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清溪先生
接上一篇,格律诗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仗、对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叠词、用典。上篇说到了其中的六种,今天接着说余下的六种修辞手法(对仗、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用典)。其实格律诗修辞手法不止这十二种,之所以只讲这么多,是因为这十二种是比较常用的。有句话叫贪多嚼不烂,何况这十二种修辞手法之间有一些修辞手法有容易混淆之处。
七。对仗:对仗也叫对仗,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比诗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法律从来不要求对抗,法律诗必须是对抗。对抗的形式很多,要求也很高。很多初学者写格律诗是因为卡在对仗上,不是对仗不严,就是纠结。对仗可分为工对、宽对、流对、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
7.1.公对:同类型词的对偶称为公对。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分为几个小类,同一小类中的词相对来说是工人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不是同一个小类,但在语言中却经常列出来,比如天地、花鸟、诗酒。比如杜甫的:“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来,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无尽的对空词,长江边倒下的树,以及下来工作。
残莲(九)/清溪先生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梦回都来不及空。
久留香魂别处,冷水映旷野。
山里的红叶枯萎了孤树,山上的松树沐浴着寒风。
心境就像泥淖下的莲藕,千丝万缕。
山里的红叶枯萎了孤树,山上的松树沐浴着寒风。山对岭,方向对;红叶对松,对名词;凋谢是动词,孤独是感冒,形容词没错,树是风,名词没错。这是一对工作搭档。久留香魂别处,冷水映旷野。这一对是流动的一对。
7.2.邻接对:邻接词称为邻接对。大致可分为二十类左右:季节性、天文性;天文地理;地理和宫殿;宫殿和器皿;器皿和衣物;器具和文具;衣着和饮食;文具和文学;植物、花卉、水果、鸟类、动物、鱼类和昆虫;机构和人员;人际关系和代名;疑问代词和“子”、“向”等词、副词;方位和数量;数量和颜色;名称和地名;同义词和反义词;副词、连词和介词;连词和助词。例如,吞龙仍在喷溅,瀑布仍在流淌。属于植物、花卉、水果、鸟类、动物、鱼类和昆虫这一对。贾简慵懒随风舞,楚客独行。植物和人是对的。
7.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的类别,只能根据同一词性的要求形成对仗。半对半也是宽对。梨花带雨适合晚景,追风钓虚名。合适是虚词,钓鱼是动词。晚景是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空名是形容词。因此,把晚景和垂钓称为虚名是恰当的。待风消汗尽,湖面远远荡漾。微风与湖水,静谧与远眺不对。
7.4连词对:连词对的特点是单句不能完全表达意思,需要两句话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般有继承、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上下对联之间,所以构造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比如杜甫的“从这座山回来,走过另一座山,从南边上来,再往北——到我自己的镇上!”是一种继承关系;白居易的“野火永不尽,春风吹又高”是递进关系;一个人在尘封的大海里很难受,一个人的时候睡不着。这是一个转折点;夜雨惊醒全城,窗风以为故人来了。这是一对流动的因果律,因为雨夜唤醒了梦,让诗人以为窗帘被风吹起,梦者来到眼前。
7.5,句子对了,也叫自对或句对。这是在一个句子中,这个句子中的一些单词与其他单词相反。比如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属于同一句话。
还有我们在抗美援朝动员令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也是经典的一句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铿锵有力,触底。
7.6.不好意思。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来词。比如江边的渔火说“酒最伤身,无月无夜,好难回首一个人的青春”。少年用“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待无事,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待新年。如杜甫《曲江》诗中写道:“酒债共,人生七十岁。”“普通”这个词有很多意思,一个是“普通”,一个是“八尺寻,倍寻是普通”前者是一般副词,后者是量词。这里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的数量意义,诗用的是它的状语意义。这就是“借义”。
另一种是借词,也叫谐音对。比如孟浩然的《大厨有鸡小米,孩子采杨梅》就用杨的声音来说上一句的鸡。"残在,终日秭归哭& # 34;,配红色对(调和紫)。
7.7、错综对,又称股对。即两句中的关系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错综对一般安排在韵首联或尾联,并联和颈联不合适。比如李群玉的“裙拖六图湘江水,庙堂耸巫山一片云”,六图成双,湘江与巫山成双。
7.8.重叠也是一种常见的对仗形式,在句子的某个位置使用重叠词,在句子的相应位置使用重叠词。随着长边的沙沙声。
感受:六先生/清溪
残莲写着写着就疯了,只为花开花落,郁郁寡欢。
漫长的人生难以预料,沙沙的风雨容易惊醒。
文章何必明眼人,冷面不必假可怜。
杯中盛满了酒、诗、白云的呐喊
7.9、范脸,又称句句对。在韵律诗中,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比如78年白居易的《空灵巫山姑娘》回归。殷的《水曲·待十三弦》《殷的《水曲》《待十三弦》都属于扇面。比如@一帆的诗,忠臣居隅,千足为柔。怅然触天涯,枫叶四弦秋色。好朋友@一帆诗人@雕月书生擅长扇脸。
八、提问:作者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提问。诗歌中的提问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和体验;二是渲染气氛,使诗词跌宕起伏而不平淡;三是强调重点,突出主题。
8.1、明知故问,明明知道答案,却问出来,是为了强调里面的内容,以达到渲染气氛或者烘托心情的效果。
剩余负载(3)
盒子底部的情书值多少钱?
