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宇涛
年味,习惯的年味。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要从传统中找。要找到浓浓的年味,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晋代的周初写《风土志》说:除夕之夜,大家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老少聚在一起,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常年沉睡,等待黎明,叫做“守龄”。
旧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风情。旧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幸福的渴望,对完美和美好的执着追求。不管风俗传统怎么变,留老的味道还是最怀旧的味道。
一个
1983年猪年春节,我考上烟台艺术学院,回家过第一个春节。今年终于做了一套自己仰慕已久的“将军”新西装。我真的很骄傲,过年不用穿旧衣服了。大年三十下午四点,宗谱挂在正房东墙,两边一副黑色对联,“天地远祖,山重海深,父母感恩”。母亲天亮前把用小米捞的“圣饭”放在床中间,靠着族谱里一叠纸的距离,青花瓷碗中小米的“圣饭”上有大红枣,中间平行插着三双红筷子,点心盘上放着五根,大水果盘上放着五根。我和大哥拿着父母准备的香烛、纸棒、纸锭、散纸等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先,求神。回家后,我点了一对金红色的蜡烛,在香炉上放了三根香,焚香烧纸,开始拜年祭祖。
这些年来,从童年的记忆中,我只能遵从母亲的信仰,为母亲做好事,这也是一种孝顺。寒冬腊月,屋子都冻住了,我妈急着收拾,穿着单鞋秋裤。饭后,她三下五地拖地,把缸里的水灌满,把厢房里的煤块和玉米芯引火草都拿回家,准备好,第一天早上就可以煮饺子了。从柜子里找出父亲过年穿的那件黑色呢子大衣、大鞋子和铺在炕上的毯子,准备第一天早上穿上。对于父母这一代人来说,儿孙们一起过年,分享天伦之乐,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我父母有一台淄博产的“双喜”牌14寸黑白电视机。父亲和村里三个人共同创办了第一家村办企业“龙口电路板厂”,是用跑“供销”赚的钱买的,算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午夜的钟声敲响12: 30,这一刻,我和父亲看了1983年猪年的第一场春晚,然后陪着父亲炒花生,喝了人生中的第一杯白酒。父亲高兴地说:“曙光,你今年考上学校了。你妈妈和我都很高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父亲的话让我下定了决心,给了我奋进的动力。
1983年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电视台第一个猪年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自此,央视春晚成为电视观众庆祝春节的重要形式,成为每年除夕普通人的视听盛宴,也成为全球华人的年夜饭。
2
1993年鸡年春节,儿子刚满一岁。也许是因为二孙子的缘故,父亲过年买了一台福州产的“福日利”彩色21寸电视机。我父亲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腊月二十八回家。父亲25号开始生炉子烧炕,怕把孙子冻感冒。回家后,我赶紧把爸妈过年需要做的菜蒸好,把冻好的、蒸好的排骨、鸡肉放在一个铝盆里,盖上盖子,放在东过道的房间里。我父母特别喜欢吃我做的饭。每年春节前后,我在炉子上做饭,老婆帮忙做饭,让父母和家人辛苦一年后感到满足。
除夕下午四点,我妈让我把西屋传下来的方盒子里的家谱拿下来,挂在正房的东墙。今年家谱由大变小,变得更加精致。母亲的盘子换成了带花边的八寸圆瓷盘,供品也很精致。大哥,我和侄子带着父母准备的祭祀用品去上坟,请神回家过年。回来后看着妈妈百忙之中,找出爸爸过年穿的“小鸭”牌羽绒服,还有新裤子和黑皮鞋,放在炕上。找出新床单铺在炕上,挂好窗帘。窗台上,鱼,饼,圣虫,葱,桃枝,摆在窗边。妈妈一次性准备好的。大年初一早上拜年用的瓜子、花生、糖果、苹果、橘子、山楂,用纸糊在一个八角形的盒子里,放在柜子顶上和天坛的方桌上。
午夜十二点四十,听着李谷一唱的《难忘今宵》,看鸡年春晚,我和爸爸准备了《冰雪奇缘》等配菜。父亲激动地说:“晓,你有家室,有儿子,一定要把你的认认真真训练得更加优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的话让我肩负了更多的责任。父亲说,不要太宠儿子,要与时俱进,不要严格按照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去说服教育孩子。古语有云,“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记住这个道理。
