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大东魏(绍兴文理学院心理系)
三国时代,孙权和刘备联手在长江赤壁一带抗击曹操的军队,这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吴栋阵营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以抗击曹军为由,要求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心平气和地说只需要三天。但之后的两天,诸葛亮只是每天晚上仰望星空空,只要求鲁肃准备20条船,每条船再配30名军士。所有的船上都盖着绿色的布,一千多根稻草准备立在船的两边。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雾蒙蒙的,满天都是,诸葛亮下令把二十条船链连在一起,向曹军开去。到了第五更,船已经快到曹骏的水乡了。诸葛亮命令船队分散开来,在江面上前进,并叫船上军士击鼓呐喊。曹操得知江面上的情况,起了疑心,让水军弓弩手向船队射箭,探其虚实。诸葛亮及时掉转船身,使前后草捆中箭满为患。迷雾散去,诸葛亮下令返航,三天成功“造”出十万支箭。这就是著名的故事——一只草船借一支箭。在沉迷于草船借箭之谜,感叹诸葛先生运筹帷幄的同时,难免心存疑虑。雾中前行的草船真的对曹操构成如此现实的威胁吗?即使和曹操一样多疑,用心理学的行话来说,罗贯中先生是否夸大了运动中的草船对曹操认知的影响?
或许,wolfpack效果的视觉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一个实验[1]中,指向圆盘的箭头在显示器上随机移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向被试操纵的光标(如图1),另一种是指向与被试操纵的光标成90度的方向(“羊”)。在众多的箭头中,有一个箭头代表“狼”,它会不停地追逐和靠近“羊”,而其他箭头的移动会干扰参与者的注意力。简单来说,这些移动的箭头让被摄对象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动物性”。这个场景看起来就像辽阔草原上的狼在围捕猎物。同理,曹操及其部下也可能受到“狼群效应”的影响,将这些前进的船只感知为危及生命的威胁,从而通过射箭来探寻真相。这里可以大胆想象,雾中的船只就像实验中的箭头一样。在曹骏士兵的眼里,这些船只可能就像一群试图纠缠他们的狼。在自然界中,真正的狼有很多运动方式,这里讨论的狼效应实验也是如此。在实验中,箭头和圆盘表现出各种复杂的行为,它们之间不同的相互行为也表现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图1:追逐、纠缠或跟随:“狼”追逐“羊”的三种可能的二维运动学方式
具体来说,狼群效应首先锚定追逐行为。追逐任务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是:“狼”直线追逐“羊”。追逐可以认为是一个对象对另一个对象的直接而明确的迫害。对于狼来说,它们对小猎物的追逐是明确的,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因为狼会直接面对、不断靠近并最终杀死它们追逐的目标。在追逐实验[2]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可区分的追逐过程。如图2所示,受试者操纵“羊”(绿色圆盘)在布满白色圆盘的显示屏上躲避一只追逐它的“狼”(红色圆盘)。“狼”一直直线追赶“羊”,不存在非追逐行为造成的停顿或时间延迟。
图2:追逐[2]
狼也害怕!除了直线追逐,还可能有其他与“羊”相关的二元运动模式。另一种不同的消极行为是跟踪。与追逐相比,盯梢存在纠缠、骚扰或盯梢等行为,这些行为不同程度地掩盖了直接故意。心理学上把“纠缠”描述为一个对象反复纠缠、骚扰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但负面程度不如线性追求)。在纠缠实验中,代表“狼”的红色圆盘仍在努力追逐被试操纵的绿色圆盘“羊”,但与追逐实验不同的是,实验者采用随机移动或时不时静止停顿的方式,使“狼”具有策略性。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在图3中看到,在狼追羊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非线性追击),这说明对这些“狼”的追击是周期性中断的。它们有策略地掩盖自己的追逐行为,使之难以被“羊”察觉一种替代性的追逐——缠斗,周期性中断,取得了比线性追逐更好的效果,让“狼”更有效地接近“羊”,实现捕猎。
图3:纠缠
为了从理论上完成狼-追-羊二元互动行为的讨论,引入了第三种可能的方式——非迫害、友好的积极行为——跟随。在二维运动学的视觉体验上,跟随和追逐是有细微差别的。假设一只狼小时候被一只母羊养大。在这种情况下,狼和他的母羊母亲之间的二元关系是非追逐的。小羊跟着母羊,小鸡跟着母鸡,它们的轨迹可能和追逐行为的轨迹相似,但在运动中如何实施,又和追逐行为不同。追逐行为是“粗暴的”(“狼”对“羊”的攻击迅速而猛烈,并伴有加速度的变化,在动态二维图像中可以识别),而跟随行为是“温和的”(缺乏加速度的变化)。此外,在二元交互的运动学轨迹上,二元追逐轨迹是异步的,而二元追逐行为是合作的或同步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于1958年在其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如何有效区分追逐(消极)和跟随(积极)行为的问题[3],因为仅从二维运动学轨迹(位移和时间)分析,这两种行为非常相似。最后,如果圆盘所代表的生命被进一步设定为一旦靠近被吃掉就消失——那么追逐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两个物体不能同时存在(要么羊被吃掉,要么狼被饿死),而跟随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两个物体同时存在。
雾中若隐若现、移动的草船干扰了曹骏的人生判断。三种二维运动是基于动物或人对生活的视觉感知。在实验中,当模拟运动中的草船作为狼群效应二维运动学行为分析的讨论时,发现“生命力”的概念与此密不可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生活”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学中的生命和生物学中的生命属性并不一样。一般来说,生命是指能使认知主体感知生命痕迹的自然,是指事物和生命体的生动性和生命力。在前科学哲学的生命理论中(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生命的意义可能被理解为有目的的;另一方面,动画运动通常是可预测的。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在街上走,你不仅可以大致预测他会继续朝同一个方向走,还可以对他做这种事情时身体的运动方式有一个相当微妙的了解——先是左腿,然后右腿,手臂向相反方向摆动,然后重复。
