写了历史使命,用童真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用中国服装设计的力量传递了对冬奥会的使命和热爱,用设计的力量和爱国热情感动了他人和世界。
这几年来,我致力于服装设计领域,秉承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的初心,在设计的道路上努力。我的设计作品有:兵马俑系列重塑、三星堆文化错位空、山海经系列尚义夏商、阳光下诞生的金银花图案系列。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特别发布了“视界”系列,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我把自己对设计的专业积累和理解融入到每一季的设计作品中,一次又一次的苦心尝试和R&D积累,一点点的品牌传播和营销实践,只为把中国设计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让品牌价值历久弥新,因为这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不断繁衍的根本,是我们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瑰宝。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我们更要积极努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用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的文化使命为灵魂,用时尚服装设计为载体来传承弘扬,让穿着我们服装的消费者也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润物细无声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引导观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位中国原创时装设计师,我正在为“文化自信”贡献一份丰富而多彩的答卷!
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小一姐(第五届全国“网络正能量”标兵、第五届“中国青年好网民”)
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感慨万千。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对“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守正创新的气节和精神,延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中国篇章”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在我看来,“正”就是要明确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沃土;“创新”就是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为当今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喜爱。
我感恩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教学的多元化表达。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一直在探索主题化、趣味化、系统化的手势舞等短视频作品,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破壁”,传播千年文脉,传承文化自信。例如,我的中国手势舞蹈作品如《钱》、《丽翁对韵》都是以中国经典为基础的。画面体现服饰美和修辞美,动作节奏简单易学,表现方法注重互动,适用于各种生活场景。我相信这也是激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方式。我一直相信,快乐地学习古诗词,快乐地学习国学,有助于千百万孩子爱上古诗词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一个孩子带动了一个母亲,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只有人人参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充满活力,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赓续历史文脉”,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提供深厚滋养和有力支撑。“谱写当代华章”,当代年轻人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作为大学教师,我也一直在探索,通过师生共创的方式,带领学生们沿着诗词的脉络,体验音韵之美,感受文化自信,同时以崇高深邃的信仰故事,促发学生的情感自觉与价值认同,这也是中国特色学校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将继续以沉浸式教学等方式,探索“视频+美学+思政”模式,提升学生双屏媒介素养,和同学们一起,守正创新,厚积薄发,从“指尖”到“心尖”,讲述更温暖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用更多苏绣产品讲述中国故事。
@张立星(青年苏绣传承人,获“苏州最美艺人”称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6月2日,在京出席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持诚信创新的气节和气节,延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中国篇章。这次讲话意义深远,使我深受鼓舞,深感使命在肩。作为一名年轻的非遗苏绣传承人,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是“新”。我们要正气创新,用工匠精神让中国发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崇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畏新挑战、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要坚守板凳精神,弘扬正气创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精神,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更多闪光的作品、暖心的作品,让非物质的苏绣在当代“活”起来。
二是“传承”,即发扬传承,创新刺绣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非遗传承方面,我们正在充分发挥苏州陆福英刺绣培训学校基地的作用,为青年绣娘量身定制优质专业的苏绣项目创业培训课程,搭建刺绣项目专业技能竞赛平台,持续在中小学、高校、社区、企业等单位开展苏绣实用技能活动3000余项,拓宽非遗传承道路,为青年人才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新时代新征程,文运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非遗苏绣青年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展好这份民族文化瑰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传承推广非遗苏绣为己任,用更多苏绣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共同助推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艺术创作开辟新的国际交流空
