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苟因国家生死以 苟利于国家生死是谁写的名言

林则徐(1785-1850)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近代中国捍卫国家、抵抗殖民侵略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发展史上一座耀眼的丰碑。他在深刻影响历史潮流的同时,不断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

林则徐(1785-1850)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近代中国捍卫国家、抵抗殖民侵略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发展史上一座耀眼的丰碑。他在深刻影响历史潮流的同时,不断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鼓舞。

向世界学习的雄心是季承人的事。

林则徐能够成为一代忠诚爱国、关心人民、济世济民的名臣和民族英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林则徐出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也获得了深厚的传统道德修养。他曾写过“十无用”的家训,包括“居心不良、风水无用”、“品行不端、读书无用”、“骄横博学”、“乖巧乖巧”,这些家训鲜明地反映了林则徐对中国传统修身方式的服从和践行。

在林则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比如实干、勤政、务实。晚清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弊端重重。于是,主张不说话空,面对现实,推动改革,以“匡正时势,济世救民”的经世思潮兴起。这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林则徐政治道路的选择。早在读书的时候,他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为的是学会“实事求是,不分时代”。他入国子监为官后,“得益于经学”,还编撰了《北知水利书》,为朝廷治水出谋划策。之后,林则徐在多个省份担任地方官。所到之处,他都试图“兴利除弊”、“利用便利”,治理水灾,整顿盐政水务,奖励农业生产,清理吏治。“他所做的一切成绩都是优秀的”,成为朝廷官员的代表。后来他立志禁烟,抵抗侵略,这与他“经世致用”的思想密切相关。

鸦片从来不停止骂回去。

嘉庆、道光年间,清廷有不少开明的官员,主张“济世”。使林则徐脱颖而出,成为民族英雄的,是他不仅善于“内治”,而且善于“外治”,跳出了传统的王朝治理,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视野转向外交和边防。

林则徐早就明白鸦片贸易的危害和海防问题的严重性。早年任江苏按察使时,认为江苏风气腐败,都是因为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1838年,清廷禁烟大讨论时,他甚至郑重指出“此祸不除,十年后,无钱养,无兵用”,直指鸦片问题的症结,触动了道光。然后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绝鸦片。禁烟事关外交,涉及面广,阻力大。林则徐对此早有准备。上任前,他对同事和师友们说“我就知道这场战役是汤里的火”“我已经把我的富贵荣辱都搭进去了”,表现了一个进步士大夫对国家的忠诚、无私的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

从1839年3月到1840年10月被革职,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领导反英斗争长达十个多月。其间,他详细走访,精心策划。一方面,他与外国鸦片商据理力争,严令禁止,法势在必行,绝不姑息。一方面查处地方不法商人和勾结外商的官员,整顿官场和社会风气,体现了维护国家和利益的高度原则性和严肃性。他凭着过人的政治才能和清廉的官德,在对付内外反动势力的各种手段时,始终立场坚定,意志坚定:“鸦片若持续一日,本大臣一去不复返,与此事同在!”打地板的声明给了无良商人和侵略势力极大的震撼。终于在1839年6月,林则徐亲自主持,在虎门滩公开销毁了近两万箱、总重量230多万斤的鸦片,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的伟大胜利。

现代“第一个向世界睁开眼睛的人”

林则徐的伟大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保守,不僵化,不盲目排外。战斗在对外谈判和抵抗侵略的第一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世界形势和外国国情的无知,于是积极搜集和翻译外国报刊和书籍,如把外国人对中国的言论翻译成《石化·伊彦》,把澳门外文报纸的新闻和评论编辑成《澳门新闻纸》,力图从中获取信息和情报,做到知己知彼。他还主持编纂了英国人默里入《四国记》的《世界地理百科全书》,记述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世界地理。后来林则徐的同道好友魏源在《四大洲志》的基础上加了一本书《海国图志》,对该书产生了影响。

林则徐还把西方知识运用到对敌斗争中。他整理编纂了西方学者的国际法著作(译作《各国法律》),并以此反驳英方在拒缴鸦片、治外法权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随着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林则徐更加意识到为了抵御外来侵略,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摆脱保守封闭习惯,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发展经验和文明成果的先河。林则徐也被后人誉为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近代“开天辟地第一人”。

中国近代“封锁防御论”的先声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对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图谋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一方面主持禁烟,一方面积极备战,修堡,练水胆,严加守卫,屡次挫败英军的挑衅。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后,他更是粉碎了英国进攻广州的企图,谱写了中华民族无畏暴力、勇敢抵抗侵略的英雄篇章。

英军无法利用广东,转而北上,先攻定海,后抵天津,直接威胁北京。清政府慌了,朝鲜国内和平派得势。林则徐反而成了战争失败的“罪人”。1840年10月,清廷将林则徐革职,后“重遣新疆伊犁赎罪”。

从一个高官到一个流亡罪犯,林则徐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以国家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在去新疆驻军的路上,他写下了一句名句“国若存亡,何不因祸得福而避之?”到目前为止,这是对世界的一个警告。到达新疆后,林则徐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地方治理和建设实践。他捐赠渠道,勘查荒地,改进技术,鼓励生产。至今,伊犁仍有一条“龚琳运河”。他高度重视新疆边防,不断呼吁警惕和防备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主张积极练兵、巡防、垦荒,开创了近代中国“堵防”理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1845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重用了林则徐。1850年11月,在赴广西途中病逝,结束了波澜壮阔而又遗憾的一生。林则徐一生都在践行生死利国的信念。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是善良、民本、务实、勤政、廉洁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杰出践行者和弘扬者。

[作者是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52549.html
1
上一篇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下一篇 贴现率计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