盖代的美女一尘不染,却一穷二白。
盒子底部的情书值多少钱?那些黄色的字母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但“我”却一直珍藏着。
8.2.自问自答。以下十个感受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原因是什么?诗后面的三联回答是什么,因为我在雨夜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因为青春不留痕迹,因为岁月无声流逝,“我”对生命有着无尽的叹息。
738年前,在珠江口,在伶仃洋上,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发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问题:“自古以来,谁的生命没有死过?取丹之心,照耀历史。”他用自己的鲜血诠释了什么是学者的品格,他的问题将永远在历史中回响。
感受:X先生/清溪
发生了什么事?我很困惑。
雨过长夜,是人情。
武陵之花安,三江之水平。
青春无处可寻,岁月无声无息。
8.3、问而不答,清溪有句:银发飘飘,谁喝过清溪?你不会看到我银发飘飘的孤独。你只需要陪我喝一杯或者告诉我哪里有能让我醉的酒。
感受:二/清溪先生
故乡三千里,牵引数万里。
窗外的天空什么时候是白色的?墙上的海棠什么时候红?
梦从荷叶池起,月下遇瑶台。
漂没关系,但是想不到雨和风。
窗外的天空什么时候是白色的?墙上的海棠什么时候红?连续问两个问题,问而不答。这种有问无答的方式会让读者产生好奇。答案从何而来?答案在于读者的生活体验!
九、反问句,反问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示肯定的反问句,一种是表示否定的反问句。比如:但又有多少爱得寸进尺的小草,赢得了三次春晖?这是一个否定的反问句,一寸草也报答不了三春晖。孩子很难报答父母无私的养育之恩。本是同根生,何必急着互炒。这是一父所生,同根同祖,骨肉何必相残?这个反问的意思是肯定的。
残莲(七)/清溪先生
静静的,旧日历已经翻新,花已经老了。
你为什么担心你自己?聚散是不可能的吗?