1993年的十方在形式上有所创新。首先,香港、省和新加坡的电视节目被转播到电视台的节目中,打破了晚会现场的封闭模式。体现了全球华人共度春节的祥和气氛。第二,在舞美设计方面,创造了一个两层的箱型立体场景,与之前舞台与平面相对的场景画面相反。三是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初一的早上,我早早起来给父母拜年。老婆还穿着结婚时从北京王府井国贸大厦买的一套紫色呢子时装,穿着红色的鞋子,给家里的新年气氛增添了不少欢乐。来给父母拜年的人中,有家人,有邻居,有老街老广场,也有老队的邻居。妻子忙着招呼父母,母亲则一个个给她介绍客人。所有来拜年的客人,几乎都失去了拜年的客套话。他们一直夸老婆,要工作,要工作,要学历。赞美是不间断的。这时候二姨领着大嫂们拜年,被他老婆的气质吸引,大声说:“大哥大嫂,你们真有福气。曙光找到了一个好妻子。你看起来多美啊,你们两个都在笑……”父母听了这话,笑得合不拢嘴。说起来,我二姨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快天亮了,五点以后拜年的人逐渐减少。屋子里铺满了瓜子和花生皮。有个习俗,第一天不能扫地,第三天才能扫地。大嫂趁着拜年的人少,赶紧做好了饺子。煮好的饺子进贡后,大家都在饺子里吃,有钱就很开心,表示明年有钱花,一切都好。
三
2003年羊年春节,儿子11岁上初中一年级,春节假期回家。他也可以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母亲总是很抱歉。大年三十下午两点,老婆包饺子,我领着侄子儿子打扫院子,清除垃圾,贴春联、门垫、窗花、福字。多么忙碌的一餐。年前做了这么多工作,我让父亲出来看看他是否满意。父亲高兴地说:“年味浓。”下午四点,我开始忙碌焦虑,儿子成了帮手。然后,我和大哥、侄子、儿子一起去扫墓祭祖。除夕夜,我和父亲、儿子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第20届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本来想换一台青岛海信25寸彩电,父亲坚持不换。这一年,父亲80岁了,只能看一会儿,休息一下。他看着孙子高大英俊的样子,充满了爱。他妈也拿各种事情围着他转,最怕委屈了他。午夜12点50分,我听着尹秀梅的歌《难忘今宵》,再次告别。我爸说:“黎明,你爸这么大了,快上大学了。我先把1000元上大学的钱给我孙子。让我们和我的父亲和儿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不知道还能看几年……”我看着父亲泪流满面,感慨地说:“时光飞逝,年年人老。”儿子说:“爷爷,没事的。从今年起再陪你看20年。”我父亲喝了口酒,吃了些花生。他破涕为笑,说:“乖,认认真真,我的好孙子。希望你爸爸,希望你我三代人再看20年春晚。”父亲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有点激动。
2003年是电视台第20届春节联欢晚会,主题是“新民俗、民族情怀、幸福创新”。围绕这一主题,小品相声、魔术杂技等各种节目如火如荼。很多节目关注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关注的是人们的情感,关注的是“精耕细作”,而凝聚力和自信是晚会的主题。这场名为“年画剪纸篇”的晚会将动画和视频合成的技术应用到传统的电视晚会中,充分体现了春晚的仪式感和融合感。它展示了中国除夕从早上到黄昏,从北方农村到江南水乡,全国各地的人们装饰灯笼,舞龙舞狮,庆祝春节,最后聚集在聚会上的精彩场景。
四
2013年蛇年春节,儿子上大学三年级。随着新农村的改造,农村变成了一个社区。父母含着泪离开了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搬进了楼里。我和妻子给父母买了一张新的大床、床头柜和衣柜。为了不耽误父母看电视,我还送了父母一台“海尔”牌25寸彩电和一个实木电视柜。在23号进入农历新年之前,父母让大哥去中村收集一套比较精美的小号族谱,并在村里找了一个字写得好、口碑高的人尽快重新编写族谱。到了除夕下午四点,大哥把族谱挂在客厅东墙,摆上一张红漆实木的桌子,桌上摆着祭祀用品。桃酥、蛋糕、草莓、葡萄、苹果和香蕉一应俱全。大哥又换了精致的菜肴,香炉换成了铜香炉、烛台和香锥。这一切都安排好了,我们带着侄子和儿子去上坟祭祖。回家后,父母高兴地看到他们的子女和孙辈三鞠躬祭祖,并鞠躬手拜神灵。
