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掌权后,剥夺了献帝的皇权,成了魏文帝。由此,东汉彻底沦为历史。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没有本质区别。曹操依靠皇帝多年的政绩,汉献帝死的好,也让曹丕免于被王莽指责。但曹丕此举也为日后司马师篡权开了先例。
当时西南的诸葛亮,东南的孙权都对曹魏虎视眈眈,而东吴政权一直是“唯我独尊”的。只要其国殷实,占尽便宜,帮助汉家,维护正统,与此无关。
曹魏是典型的篡位者,所以汉朝的延续只能靠西南的蜀汉政权来维持。从这一时期,我们几乎可以看出三个政权的政治目的。曹魏以建立魏朝为目标,蜀汉以重建汉朝为目标,吴栋以偏安为目标。
因此,从三国前期到中期,蜀汉和曹魏基本上是主战场,而吴栋和曹魏是副战场。曹魏和吴栋心照不宣地在东部地区打了一场持久战,两人之间也有过不少小战役,但谁也没有决心征服对面。
说到蜀汉,天下之所以分三国,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足智多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的功绩。刘备参观山寨后,诸葛亮被感动,决定以帮助汉朝为己任。先帝托付遗孤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对诸葛亮赞誉有加,三国四分五裂,被他的伟大所束缚,八面堡就是建立在他的威名之上,可见诸葛亮在蜀汉三足鼎立中的作用。然而,在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一生中,他最大的失败为蜀汉的灭亡揭开了序幕,这就是他的用人失误。
诸葛亮北伐失败,源于用人失策
反观蜀汉,国家虽小,但每一场战争都有明确的目的,我要征服你;曹魏的主要精力也在蜀汉身上;多次北伐成就了诸葛阿良伟大的军事家,但诸葛亮在北伐中频频失败,原因很多,比如曹魏实力太强,文臣武将众多;蜀军长途跋涉,后勤补给不到;蜀军分散,难以相互呼应,导致关羽在麦城战败,在夷陵惨败。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败。本文将为大家分析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山后,赵云是用得最多的武将。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关羽和张飞?不管这两个人的性格缺陷如何,这两个人名义上是刘备的义兄。如果他们心里有点不喜欢,就不会服从你的管理。对于这两个人,诸葛亮很少用。说到不得已,诸葛亮用赵云最多。
赵云武力值高是将才,而非最佳帅才
那为什么用赵云?首先是赵云很勇敢,忠于肝脏。这样的人只会服从命令,不会挑剔;还有一点就是赵云性格特别好,很好说话。诸葛亮来刘备军队的时候,当时赵云年轻,诸葛亮也是年轻人。两人意气相投,走到了一起,这也是赵云后来能够进入《伊利亚特》的原因之一。(赵云没有资格进入《伊利亚特》,但是诸葛亮一直在支持他。赵云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诸葛亮的阵营。)
但是诸葛亮用赵云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赵云的武力值很高,但是他的战略思维和作战技巧跟关羽张飞根本不一样。可以说,五将中,赵云、黄忠只能是武将,马超、关羽、张飞都是元帅。
赵云能劝谏刘禅,坐镇成都,起到威慑作用
但诸葛亮多次不得不用赵云领兵。《三国志》中赵云的部队除了几次胜利外,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诸葛亮用赵云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这也反映了刘备阵营里只有那几个人能打仗,其余的都是将军。
蜀汉北伐时,赵云大部分时间都在成都、蜀汉。为什么?其实因为赵云是刘禅最亲近的将军叔,所以刘禅会听赵云的话,而诸葛亮又不在成都,所以会有一些汉奸蛊惑刘禅,赵云至少在刘禅不会走太远,赵云的威慑意义确实起到了作用。
但赵云实在不懂政治斗争,导致他屡遭蜀汉一些奸臣的中伤,也失去了刘禅的信任。赵云余生总是郁郁寡欢,赵云本该上战场打仗,但诸葛亮却把他放在自己不擅长的朝政上,这也是导致赵云晚年郁郁寡欢的重要因素。
蜀汉占据天时、地利,诸葛亮用人纰漏,功亏一篑
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非常成熟。如果隆中对的战略实施完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曹魏将被蜀汉所灭。但《赤壁之战》发表《隆中对》后,刘备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有的因素都在刘备手里,唯一的破绽就是诸葛亮在荆州的用人。诸葛亮提出让荆州做关羽的大将军,但是诸葛亮指派关羽的谋士并不能完全控制他,而诸葛亮的后路关羽、刘封、米兰这些新城都贪得无厌。因为关羽的关键点,都输了。
关羽在驱七军之后极为嚣张。他以一州之力直接对抗吴栋和曹魏,最后被吴栋的白衣渡江所灭。诸葛亮的未来呢?如果换一个人当荆州刺史,比如张飞、黄忠,糜一定会救他。
把关羽安置在荆州是诸葛亮用人最大失策(错信关羽)
但是,关羽的个人规律大于感情。荆州危机时,不是刘封不带兵救,而是救不了。他们被曹魏牵制,关羽甚至说:“我发誓要杀了刘封和米兰的孩子。”这句话直接寒了人心。不能怪人家没救你,只能怪你太疯狂了。关羽丢了荆州,刘备的前程。
荆州是蜀汉统一全国的关键跳板,安置关羽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败笔。诸葛亮把关羽托付给荆州的时候,关羽说了一句让诸葛亮感到非常不安的话。他说:“君子不死不休。”这句话是统帅的大忌,因为意思是统帅不懂得变通。一个合格的元帅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有圆滑的思维。关羽属于那种不知变通的人,直接导致荆州失守。
诸葛亮用人“德才兼备”局限性很大
诸葛亮用人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在用人上不像曹操。只要你有才华,就算你品德不好,我也会给你重用。这也是曹成为大功臣的原因。很多时候在乱世,你不能要求手下德才兼备,所以不能长久。刘备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很有节操的人,但是在用人上,刘备从来都是追求多多益善,不管你的品德如何。
诸葛亮不一样。严格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是崇高的,也是保守的。他用人唯德唯才,直接限制了诸葛亮的用人方向。毕竟荆州和益州能有多少人才?如果再筛选一下,能用多少人?
