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近14亿人民的共同期盼。还有一年多一点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要深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如何落实党决策部署,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期观察版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解码幸福中国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辛鸣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当代中国人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步伐,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谱写了崭新篇章。
从建设到完成:中国的百年目标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的概念,描绘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蓝图,将其作为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目标,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指标——城乡居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恩格尔系数都在高水平上实现,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作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这一目标的价值是一致的,内涵标准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扩大和完善的。经过十六大后10年的发展,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因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更能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中国人紧紧抓住这一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党的十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如果说建设更多的是前瞻性的眼光,把小康作为一项宏大的事业,从倒计时的角度要求完成,着眼于目标的完成,更强调的是紧迫感。为确保如期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十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深化全面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战略保障。
今天,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4%,城乡差距小于3%;等一下。同时也到了全力冲刺终点的关键阶段。中国人有信心、有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
从全面到综合: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世纪初,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我们党也认识到这是一个低水平、不完整、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低层次问题有了根本改变,但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实现了目标,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仅是小康,更是全面。
全面小康涵盖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解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问题,着力补齐治理水平、国民素质、社会文明方面的短板。
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实现小康,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谁也不能掉队。”先富起来,后富起来,应该体现在后来者生活条件的真正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通过统计让穷人“小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要打好脱贫攻坚战。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东部的小康和城市的小康,而是城乡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发展过程,而不可能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甚至惯性扩大的过程。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增加。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级小康”。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差距很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要求全国各地绝对“急行军”,同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是不现实的,要求近14亿人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着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生活费用是不一样的,单凭收入水平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对全面小康要有辩证的思考。
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活力,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就必须大踏步赶上时代,走向现代化。7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0年前,邓小平同志构想和推动的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正是有了这个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才更加丰富,标准才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时间没有变,只是现代化的标准提高了。首先要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阶段目标,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步目标将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从现代国家升级为现代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增加了对美的要求。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华大地上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中国社会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作者是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时代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员)
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努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然)
黄小勇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遵循。落实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效率,努力补齐短板。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稳定扶贫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党的十以来,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首先要狠抓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强化产业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努力形成培育扶贫产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产业可持续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构建“输血造血”的长效机制,让真正的扶贫脱贫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牢牢把握民生底线。按照底线、密网、机制的要求,努力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低保和住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此外,努力协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按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科学部署,在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受资源禀赋、历史积累等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党的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措施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率先实现东部地区创新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此,中国注重根据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引导各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等具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近年来,我国设立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平台,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不断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对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瓜分不断增长的“蛋糕”
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先富起来、后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繁荣的伟大飞跃。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现实,决定了我们仍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蛋糕”,进一步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同时,要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把社会财富“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教授)
用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视界)
肖伟光
“老百姓也努力,也能小康。”作为一个理想和梦想,“小康”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持久的魅力。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个历经无数艰辛和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触手可及。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人坚持古为今用,不断赋予“小康社会”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来诠释中国的现代化,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成功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就发展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开拓新的局面,体现了中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了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龙头地位。我们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70年来,新中国多么辉煌!放眼全球,中国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1952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20亿元增加到3051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70倍,年均增长11%;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长到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0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工业门类都在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中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亿万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书写了“中国故事”,创造了“中国奇迹”,筑牢了通往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坚实路基,绘就了一幅古老文明的壮丽画卷。
中国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过去40年,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将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百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这一切都在努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好日子是等不得也等不来的,除了奋斗别无他法。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拼搏、负责、探索的精神。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全面小康也是干出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可以,中国也可以。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不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未来推动。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决策部署上来。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越大,风浪越大,掌舵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从淮海战役的电车,到中国涌动的改革大潮,再到“最成功的扶贫故事”,中国一直想和人民在一起。实现全面小康,特别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