晚饭后,89岁的老母亲再也不用收拾了,楼里的窗户干净得一尘不染。她儿子打开电视,等着看春晚。他的父母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幸福地盯着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慈祥地看着儿子长成185 cm的大男孩。突然,90岁的父亲一本正经地说:“你看仔细了,爷爷奶奶可能等不到你结婚那天了。我妻子,我儿子和我什么都不想要。我的儿子可以接受我父母说的任何话。最后,儿子说:“谢谢爷爷奶奶。”
窗外一片声响,鞭炮声和礼炮声空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空。儿子看着客厅里的电子钟八点整,2013年蛇年春晚开始了。晚会以“新春中国”为主题,分为新年到来、新幸福、新思想展、新篇章开启四个节目组。坚持“开放春晚”、“创新春晚”、“节俭春晚”,在舞台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提升艺术视听效果。
父亲陪我和儿子看春晚,说:“黎明,我感觉我们家现在的幸福指数很高。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和当过村干部的人都很好。他们不仅每年提供政府补贴和老人补助,村里还提供米、面、油。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领导,不忘您的首创精神,让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父亲说着突然大笑起来。看到90岁的父亲晚年幸福,我自然很开心。看完十一点的春晚,父亲对儿子说:“你看仔细了,你和你爸爸可以继续看春晚。爷爷年纪大了,不能陪你了。我先睡了。”然后拿出200元压岁钱给了儿子,儿子说了句“谢谢爷爷”。我儿子把他父亲从沙发上扶起来,扶他到卧室…又是一个春晚,这是我和儿子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晚。父亲去世前的三年,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不爱看电视,再也没有看过春晚。就这样,30年的春晚戛然而止,成为我和父亲故事的永恒记忆。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徐福街道办事处安监所工作。他一个月前刚拿到工资。儿子说:“我有工作,想给爷爷奶奶钱。我们为什么不回家?”我说,“好吧。”回到家,儿子拿了200块钱用红包包好,给了坐在床上的父亲,说:“爷爷,我打工挣的钱。我给你200块的红包。”父亲看着英姿飒爽穿着安监制服的儿子说:“你小心点,爷爷也可以花你挣的钱。我太高兴了。”说完,父亲突然掩面大哭,母亲站在一旁说:“你哭什么?”儿子接着说:“爷爷,现在社会好了。活到老,学到老。以后我会经常给你零花钱的。”父亲拥抱着儿子,开心地笑了。
中秋节前,93岁的父亲照顾母亲,光荣地走完了一生。我妈妈流了更多的眼泪。父亲走后的三个月内,母亲几乎没有合眼,自言自语。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她几乎崩溃了。以泪洗面每天都哭着要陪爸爸,说爸爸一个人走了,没人照顾,她不放心。听了这些,我心痛不已,也很佩服父母的爱。我的父母陪伴了我70年。
五
2017年鸡年春节,今年春节(1月28日)来得比较早。在他父亲离开后的四个多月里,我母亲无法接受他父亲去世的现实。一整天,以泪洗面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母亲一直处于过度的悲痛中,一瞬间,变得衰老,苍老了许多,令人心酸。妻子希望母亲不要再难过,感觉好一点。春节前,我特意为妈妈挑选了一件紫色的呢子大衣。总的来说,我妈就是满挑衣服,爱帅。没想到我妈很喜欢老婆买的这件大衣,爱不释手。母亲来拜访时,称赞儿媳妇穿得漂亮。从那以后,妈妈的话也多了起来,露出了爸爸离开后久违的笑容。于是,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早上,老婆用手机拍了一张我和妈妈时隔30年后的第三次合影,我却不知道这成了我和妈妈永远的纪念品。
今年小雪节气,农历十月五,也是我生日的后一天。因为母亲对父亲的过度依赖,过了一年零两个月,93岁的母亲还没来得及和自己一生疼爱和关心的儿子告别,就离开了,真正去了天堂陪伴父亲。作为儿子,我并不总是在睡前表现出孝顺。我很想在妈妈生病的23天里多陪陪她,但是她妈妈总是怕耽误儿子的工作。我和老婆每天下班都要从城里赶回家陪妈妈。看到被病魔折磨的母亲喊着我的名字,“天亮怎么回来了?你妈妈很好……”听完,我心如刀割。我想跪在妈妈的床前痛哭一场,哭出我对妈妈所有的愧疚和依恋。我无数次跪在母亲的床前,祈求上天的眷顾,让母亲早日康复,不会因为疾病的残酷折磨而离开我。
