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学经费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的办学实力。近日,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23年的预算,校际间的经费额度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诚然,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地方高校财力较少,办学经费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办学实力就会弱。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即使没有雄厚的办学资金,依然可以在科研教育方面结出丰硕的成果,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本期小何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被外界调侃为“中国最穷的211”的西北大学。
图源:西北大学来源: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到底有多穷?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学校每年的预算只有13.65亿元。虽然较往年略有增长,但仍在15亿元以下徘徊。
相比东部一所综合性大学近40亿的经费,同样是省级211,这样的数字实在是遥不可及;即使在整个西部地区的双一流大学,这样的办学经费也略显寒酸。
为什么西大的经费这么少?除了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还与历史因素有关。
曾经,西大祖上富贵。作为中国西北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它有着辉煌的过去。从清朝光绪皇帝书写的陕西大学堂,到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北联合大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西大起点高,水平高,被视为教育的一面旗帜。就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也曾呼吁其他学校“跟上西北大学”。
然而好景不长。1952年,国家提出“发展专科学校和专科学校”的方针,全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院系调整的大革命。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西北大学挺身而出,拆分了几个系。要知道,那时候的西大可谓如日中天,但为了整个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毫不犹豫的。
如今,兰大、xi交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民族大学、Xi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西北知名高校,都充满了来自西大的基因。靠自己的努力支持这么多学校的发展,可见西大的深刻内涵。
“西北高教之母”的称号,西大当之无愧。
1958年,提出高校分权,知道隶属教育部更有利于高校发展。但西北大学多年来并没有装功勋,甘愿摆脱部委直属的“光环”,摇身一变成为陕西省属高校的深度冲锋。
之前由于部门分割,被严重削弱,后来又失去了部委直属的加持。西大待遇大不如前,2019年前办学经费不足10亿元。
或许是陕西省尽力支持,或许是早已习惯了“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咽”。西北大学对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只精打细算,力求用有限的资金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创造无限的价值。
2010年以来,西大作为第一单位获得三项国家级奖项,在多所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西大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2018年与企业签订2亿科技成果转化意向协议;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陕西省唯一获批的省属高校;2021-2022年,西大主持或参与的13个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除了这些沉甸甸的科研成果,西大还培养了29名两院院士、4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7名国际科研机构院士。涌现出科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的人物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各领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谁能想到,这些闪闪发光的硬核人物,都是西北大学用每年不到15亿的办学经费“创造”出来的。这所学校的高投入产出比真的很惊人。
治国理政,人才急,办大学也急。即使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西大也总是愿意花钱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尽力给各类人才在生活、教学、科研上最大的支持。目前不仅有4名全职院士,还有5名双聘院士、1名国际科学史科学院院士和1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飞来西大的“金凤凰”,很多都是西大培养的校友。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周维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阎,著名作家,原新华社编委万五一等等。甚至西大四个全职院士中有三个都在西大学习过。可见,西大不仅能培养人才,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除了人才,学科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一直是西北大学的重点建设内容。
作为传说中的“古墓派”选手,西大考古学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在第四轮国家级学科评估中获得第一名,还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来自西大的文物保护专家和考古队队长占据了他们行业的半壁江山。就连宏伟的西北大学博物馆里也堆满了西方成年人自己“挖”出来的文物,可以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理念的最终落实。
同样,地质学也是西大的另一张王牌,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大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人才之母”。学科凭借两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雄厚实力,80多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00余项,仅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奖7项,可见学科实力。
经过多年的积累,西大的学科建设在2022年迎来了一波“大爆发”:地质学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考古学成为陕西省属高校唯一新增建设学科;地质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化学进入陕西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10个,为陕西省非985高校之最。第五轮学科评估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所有学科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如果说,在有限的经费下,西大把师资、学科等“硬指标”配备的如此齐全,真的不多见。然后,学校在关爱学生方面用尽了方法,各种“软实力”的提升令人动容。
2017年起,西大陆续为各校区宿舍、教室、图书馆安装空钥匙;
2020年,西大建成国内高校首个“万人体育馆”;
每年给学生发放几千万的奖学金,各种资助政策一应俱全;
连续8年在毕业季为学生定制蓝田玉印;
每年纪念日发校友饭卡,食堂免费吃;
……
一堆一堆,一点一滴,都在向学生们传递着西大的“慷慨”。其他一些学校有,西大也没落了。难怪经常有西方大学生说,即使学校缺钱,也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们。
“西北大学可以一碗水端平的成长,敢于有支点的攀登。”正如西大校长所说。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与其怨天尤人,受制于财务,不如顽强地成长。曾经西北大学可以凭一己之力点亮西北高等教育之光,如今依然可以从这片不毛之地绽放。
本文部分来源有:西北大学、陕西文物、光明日报、陕西轻灯、青塔、艾瑞森校友会网、秦岭频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