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凯同志
卢永根同志。
张贵梅同志
李霞同志
加斯莱蒂·马赫舒蒂同志
于海军同志
张小娟同志。
周永凯同志-
一生践行最初使命的“华鱼雨公”
周永凯,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1991年6月退休。
周永凯同志是践行人初心使命的楷模,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一生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就是要跟一辈子”的座右铭。在任期间,他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带领群众植树;带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反腐。退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率先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地参与万源市花峨山护林造林,推动花峨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始终以强烈的革命热情践行着“人可以退休,员永不退休”的朴素诺言。他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多次把自己的退休金捐出来助学扶贫。10多年来,他先后捐款18.9万余元,资助了花峨山数十名贫困学生。他用自己的腰包为花峨山百姓购买中草药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壳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百姓大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主动放弃单位数量集资建房选房。他仍然住在8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大部分家具仍在使用90年代的家具。周永凯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人的最初使命,把一生献给了革命老区和花峨山,被当地群众誉为“花梨愚公”。
卢永根同志-
为党和祖国奉献一生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他的祖籍在广东省广州市。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同志一生学习、热爱、工作农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全心全意奋斗,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主持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和他的助手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这一新的学术观点和相关思想,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一年到头都在四处寻找野生稻。他在继承导师丁莹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子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10000多份稻种资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12年间,他始终把党的教育放在首位,以身作则,为公忘私,大力推进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他坚持“科学家有祖国”,自觉把爱国主义和报国之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他总是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晚年重病在床,他仍坚持参加病房临时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不讲究衣、食,家里一张简陋的床,白墙。但他把自己一生攒下的880万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支持农业教育事业。他还提前申请了捐献卡,死后将遗体免费捐献给医学研究。
张贵梅同志-
忠诚,坚持,初心,无私奉献,使命
张贵梅,女,满族,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她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张贵梅同志对党忠诚,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坚决贯彻党决策部署,40多年坚守贫困地区,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她牢记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2002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四处奔走,克服了筹资难、贫困山区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一系列困难。2008年8月,她成功创办了第一所贫困山区女童免费高中,为女童的追梦生活点亮了希望之光。她坚持初心,坚韧执着,面对女高初期条件艰苦、师资匮乏的不利局面,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在班级开展党员佩戴党员胸章“五个一”活动,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 每周唱一次革命歌曲,每周看一次红,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以党建带路办教育,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进入大学、走出去。 1997年4月确诊子宫肌瘤后,她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坚持家访11年,行程近11万公里,覆盖学生1345人。为了给失去父母的孤儿一个“家”,从2001年开始,她一边教书,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为136名孤儿当好“母亲”,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的捐款全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李霞同志-
应急收费扎根基层为民。
李霞,男,汉族,安徽黄山人人,1986年7月出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加入中国。曾任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的救援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
自2011年9月李霞同志到绩溪县工作以来,他就扎根皖南山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无论在哪个乡镇、哪个岗位,他始终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始终奋战在抗洪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线。他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指导所联系的村发展黄山贡菊、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完善,让过去离镇上最偏远、工作拖沓的薄弱村,变成了干群关系密切、产业兴旺的先进村。不管群众上班不上班,不管白天黑夜,他都为群众服务。在大院里只要听到一个名字李霞,哪怕是在吃饭,他也立刻放下饭碗出门。他总是随叫随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知道“有事找李霞”。他把贫困户当亲人,即使工作调动,也依然真心实意地关心帮助他们。2019年初,长安镇高阳村村民葛红亮因摔伤昏迷,在医院抢救。此时,李霞已被调到荆州乡工作。得知消息后,他立即赶到150公里外的医院陪他度过危险期,带头捐款,组织捐款7万余元。在鸡西工作的八年间,他一直从事纪检监察、政府文件、城乡建设等工作,做一件事,爱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敢于较真碰硬,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吃苦耐劳,真诚朴实,住在条件简陋的乡镇宿舍,生活简单规律,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任何接触到他的人都会被感动。
加斯莱提·马赫舒提同志-
全面从严治党的忠诚卫士。
加思来提·马赫苏提,男,乌兹别克人,新疆乌鲁木齐市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委原副主任。2020年3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7岁。
加斯来提·买合舒提同志对党忠诚,爱国爱疆,始终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谋划实施纪检监察工作,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敢打敢拼、善于战斗。多年冲锋陷阵,攻坚最硬的“骨头”、最难啃的“山头”,带领专案组近三年查办大案要案百余起。他的信仰坚如磐石,一心为党。他常说:“我怕得罪人当不了纪检干部!”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32年,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工作一线,依规依纪监督检查调查,坚持原则,堂堂正正,眼里不揉一粒沙子,手上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查处的违法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纪律和社会效果,为新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把爱和奉献作为自己一生的道德操守。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去世。面对身体频频报警,他总是说“工作离不开,时间不够”,继续努力。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经常一边输液一边听病例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坚守办案点,带病工作,直到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
于海军同志-
用生命保护北疆绿色屏障
于海军,男,汉族,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63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1987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林业工程高级工程师。2019年6月19日,在上杨格奇林场扑救山火时英勇牺牲。他只有55岁。
为了守护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于海军同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2年来一直默默坚守,为建设美丽林区、发展现代林业鞠躬尽瘁,直到最后一口气。参与编写《森林抚育工程实施指南》等4项国家标准,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带领科研团队完成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管理局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生态保护建设、国有林区改革、企业管理、产业转型发展等重大项目100余项;创造性提出的“补植补植”理念和森林经营措施被纳入国家《内蒙古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实施方案》和检查验收办法,并在全国5个国有林区全面实施;提出并推进林区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森林公园网络建设,编制莫尔道嘎、阿尔山天池、比拉河、达尔滨湖等4个大兴安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胆采用盈亏分析、敏感性分析、项目分析、造林模式技术等经济理论,全面推广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根河林业局,他推动构建以森林资源管理为主体责任、以生态建设监测中心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把“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建设良性发展的新路子。他视森林资源如生命一样珍贵。在根河林业局期间,他带队扑救山火12次。每次都是他主动打头阵,冲在前面。每次都圆满完成灭火任务,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
张小娟同志-
新时期年轻基层干部的楷模
张小娟,女,藏族,甘肃舟曲人,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10年8月加入中国。她是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他在完成舟曲村扶贫抽样调查返程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身亡,年仅34岁。
张小娟同志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她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党忠诚,政治过硬。她在艰苦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自觉接受党性锻炼,提升人生境界,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在学生时代,她在学术上很有天赋。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参与扶贫。她一直坚守在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和扶贫第一线。她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工作。在“5.12”地震灾后重建和“8.8”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中,她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专业技能强,业务水平高。在乡镇工作时,她坚持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为群众提出发展致富产业的思路和途径。她被人民亲切地称为“好女儿”、“好亲人”。到扶贫部门工作后,她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刻苦钻研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被誉为舟曲扶贫的“活字典”、“移动数据库”。她勇挑组织赋予的重担,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跋山涉水,入户摸底,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抓落实。她用漫画、图表的形式让贫困户了解党的惠民政策,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宣传农村各项扶贫措施的成效,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攻坚“深水炸弹”。她勤奋敬业,默默无闻,时刻肩负着责任,把事业放在第一位。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任务,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她坚持和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一起吃苦,一起享受,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家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没有时间更多地关心和照顾家人,离开自己的小家庭去关心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直到为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0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