我想了一下,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视线和妈妈的关心。“可是一寸长草有多少爱,我得到了三个春晖。”总是在想,我能拿什么来回报我妈?妈妈,你是你儿子生活的世界里最亲密的人。如果你的孩子都很好,妈妈,你会很阳光。你知道吗,妈妈?你的名字会永远刻在我心里,多少次夜里梦见你,仿佛回到你身边;多少次我抬头仿佛看见了你,你的笑容烙印在我的眼里。让眼泪落下,如此悲伤和沉默,眼泪没有归期。
2018年狗年春节,父母相继离去后,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族谱传给了长子长孙,于是大哥接手了母亲为过年奉献一生的大事。大年三十下午三点,我和大哥商量着早早邀请爸妈回家过年,来到了爸妈在庄陵园的汉白玉新家。我买了礼炮,鞭炮,土红,让侄子儿子燃放,烟雾袅袅,飞走了。叫爸妈回家后,我看着大哥按照他妈生前的习惯做的比较仔细,虔诚程度也比他妈好。仔细看了看家里,大哥像以前一样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父母放烟花的味道。他抬头看着族谱上新填的父母名字,留下墨香,仿佛看着儿子归来。我点了香,点了红蜡烛,点了纸锭,在族谱前跪拜,泪流满面。父母相继离开才不到两年,没什么好担心的。从那以后,儿子就没办法回家了,留老的味道也渐渐淡了…
2019年猪年春节,大年三十下午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后,冰冷的房间已经失去了往日父母家的温度,只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上楼空,让人心酸。因为想念父母,经常整夜睡不着觉;因为思念父母,枕套经常被泪水浸湿;因为我想念我的父母,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在这个全家欢乐的春节里,我含泪写下这份牵挂,送上天。借一缕清风,携雪花飘飘,带走我无尽的思念,诉说我无限的忧伤。这辈子,父母的恩情会一直记在心里,一份深深的怀念会一直藏在心里。天人永隔,却又彼此思念。只愿父母在天堂一切顺利。
2020年,鼠年,我父亲的本命年,97岁,我走了四年,我母亲也快三岁了。除夕的下午,我的大哥、侄子和儿子早早地去了庄公墓,邀请他们的父母回家过年。儿子告诉我,今年是爷爷的本命年,我们买了很多烟花爆竹和侄子一起燃放。这一刻,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父母的音容笑貌又回到了我的眼前。我想告诉我的父母,我的儿子想念你…当我从庄公墓回家时,我特别小心地看着我大哥放在我家家谱前的祭品,家里的地板一尘不染,就像我父母去世前一样。侄子上香后,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难忘的印记。
现在,父母都走了,留着当年的味道,留着父母的味道,让它永远成为我心中美好的回忆。“岁末家家应卧,相思方有梦。”守岁的习俗会代代相传,年味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一代又一代遵守年龄的人的心情和口味会有根本的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祈祷也会不同。无论辞旧迎新,只有新时代才会给人春天的新希望。
画家刘宇涛,山东龙口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室秘书长,胶东散文年度精选微刊平台副主编。
散文《夏天的回忆》入选《胶东散文年鉴》(2019),散文《我家老宅花季的故事》入选《当代散文》、《海外文摘》、《川鲁散文大师文选》、《胶东散文年鉴》(2020)等报刊。散文《家的味道》入选《胶东作家家族散文选》。散文《山魂》《家的味道》《无畏的人生》《芝罘的记忆》在人民日报数字网发表。《我的老房子里的花季故事》获黄海数字出版社胶东散文年度精选(2020)最佳作品奖。散文《芝罘的回忆》获中国散文学会散文写作优秀奖。作品入选《刘宇涛卷》、《胶东散文十二首》。
现为龙口市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中国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会员,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油画学会理事,龙口市收藏家协会副,安徽省白万画院特聘画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下载“齐鲁一点”APP或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