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拉开了。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沦陷,3500多万军民伤亡。这一天,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
时间回到90年前,一声炮响,硝烟四起,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路“守备队”轰炸南满铁路,并归咎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营。
△正在燃烧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燃烧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随后,日军入侵东北三省,1932年2月,整个东北沦陷。从此,3000多万东北同胞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和。
在空之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华儿女在绝望中觉醒,浴血奋战,投身于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锻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死不屈,不畏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的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千千总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
九一八事变当晚,在东北军不战而退的历史上,日军一夜之间沦陷,市区被封锁,离北大营不远的东北大学危在旦夕。日军找到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宁恩成,对其进行威胁和引诱,企图制造和平假象。为了民族大义,宁恩成收回了日本人的“恩情”,及时行动,拯救了全校数千名师生。当时,他才上任不到10个月。
他打了一个沉船的比方,让女人和孩子先离船,然后是教授、学生和工人,而他一直留在掌舵,想尽办法让大家先逃生。9月24日,在他的安排下,师生面对日军的刺刀,紧急疏散完成,无一伤亡。
国难当头,是千千这个“普通人”挺身而出,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脊梁。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正所谓“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赵一曼放弃儿子从军,远赴东北,率领一支游击队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令日寇闻风丧胆。
在一场激战中,她不幸受伤被捕。为了获取必要的情报,日本侵略者在用药物维持赵一曼生命的同时,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战术”进行逼供。面对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她以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使日本侵略者一无所获。
日寇绝望了,准备处决她。在去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你要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妈妈叫赵一曼”。怀着对儿子的无限深情,她在31岁时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还有很多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他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雄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1938年,侵华日军发动“三江东征”,东北抗联被迫搬迁。北方的十月,天气很冷。部队在乌顺河畔扎营,点了几堆篝火取暖。可惜被日伪特务发现,使部队被日寇包围。
当时有8名女兵藏在树林里,没有被侵华日军发现。为了掩护渡河的大部队,8名女兵冲出树林,从背后向日伪军射击,使敌人误以为遭到伏击,大部队趁机渡河。然而,他们被敌人包围了。面对日寇的围攻,8名女兵射出了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8个人手拉着手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他慢慢沉入乌顺河时,他英勇地死去了。
正是这些不畏的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诚为勇武,必强不屈。”毅力和恒心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灵魂。
离千里之外,始终有一支中国领导的武装力量。这支红军就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率部向东南,长时间遍布大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日伪军进攻后,加紧对东北抗联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导,同时悬赏捉拿杨靖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搏斗了七年多。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炸弹耗尽,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日寇用刺刀剖开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肚子里没有粮食,能看到的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英雄儿女舍身赴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几千场战役和游击战,他们在黑暗中奋战,用不屈的斗争拼出了民族的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0年前,中国因为弱小,被外国列强蹂躏。90年后,中国人民用民族自强洗刷了历史耻辱,重新站在了世界民族之巅。
当尖锐的警告空再次响起,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刻交汇融化,凝结成全民族的珍贵记忆。
愿“国耻日”激发奋进的力量,让我们重拾抗战精神,展现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英雄主义和胜利信念,完成抗战先贤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来源:我们的泰空
作者: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