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最近推出的《中国在行动》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国生态之旅。该节目通过各种电视手段,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全面介绍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方案,立体呈现了中国生态保护工作的巨大成就,深刻解读了中国环保行动背后的感人故事。
第一,胸怀大志,政治立场明确准确。
《中国在行动》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引领全篇,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生态保护实践的引领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谱系中,生态理论从未缺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当代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在论述劳动过程时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己的活动中介、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社会化了的人,联合了生产者,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通过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配得上、最适合他们人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转化。”[2]恩格斯在论述自然辩证法时强调:“我们不应该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在报复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外国那样,决不像人们站在自然之外那样。——恰恰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大脑,都属于并存在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是,我们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大,能够理解并正确应用自然法则。”[3]总之,在自然面前,与强求过剩、竭泽而渔的资本行为和瑟瑟发抖、崇拜平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主义始终采取的理论态度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运用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在行动》中的一个人物将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面对黄河河套地区肆虐的库布齐沙漠,治沙一线技术员常说,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一片200多公里长的黄河边陲森林,像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遏制了库布齐的沙尘,库布齐沙漠生态修复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也许自然法则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破坏,但我们也有勇气和手段去恢复它。“哪怕持续很久,哪怕用尽余生。”
图: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表演《库布其沙漠的传说》。
如果把这段话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就不难发现,常的“绿进沙退”的人类实践生动地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理念。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但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人类,是有勇气和手段让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原貌的。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行动。
党的十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时代。从“清澈的水和葱郁的山是无价的资产”的发展理念[4]到“万物自有和谐与生存之道”的东方智慧[5],从“生态环境无可替代,不利用就难以生存”的环境意识[6]到“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回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巨大关切。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叶面积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的贡献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波澜壮阔、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可控的物质交换。如何实现这种消耗最少动力,最配得上,最符合人性的物质交换?
通过不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保护实践的世界性意义不断显现。其中,大熊猫是中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魏在《中国在行动》节目中所说,通过大熊猫保护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多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关爱。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这样的大框架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为国际社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第二,饱含深情,细节体现环保关怀
生态保护需要做细做实,这不是生态话语的构建或者环境保护的花言巧语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相关理论、技术和管理支撑的环境关怀,这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生产能力、顶层设计和一体化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形地貌特别复杂、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在不断提高14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耐力、毅力和决心。任何不带偏见的观察者都会由衷地赞叹其中所体现的大国责任与精细控制的完美结合。
图:著名配音艺术家李立宏演绎长江故事。
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是,《行动中的中国》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重大项目背后的环保细节一一呈现,展现了“有疑必有疑”的学术精神,让观众充分注意到中国在推进重大项目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的无微不至的呵护。
例如,每年春夏,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都会进行一次产犊迁徙。藏羚羊穿越的青藏铁路廊桥,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次为野生动物修建通道,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国家记忆”。更令人感动的是,相关施工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将生态立体保护贯穿青藏铁路建设全过程。其中,中铁一局集团云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中铁一局集团铺轨架桥技术负责人陈杰在节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藏羚羊要迁徙,我们会让工地停下来。然后,在他们通过之后,我们将进行施工。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铺筑楚玛尔河大桥的时候,来了一群藏羚羊。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当天通过,但是等了三四天也没通过。我们又着急了,因为六七月份也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也就是说如果过不去,我们就一直停工。然后,我们给青藏铁路指挥部发了报告,说请求藏羚羊尽快通过。领导接到这个报告后说藏羚羊不听我们指挥,怎么过?你就等着吧。很紧急。不过,最后我们还是等他们过去了,才开始施工。”这个故事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从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到海南红树林保护,从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工程到三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我们不难理解中国重大工程建设者对环境保护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
图: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介绍重大工程中的生态保护工作。
日前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前段时间的云南大象北返之旅,让我们看到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就。中国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8】《中国在行动》为我们揭示了大象从云南北上再返回的旅程中的一组关键数据:云南出动了2.5万名警察和工作人员,937架无人机,15万辆应急车辆。云南省各级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对这群大象的悉心照顾所折射出的人性温度,感动了笔者。对一群闯入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不速之客如此温和有礼,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图片:“中国在行动”
“天地大德即命”(《易经·列传》)。将“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完美结合,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行动中的中国》将宏大的理论视野与细腻的情感故事紧密结合,用生动的中国案例生动展示了这一发展道路的显著成就和艰辛探索。
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相信“中国梦”是丰富多彩的。正如不久前回国的孟晚舟女士所说: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在中国红的信念画布上,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在中国的领导下,“绿色中国梦”正在稳步实现。效果良好的中国环保计划可以借鉴,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坚定的实践支撑。
此时此刻,中国在行动。
注意: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7-20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8-9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518页。]
[4]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考察浙江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以来,“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其中,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增进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回答学生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他对“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财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详见杜尚泽、丁伟、黄文迪《促进人民友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在线来源: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下载日期:2021年10月17日。
[5]参见荀伦,转引自: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在线来源:下载日期:2021年10月17日。
[6]《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0页。
[7]《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4页。
[8]http://www.gov.cn/xinwen/2021-10/12/content_5642048.htm,:《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在线来源:中国下载日期:2021年10月17日。
作者:石同玉
来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