那么,我们如何感知生命?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环境中的生命敏感,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动物首先快速锚定环境中的远程物体,收集整理其生命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对其生存构成威胁;或者开发一种新的伪装策略并用它来狩猎。环境中生物的这种感知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之上的。舒尔茨和麦卡锡基于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区别,将导致生命感觉的线索分为三类[4]:一类是具有相似的生物形态特征,如无生命物体或人造面孔,它们是静态的;二是符合自然生物运动方式的运动,如现实生活中做出的走、跳、游或其他物体做出的模拟生活的运动;三是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特定目标或意图的运动,如一个主体与其他客体或主体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后两者是动态的。自推进运动是一种能使观察者有稳定的生命感的一般动态线索。它的典型特征是刺激先保持静止,然后在某一时刻开始自发运动。几何图形自发地开始运动,自发地改变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会让观察者感受到生命。此外,对点光动画的研究表明,人们只需观察附着在几个主要关节上的光点的运动,就能感知到生命的存在,并提取出丰富的生物和社会信息,如行走方向、动作类型、性别等。即生物运动中包含的动态线索诱发生命感。
神经科学的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大脑会对生命感觉的过程做出积极的反应。大脑中的视觉皮层,尤其是视觉腹侧通路)——与社会认知功能相关,可能是围绕有生命和无生命范畴的区分而建立的[6]。其中,腹侧颞叶皮层(VTC)的结构非常重要。VTC的外侧皮层在有生命的物体中更加活跃,而VTC的内侧皮层、外侧枕叶复合体(LOC)和下颞皮层在无生命的物体中更加活跃。此外,内侧颞叶的组织结构也表现出对生命选择的敏感性。VTC在无生命和有生命刺激中有不同的激活区域[7]。这些证据显然支持了我们的视觉通道对有生命物体的感知(或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极其敏感,进而存在从根本上修正现有视觉理论假说的可能性[8]。
狼群效应可能会让我们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也就是生命感觉对注意力的干扰。狼群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应用吗?东晋时期,苻坚率领大军攻打江南的金朝。两军寡不敌众,苻坚占据绝对优势。但不料先头部队开局不利,溃退而回,军心动荡。这时,苻坚在寿春城看到了金军,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风吹来的东西都像金军。苻坚的心颤抖了一下,仿佛一切都像金军一样,向后退去。回到现代,人们也知道如何利用狼群效应。以《鬼屋》的设定为例——场景、灯光、音乐、鬼屋NPC(非角色扮演者)。这些复杂的元素都助长了恐怖的气氛。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就是鬼屋试图让体验者相信鬼屋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也就是把无生命的物体感知为有生命的。举个例子,当我们需要穿过一个黑暗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红色的物体(其实是一条短裤),它时而左右移动,时而垂直来回移动,好像要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我们觉得好像有一个真正的“鬼”在房间里游荡。相信通过以上解释,不难理解,这大概就是狼群效应中的生命感吧。
其次,狼群效应有效干扰了感知主体对追逐行为的感知,由于不容易判断追逐,有助于追逐者更有效地接近目标。狡猾的狼改变策略,不断向目标前进。在某些情况下(如追逐较大的猎物如水牛),它们可能不得不绕着猎物转圈,或垂直于猎物移动,甚至暂时撤退。纠缠行为有效干扰了被追逐者对追逐行为的感知。这在当今现代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在一些救援行动或跟踪行动中,也可以间歇停止,而不是直线追逐,这样跟踪者可以更好地伪装自己的方向,有效地接近目标。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狼群效应的实际应用价值还有待证实和考量,但狼群效应的潜力绝不会止于此。
在这里,我已经渐渐拨开了“迷雾”,看到了一艘清晰的“船”。狼群效应让曹操疑心重重,受到千年前生活轰动的干扰而动心。现在,狼群效应的二维运动学行为分析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了它的认知心理学原理。
参考
[1]高,t,麦卡锡,G. & ampScholl,B. J. (2010年)。狼群效应:对动物的感知不可抗拒地影响互动行为。心理科学21,1845-1853。另见:https://perception。Yale.edu/Brian/demos/animacy-wolfpack.html.
[2]高,T. & ampScholl,B. J. (2011年)。追逐与跟踪:打断对动物的感知。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感知和表现37,669-684。参见:https://perception.Yale.edu/Brian/demos/animacy-chasing·temporary.html。
[3]f .海德尔(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纽约:约翰·威利& amp儿子公司。
[4]舒尔茨,S. & amp麦卡锡,G. (2014)。感知的动物性影响梭状回中类人表面特征的处理。神经心理学60,115-120。
[5]约翰逊,G. (1973年)。生物运动的视觉感知及其分析模型。感知与思考。心理物理学14,201-211。
[6] Wurm,m .卡拉马扎(2022)。行动和物体识别的两条“是什么”路径。认知科学趋势26,103-116。
[7]皮彻,d。昂格莱德湖(2021年)。专门用于社会感知的第三视觉通路的证据。认知科学趋势25,100-110。
[8]布拉奇,s .Op de Beeck,H. P. (2023)。理解人类的物体视觉:一张图片胜过一千种表达。心理学年度评论74,113-135。
原标题:狼也害怕:分析生命二维运动学的三种可能方式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微信官方账号。
来源:大脑对话
编辑:Ca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