@刘志峰颜(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浙江视觉艺术青训“新风计划”人才)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艺创作发展的重要思想,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繁荣中华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大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事业明确了发展方向。2019年,《求是》杂志发表了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将进一步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是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不竭信心源泉。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艺术、艺术、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一重要论述阐述了传统艺术创作在人文和科技影响下的承载与融合。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具有延续、创新、团结、包容、和平的突出特点;并强调“两个结合”是新时期创造文化生活和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
十年来,中国美术界深入贯彻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名当代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回望自身的实践经验生发出点滴的思考。我将美术创作看作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时代、对世界的关注体察和感知记录。中国艺术精神倡导“天人合一”的大历史观和“自然观”的和谐共享,强调对自身精神内涵的审慎和对外部世界的互融创造,充满了朴素包容的知行合一。美术作品的生命力是可以被视觉直接感知到的,是作为一种比喻,一种生长想象力的空间,成就了与现实的意象体验,成为静态的发声,亦是生活世界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悠远历程中,我们不乏有宋画的大宇宙观,明清版印的中外传播,决澜社的新文化呼应,新兴木刻的民族奋起,新中国美术的民族崛起,乡土美术的现实观照,伤痕美术的历史反思,当代美术的社会创新,这都是历史行进中的美术创作。今天的美术创作也必将成为新的中国传统,面向世界共同体,需要我们参与世界,积极影响未来世界文化的演变。以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度与广度,面对全球文化思潮以及数智社会带来的挑战,借由美术创作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传播节点。
肩负起新时代杂技艺术青年的责任
@王怀福(上海杂技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我深入学习了6月2日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文化文艺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传承和发展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杂技艺术,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杂技演员的责任。
杂技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有着特别强烈的印记。党的十以来,上海杂技实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如何让杂技艺术保持蓬勃发展,如何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杂技舞台作品,如何延续杂技艺术传承,我有两点感受和思考。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诚信创新,用诚信和诚信创新的精神书写当代中国篇章。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在此背景下,上海杂技团与上海马戏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联合打造并推出了大型红色题材杂技剧《斗上海》。该剧创作之初,总编剧董和总导演李就提高了嗓门说:“你演的主角是中国人民的一个连长蒋华。你的作用非常重要,你的责任也非常重大。你的表演一定要站得住脚!”
为了演好姜华连长这个角色,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走访了红色地标,参观了龙华、宝山、高桥烈士陵园,看了大量的影视资料,逐步定位了自己的角色,深入了解了这段历史。每天回到家,我都会在脑子里排练一遍这个过程。那段时间我在全身心的研究角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更深的感触。我体会到了另一种生活,以及这个角色带给我的力量,这是一种支撑自己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动力。
中国杂技协会卞、党委书记、副唐延海分别对“打上海”给予了指导和肯定。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也是中国杂技剧创作的新境界,应该说对杂技行业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天山雪》是一部以杂技艺术讲述上海、新疆三代人的故事,反映文化援疆、文化润疆成果的杂技艺术作品。我拿到剧本,仔细研究了一下,深受感动。挖地成房,用草盖房子,沿山开道,遇水架桥,我们的父辈在新疆艰苦奋斗。
2023年4月,我因参演杂技剧《战上海》连长江华一角色,荣获了第三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提名奖。作为一名职业杂技艺术演员,我将珍惜每一次舞台呈现,竭尽全力演好每一次演出,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用优秀的杂技艺术作品来宣传推广杂技行业,用杂技艺术颂扬人民、用杂技艺术引领向上的力量、用杂技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杂技艺术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打造佳作
@段小波(安徽剧院院长)
6月2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的重要讲话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我谈一些理解和学习体会。
一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依据。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增强安徽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安徽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作为地方文艺工作者,要在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建设创新型文化大省中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是要有好的想法。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主题高、思想内涵深、艺术呈现鲜明、市场受众广的作品。第二是要有过硬的技术。比如我们近几年创作的《今夜星辰》、《我的父亲李霞》,这些剧的成功都与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息息相关。正是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造就了生活化、自然化、厚重化、生动化的文艺佳作。第三是耐得住寂寞。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四是放下利益。要避免片面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摒弃媚俗、官媚、奖媚等现象,以清心、平心静气、崇敬之心来赞叹创作状态,创作出接地气、正气、励志、有活力的时代作品。第五,要专心创作。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体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耐得住寂寞,屏住呼吸。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阅读更多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青年逻辑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修订:刘筱柳·鲍恩
责编:杨映锴(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