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实习生邱孟
通讯员郭利民王立军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中年男子和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为生活费问题发生争吵:女儿认为1000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够,父亲则认为够了。大学生每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观?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学生
1000块钱不够每个月花。
“干饭”占比最大。
记者采访了广州的大学生,他们普遍表示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不够用”。
暨南大学学生叶算了一笔账:“就算每顿饭都在食堂吃,一日三餐也要30元左右,光一个月就要900元。我大一的生活费是1000块,但是不够。后来涨到1500元,加上我实习攒下的小金库,目前的生活费足够了。”
受访学生或多或少都“升级”了生活费。中山大学学生陆(音译)表示,1500元的生活费在他大一的时候可能还不够。后来他觉得物价涨了,生活费涨到2000块。偶尔,他不得不向父母要额外的零花钱。
华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他来说,1500元的生活费有点短。“三餐、零食、和同学出去、买美术用品都要花钱,1500元不够。我经常向父母多要。”
大学生的生活费都花在哪里?不少受访者表示,“干饭”占比最大。很多同学把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生活费花在吃喝上,剩下的用来交水电费空调剂费等固定生活费。如果他们买了喜欢的东西,他们的钱包会在月底“叮当”作响。很少有学生能从父母给的生活费中省下钱来。
生活费不够怎么办?找父母帮忙,校内外兼职,接实习订单,拿奖学金,借钱花……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学生目前的生活费主要靠固定的兼职和利用课余时间所学接单,“比如设计一些小程序图标、海报、logo”。
记者发现,仍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花坛进行“超前消费”。暨南大学学生陈(音译)告诉记者,“在我大一的时候,花坛的数量越大,我用的就越多。买了一段时间相机,钱都快还不起了。从此以后,我就很少用花坛了。”不过,所有使用过花呗的受访者都表示,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次数,直到还清钱,不再使用该软件。对同学说:“有时候赚的钱都用来还款了,很不开心。”她不赞成现在用花呗进行“超前消费”的做法。
孩子的父母
根据实际情况给生活费
希望孩子不要小气,不要攀比。
广东医科大学徐同学的家长认为,有条件给予适当生活费的家长,是支持孩子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我觉得每个月给多少钱合适,要看家庭整体收入,孩子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孩子的消费习惯。”
据徐家长介绍,目前孩子生活费根据学校情况变化。生活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固定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弹性支出,比如购买学习资料、不同季节的衣服等。“一个月1500元到2500元,孩子也会跟我们沟通他的开销。”
徐的父母认为,父母应该尽力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不应该让孩子觉得他们拥有他们想要的一切。“如果计划外的费用是孩子想要的,我们会鼓励他兼职赚钱,或者提前计划好存钱,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位家长说,“我们还会奖励孩子,比如在孩子通过某个学术领域以外的资格审查,或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给他们发红包。”
“希望孩子的消费观不小气,不攀比,理性面对自己的经济水平。”徐的父母说:“我们会告诉他,现在作为学生,每个月花多少钱合适,不会无限期地给他零花钱。给他的钱,他不会过多干涉,可以自由支配。”
专家
父母不应过分强调经济困难。
学生应警惕校园贷款。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一个月1000元是基本标准,但如果学生还有社会费用或购买生活用品,会有一定的经济困难。
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李记波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家庭需要为上大学的孩子提供基本生活费,否则孩子会花大量时间兼职赚钱生活,势必影响学习成绩。
父母如何判断每个月给孩子多少生活费?李记波建议家长从家庭条件、城市、学校位置、学校类型、所学专业、社团活动、回家频率等七个方面进行判断。比如孩子在一线城市,学校在市中心,学校是私立学校,社团活动多,需要较高的生活费。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生活费。比如书画专业的学生,需要购买资料。如果孩子多回家,来回交通费也是一笔钱。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拥有财富只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金钱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成长目标的工具。”李记波说,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节俭。比如消费前,可以和孩子明确大概的消费额度,督促孩子学会记账。
“其实孩子的金钱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李记波认为,父母和孩子应该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舒适、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或者准成年人了。不像中学生,家长也要注意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消费。”
“另外,家长尤其要提醒孩子警惕校园贷,提前做好防范。”李记波强调,“如果孩子的消费需求合理,父母可以满足;在孩子冲动消费的时候,首先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再教育引导。如果你有经济困难,家长也没必要过分强调,这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大学生怎样的消费观才算合理?李记波说,“学生偶尔有冲动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建议冲动消费后通过节食来‘省钱’。”李记波说,“学生应该意识到父母挣钱很难,减少虚荣、享乐主义和冲动消费。我们也要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需求不是单靠钱就能解决的,比如增长知识,提高道德。如果真的需要,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正规渠道找一份兼职赚钱,比如校园兼职助理,但不要耽误正常学习。”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