这首《清溪残莲》用了一个双反问句和两个反问句。后一句反问句表达了对前一句原因的肯定。
10。双关:隐语(谐音)和双关在一些诗歌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民歌中。为了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经常使用隐语和双关语作为修辞手段。
“柳绿江水平,闻朗江上的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路上风和日丽却阳光灿烂。”刘禹锡的竹枝词“卿”与“卿”谐音,使用双关暗语。这是作者用民谣风格写的一首情歌,民谣中常用双关语。
毛的“请问,文君想去哪里?纸船像蜡烛一样燃烧。”其中,文君不仅指当时的血吸虫病,还指社会上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和事。这是一个语义双关。
再比如于谦的《不怕被砸得体无完肤,只想把青花留在人间》,其中的青花指的是石灰的青花颜色和诗人天真无邪的品质。这是谐音双关。
这首诗现在的版本已经把白蓝写成了清白,具体的时间和原因已经无法评价。但是从写诗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清清白白的,诗中的天真太直白了。
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性[1]是指两个词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句子更加工整、和谐、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自百度词条)。互文性分为三种类型:
11.1互文性互补:杜甫《论遇顺流而下》常见于齐王府,崔之前也听过几次。我经常在王琦和崔九的家里看到你,听到你的歌。不是我在齐王府见人不听歌;崔并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两个句子相辅相成。
11.2互文性:即前半句的话和后半句的话相辅相成是它的本意。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主人已下马,客人已登上他的船,主人忘了掉头回家,客人要走他的路,主人上了船,“下马”和“上了船”相辅相成,意思是主人下马,客人下马上了船。
再比如王昌龄的《塞外》,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相得益彰。即明月还是秦汉的明月,山口还是秦汉的山口,而不是明月属于秦汉。
11.3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马,西市买鞍,南市买缰绳,北市买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是互文的,是说他们去过很多市场,买过战争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不是只在某个市场买一个东西。格律诗中没有互文的例子,说明这种修辞手法不适合格律诗,也可能是我资料不足。
十二、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是诗歌、音乐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如果典故运用得当,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优雅、有趣、含蓄,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深远。常见的古诗词典故有四种。
12.1明用:直接引用原故事中的典故,诗人的感情与所用的典故相一致。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圣人庄子》的《白日做梦》,《蝴蝶君》的《王春心》的《杜鹃啼》。庄生蝶,望帝杜鹃,作为明朝的典故。
感受:我/清溪先生
芬芳的春天去了西方和东方,也有不同种类的红色石榴花。
名利到最后都是梦,荣耀是一瞬间空。
当你忙的时候,你可以种豆子,向凌涛学习。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学着感谢大众。
画一本清泉书作伴,夜雨时卧云。
凌涛和谢公是清溪诗中的典故。
12.2隐用:间接引经据典,即将典故融于诗词之中,含蓄隽永,自然浑成,不加修饰雕琢。文笔流畅连贯,字一出来,即使不知道典故,也能看懂诗词;知道发表了就更有意义了。所以隐蔽使用也叫化学使用。比如鲁迅的名句“冷眼看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隐含了“孺子牛”的典故。“甘牛”一词出自《左传》。据传说,齐景公晚年宠爱他的小儿子茶,也是一个听话的男孩。一个淘气的男孩想让他的父亲假装成一头牛,让他和他一起玩。龚景同意了,把绳子叼在嘴里,双手着地,继续向牛叫学习。齐景公老了,所以他不小心摔倒在地,打掉了一颗门牙。于是“甘牛”的故事广为流传。鲁迅用典故充分表达了他做人民公牛的意愿,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清溪有句话:文章何必明眼人,冷面不必假可怜。杯中满是酒、诗、白云的喊声诗中有三个典故,冷面实用、酒实用、白云。
12.3侧面使用。是指从侧面意义上运用典故,即刻意回避典故的正反意义,选择典故的另一面,借势、影射、表明作者自己的意图。能起到关键作用,言简意赅。比如宋代梅的《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豆,破荚落风雨;空收了一堆糯米也没什么能装满煎锅的。”诗借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焚豆,豆哭于釜。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曹植写了《七步诗》,讲的是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操之过急的辛酸。梅姚晨用它来形容农民生活的艰辛。
12.4反用:即逆其意用原典故,即典故的意思与自己的本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烘托等手段,引申出典故的含义,一语双关。比如杜牧《九天登高》里有一句话,说“自古至今不过如此,牛山何须独衣?”这首诗表面上说他在哭,其实是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到了牛山,望着北方的都城痛哭流涕,叹道:“我怎么不到这里来死!”杜牧很少开心。他和朋友一起爬山,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认为他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哭泣,感觉人生无常。
在潭口呆三天。
黄庭坚
孤城风雨三天,小城市的人只吃菜。
水远山双玉,身闲情苦。
翁来侧屋收网,我自在深闺。
俯仰之间有迹可循,不要回去看书。
林园没有白捞,这和林园暗指白捞正好相反。
古典格律诗讲究用典,而清溪学识浅薄,很少在诗中使用典故,这一点经常被一些诗人在评论区提及。实际上,典故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需要和作者是否喜欢运用典故。佳能用得好,一定会给作品增色不少。但如果很难理解,也没关系!
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给个关注,点个赞吧!如果本文对您有小小的帮助也可以收藏并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