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启斌来源:《来自延安》
编者按:大学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罗斯队。后更名为军委俄语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属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校等。1958年成为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五次更名,十次更名。几经变迁,始终守望延安精神,抵制伟大传统,逐渐形成了以“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题的黑人大学精神。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牢记我们的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学建校78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从延安走来”系列节目,带领大家回望学校发展的红色历程,重温充满无限光荣与梦想的峥嵘岁月。
第一,源于文化俱乐部的业余俄语课。
延安时期的俄语学习可以追溯到著名诗人、翻译家小三创办的延安文化俱乐部业余俄语班。肖三,早期员,长期在苏联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国译者之一。
四十年代的延安。
1939年4月底,小三从苏联回到延安。1940年,他在延安文化谷创办了一个文化俱乐部,附设一个俄语车间。一些对俄语感兴趣的同志,晚饭后和周末自愿报名在这里学习俄语,每周三四次,每次两小时。这个培训班为热爱俄语的年轻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热爱俄语的年轻人中,也有不少成为了反少年派俄罗斯队的第一批学员。
第二,延安抗联少年支部准备组建俄罗斯队。
1941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中国与苏联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我军建设的需要,必须培养大量的俄语军事翻译人才,以加强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军委决定在延安抗大附小正式组建俄罗斯队。
黑龙沟的老窑洞——学生们上课待过的地方。
一个“队”是按部队编制设置的基层单位,相当于作战部队的一个连。时任康三分局训练部政治部主任的张培成开始准备这项工作。由于他曾留学苏联,俄语基础较好,所以负责组织招生。招生范围主要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采取自愿报名和组织选拔输送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延安抗联少年支部俄罗斯队成立
1941年3月,俄罗斯队正式成立,开始接收新生。学校派了一个区队长,颜临时负责俄罗斯队。严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战斗。1936年10月,在甘肃天水罗家宝战役中,他身负重伤,截去右臂。他是军队里有名的“独臂战士”。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随后,上级任命曹木月为俄方队长。
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军大队第一任队长曹木尧。
随着学生们陆续报名,到5月初,已有五六十名学生,包括和军委直属的康少年支部的干部和学生,八路军后方的留守兵团,陕甘宁边区政府各部门和其他学校的干部和学生。俄方队伍位于延安市东门外的黑龙沟,梁青山脚下,南临延河,对岸是嘉陵山(即宝塔山),山脚下是南川河与延河的交汇处。教职工和学生住在山上的黄土窑洞里,炊事班、养殖班、厨房、马厩、猪圈都在悬崖下的窑洞里。
第四,俄罗斯队学员正式开课。
6月初,俄罗斯队正式开课。没有教室就有露天教室。上课的时候,学生带个小板凳,上课记笔记,大腿当课桌。课程开始时,学生们被分成两个区队。有些学生是参加过业余俄语工作坊的学生,有一定的俄语知识。他们组织成一个班,叫第一区队,区队长是高中生。老师是李洁敏,主要教俄语语法,用的讲义是刘泽荣写的教材。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初学俄语的,他们被组织成一个班,叫二区队。区领导是甘,老师是张培成。从俄语字母发音开始,逐渐进入单词和短句的学习。每节课讲几个单词和短语,需要熟悉的阅读、记忆和背诵。课后,有三名助教,王宇,李海和陈静,他们指导学生写作业,并帮助课程。
反大学学生在露天上课
动词 (verb的缩写)俄罗斯队的学生队伍在不断壮大。
不久,军委从前线作战部队抽调了30多名具有中学学历的排级干部到俄队学习,使他们进入第三区队。区队长先是张景玉,后来换成了刘德恒。此时,俄方团队已有100名学生,约30名教职员工,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办学单位。上级任命王涵之为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学生佩戴的领章
随着军委继续抽调干部到抗大少年派的俄方队伍中学习,俄方队伍已经满员。为了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任务,学校决定成立第二支俄语队。学员们任命白应奎为队长,徐继元为政治指导员,教员有卢静茹、邵、、等。
反大学生露天吃饭
1941年10月,因为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法派人授课。当时18军工程学校(航空空工程学校)停办。校长王弼、教务主任常干坤带领数十名学生到抗大三校园成立工程队。由于施工队需要先学俄语,所以组织成俄语三队,由陶任队长,刘端祥任政治指导员,王莲、刘峰任队长。抗战胜利后,这些学生前往东北,建立了东北航空空学校,为空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反大学的学生在学习。
不及物动词合编俄罗斯旅
1941年10月,俄1队、2队、3队合编为俄旅,军委任命常干坤为上尉。常干坤是中国培养的早期飞行员之一。曾就读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航空空工程系。解放后,任中国人民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何振亚、何任副军长,李觉民任政治助理。常乾坤、王弼、张培为兼职教师,陆静茹、李洁敏、王宇、李海、陈珏、陶金为专职教师。主要教语音学、形态学、会话等课程。
常乾坤和王弼带领几十名学生在康达少年支部学习。
从1941年3月到12月,在短短的十个月时间里,俄罗斯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迅速打开了俄语教学的局面,为我党我军俄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参考了大学校史、夕阳集、延河沿岸外国语学生等资料。)
【作者:杨启斌来源:《来自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