看着别人的德行和能力,曹魏用这一招也差不多。毕竟大部分人才都在中原,但是曹操和曹丕只看你的人才,所以曹魏后期还是人才济济的。蜀汉呢?诸葛亮死后,整个蜀汉就只有一个姜维,姜维一个人扛不住整个蜀汉!
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失去北伐最佳时机
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失误,就是用了马谡。马只是一个谋士,他永远不能领导战斗,这很像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刘备早就知道马谡的能力,可惜他走得早,没能阻止诸葛亮对他的使用。马谡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蜀汉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机会。
不要小看马苏的街亭问题。街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检查站。曹魏的粮必须从这里走,否则根本不行。马苏是怎么做到的?他调兵上山,想着直接攻打曹魏,可是曹魏大将张合是个狠人。他不打,就把你困在山里,饿死蜀军,所以马谡失败了。
马谡的失败证明诸葛亮德才兼备的用人理想是不现实的。毕竟真材实料的人,脾气一般都有些古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一定品德好,品德好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对于蜀汉来说,能力的考核最为重要。如果吸取战国时期的教训,秦赵翔的王琦,刘邦的陈平,诸葛亮的北伐就不会这么惨了。
诸葛亮错杀魏延,导致蜀汉失去翻盘机会
蜀汉后期,诸葛亮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杀了魏延;真正的历史对待魏延更多的是批判的眼光,但魏延有真材实料。魏延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他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表面上看,在诸葛亮死前除掉魏延,是对灭蜀的一大伤害,但实际上,在更深层次上,只有魏延才能够带领扭转局面。
魏延军事能力很好,但不太懂勾心斗角,在战略指挥上也没几个人能真正比得上他。而如果从魏延自身利益分析,如果魏延掌握了蜀汉的军权,那么他只会想着蜀汉的未来。为什么?
魏延不死,必定誓死为蜀汉效力
给你几个方向。魏延上台后,有几个选项可以选择。首先,蜀汉本人为汉王是极不现实的。魏延是荆州人,荆州派老大诸葛亮已经。诸葛亮在世时搞不定益州派,魏延更搞不定。这一点,魏延一定很清楚。自立为王基本是不可能的。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占领汉中都是迟早的事。
第二次投降曹魏就更不现实了。魏延深知曹魏当前政局十分复杂,对投降的将领极为排斥。很多投降的将军都不会有好下场。看看“三姓家奴”吕布的命运就知道了。
第三,投降东吴,更不现实,是和平之国,没有前途;因此,魏延只能努力为蜀汉建功立业。蜀汉和魏延的命运是一体的。如果蜀汉统一了全国,魏延可能会成为皇帝。
后记
诸葛亮其实也想过这个。他知道魏延肯定是接替他的最合适的将军,但魏延的品德让诸葛亮很不高兴,于是除掉了最有价值的蜀汉将军。就算诸葛亮杀魏延有各种原因,恐怕最大的原因还是诸葛亮不信任魏,为了自己的怀疑杀了一个有中流砥柱作用的将军。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胸怀和刘备相差甚远。
诸葛亮的一生极其辉煌,在高超的能力和优秀的品德上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要求,这也注定了诸葛亮死后,后人不会继承他的理想。诸葛亮六次北伐失败后,也注重培养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了文武全才的姜维,却完全不知道姜维有通过国家治理国家的才能。魏攻蜀,姜维中了圈套,死在国外,也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