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舆论场上出现了很多笑话,我们都可以看到社会对文字使用的退化。某企业祝贺中国羽毛球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成功的海报,居然用了“羽毛满载金银归来”的贺词,只知道“羽毛”二字却不知道“羽毛”二字,把常见的习语用反了。我觉得之前袁隆平去世的时候,有明星把“全国无双”写成“全国无双”作为纪念。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情况,也不仅仅是输入错误,背后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复旦教授李伟波引用一位资深教授的话:从来学新闻学的学生来看,中文还不错,英文一塌糊涂;现在的学生英语还不错,但是语文一塌糊涂。另一位老师说,事实上,他们的英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但母语和文学的学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回顾你的一生,其实语文课对你的影响最大。
语文教师在中学教育中起着连接和整合中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是中学教育共同体中的思想者,是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塑造者,承担着中学生进入大学的思想摆渡人的角色。我的感觉是,每一个在大学有思想、有个性、有思想的大学生,一般都有一个在中学有思想、有个性、有思想的中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太重要了。学生在当今社会决定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关键素质,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等,在普通语文教育中都可以找到。
钱理群教授说,中国教师有责任给学生一个“精神基础”和一种语言的美感。是的,中国的教育决定了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关键品质。接受过良好的语文教育,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在影像影像和娱乐文化的哺育环境下,保持认真刻苦的阅读习惯,使我们具有极强的枯燥承受力、不被“小作文”押韵的批判性思维和流畅的写作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定义一个人“优秀”的必备素质:刻苦的读书习惯和枯燥的忍耐力让我们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批判性思维,人们总能在相同中看到差异,从正常中看到异常,创新和敏感,以及创造的欲望;流畅清晰的表达,更多的是在不借助他人中介的高效沟通中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
中国教育给予我们的第一个重要能力是认真阅读的能力。不要以为“读”很容易。试着一打开书就去阅读。高效阅读(获取新知识)并不容易,需要从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阅读一篇课文,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找到“中心思想”、“写作目的”和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沉浸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在对话中获得和新知。这个过程需要深度的专注,只有沉浸其中,才能顺、缓、快,达到新的知识。我和那些北大、人大的“高考状元”聊起来,发现他们不仅仅是“优秀考生”,更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是在中学时学了很多书,有很强的阅读和求知能力。受语文老师爱读书的影响,很少在手机上看书,能抵御强刺激的诱惑,专心纸质经典,一本书一本书地“啃”。他们投身于体力劳动,在集中阅读中捕捉书中多重而深刻的信息,用笔勤奋地记录下触动他们的精华段落。中学语文课阅读的积累和习惯,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深入认知等方面表现得更好。
在日常媒体消费中,人们可以长时间在手机上看视频,但却无法坐下来读几页书,即缺乏专注阅读的训练,习惯于被具有强烈刺激按摩效果的视频偷懒,追求放松、乐趣、直觉、运动和,对单调和无聊的容忍度极低。没有认真读书的能力,就不可能建立专心、积极、博学的理性人格。在中学,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可以在讲课中从一个材料中引出更多有趣的材料,这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引起了他们阅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兴趣。
第二个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别和判断的方法。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将超越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叙述,走向文字思维和思考。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的支撑,批判性思维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人去批判、否定或反驳,而是一个有能力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答案、结论、教条、权威和常识)更进一步,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在证据中分析、推理,最后做出一些独特的、令人信服的判断的过程。作文能否站在一般考生的立场上探讨独特的角度,构建完整的结构,带动有效的论证,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操作。
你用什么来“批判”?批判性思维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了阅读的积累,见识了知识的世界,开阔了视野,你就有了更高层次“批判”的“资本”。歌德说,只知道其中一种,等于无知。掌握多种材料和角度是批评的前提。很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维,是因为他们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陷入“无知确定性”。通过阅读积累,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都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不仅仅是第一种,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第四种,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比较的、辩证的、非思考的思维,与第二种、第三种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创造力就会被驱动。这是创造力的关键秘密,创新的见解就体现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语文教育要通过丰富的阅读,为学生打开思维的阀门,在认识“第二”、“第三”中批判性地思考“第一”,举一反三,进而创造“第四”、“第五”。
第三个重要的能力是写作,是文字和思想的最终输出。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而是一个让思维清晰化、固化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来驱动和组织。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迫使思维清晰。所以,没有比表达更好的方式让思维变得清晰。清晰的思维和积极的写作相互成就。写作是思维的激活和安排,唤醒潜意识状态下的“观念”,与之碰撞出更多的观念,使脑、手、口形成顺畅协调的状态。想好了就能写清楚,然后流畅地说出来。写作输出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高考、考研、公考、招聘都要写文章的原因。支撑“写作输出”的是一个人读过多少书,批判性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日常写作的勤奋程度。
写作还可以培养对话和理性的人格。自己心里想的只是一种“自以为是”,写出来会受到别人的推敲和批评。这个边写边和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自己的常识感、逻辑感、效率感、修辞感、说服力的过程。
其实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阅读、思考、写作中形成的。在阅读中,他跳出自己狭隘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未来、遥远的呐喊、古老的智慧、遥远的影子对话,思考自己利益之外的事情,相信那些遥远的呐喊终将与自己有关,从而赋予自己同情、怜悯、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布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比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而去伤害他的同龄人。语文教育的“精神基础”,在日常的阅读、思考、写作训练中,塑造与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完整人格。
曹林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