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8日09版)
莫砺锋和陶有红(1982)
哼唱,低语——然后夹杂着莫砺锋陶友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光明舒华]
家书是私人叙事,多是凌乱父母中孩子短暂、温暖、私密的感情,一般不公开。莫砺锋教授和他的妻子陶友红女士有些不同。他们的通信不仅仅是交换家事,交换家事的部分也不仅仅是私事和事务。现在,他们把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发表在散文集中,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这100多封家书,不仅讨论家庭赡养抚养的琐事,还常常记录游记的趣味。它们写得很漂亮,可读性很强。最难得的是,它们与莫砺锋此前发表的《浮生往事》、《莫砺锋诗话》相互印证,立体地呈现了他的家庭观、事业观,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成为成功学者的可贵品质和途径。
热爱家庭
莫砺锋非常爱他的家人。他曾在《浮生的回忆》中说,他对生活的一切希望都是以整个家庭为基础的,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切设计都包括整个家庭。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他和家人都很不开心。他的父亲受了很多苦,在绝望中死去。他陷入深深的悔恨和悲伤之中。我要从江南搬到淮北,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插队。在那里每月三四十元的收入,他有意识地承担起大孙子的责任,“给河南老家的爷爷寄十块钱”,替父亲“尽点赡养爷爷的责任”。后来,来到爷爷的坟前,我难过得“放声大哭”,“哭了一个多小时”。
他非常爱他的妈妈。在南京大学任教后,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让她安度晚年”,“多享受几年幸福”,“安度晚年,别再东奔西跑”。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莫砺锋经常给母亲写信,并经常与妻子讨论如何照顾老人。这个勤劳的老人平时住在太仓,偶尔去南京探亲。“刚开始我不习惯,也没什么事做,就想回太仓。”莫砺锋建议妻子经常去看望她,“带她出去玩”,给她找点针线活或编织,“特别是给莫琦做衣服和鞋子,会让她感觉很好”。这个安排真的很周到。莫琦是老人的孙女。为孙女做的工作并不重,既能表达爱意,又能缓解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莫砺锋的爱、细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妻子的认可。陶友洪在信中直接称赞“他不会阿谀奉承、跟风,也不是厚嘴唇、头重脚轻的人;他意志坚强,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作风踏实细致。”这不是虚名。
热爱学术
他的爱,细心,责任心也体现在他的事业上。莫砺锋前30年的生活是曲折的,但“江南的春雨,两淮的秋风”都没能熄灭他“心中的生命之火”。在给妻子的信中,他承认自己“不苟言笑的外表下依然包裹着一层血肉,而他看似冷漠的态度却掩盖着他对幸福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插队之初,他尝试自学数学和物理。很快,通过冷静的分析,他意识到“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人的指导,是不可能学好数理化的,于是果断告别数理化”,开始广泛阅读。正如《浮生记》和莫砺锋的诗中所提到的,在他迁居淮北之前,他从未停止阅读。\”他曾经在田埂上背单词,在摇曳的油灯下练习.\”六年来,“除了‘精读’三四十本书,他还记了五千多个英语单词。”离开江南后,我依然勤奋读书,从未放弃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梦想。后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曾帮助他学习英语的许非常严肃地告诉他:“这不是偶然的。你经过艰苦努力才取得这个成绩!”莫砺锋自己也承认,“十年来农村生活的主要精力大多用于学习。一个原本想学理工科的人能成为文学博士,主要是因为那十几年打下的基础……”
为了让母亲、妻子、女儿过上好日子,他不停地走,不停地奋斗。根据莫砺锋的诗,他在1996年担任全罗南大客座教授时,在本可以放两个月寒假回南京的情况下,决定“留在光州,静静地读些书”。我读到的是模糊的。这一次,家书被披露。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通读了几本大部头的书,比如《唐诗三百首》、《南史》、《北史》。1996年12月15日,寒假结束,第二年1月24日,“读完了《晋书》《南史》《北史》等几部巨著,现在开始读全唐诗,用复印纸做些笔记(卡片太厚,怕增加回国行李重量),利用这段时间思考一些以后的论文。”这次精读对他影响深远,很多卡片至今还在支撑着他的学术研究。
寒假不回家,留下妻子和其他女儿一个人在国外读书,似乎不太合理,让人觉得莫砺锋只爱事业不爱家庭。事实上,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30岁才步入学术殿堂。只有争分夺秒,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他才能实现家庭的长久幸福。为了长远的幸福,他愿意并试图说服家人放弃眼前的幸福在一起。就在这个除夕,他留在国内的妻女患了相思病,他自己也集中精力长出了一批白发。
莫砺锋热爱他的家庭,他的家庭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关怀。陶有红在家信中说:“我们爱你,当然我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满足你的愿望。当你头上出现白发时,我吓坏了。当你读到‘在床前玩耍,看着女人们在机器里织布’时,我为你感到难过。”“我总是担心你,我总是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好事都落在你身上,世界上所有的厄运都让你逃脱。”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爱情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信件中直观地感受到陶有红对莫砺锋的爱和支持。每当莫砺锋外出读书或教书,陶友红总是默默操持家务,抚养女儿,关心他的冷暖。有了陶有红的支持,这位学术大师的成功之路少了很多坎坷。
教学中的诗意栖居
莫砺锋认为,如果我们吃我们应得的,“事业和爱情会给我们应有的补偿”。如今,事业和爱情确实补偿了他。被学界同仁誉为“一代学者的标杆和楷模”,这是最公平、最崇高的荣誉。当然,他对此并不在意,声称自己会“一如既往地珍惜剩下的有限时间”,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一边和妻子诗意地生活。“面白发悲,语叹一生。”他更爱学者和他的妻子。这种爱渗透在他结婚30周年的家书和诗歌中。“我向上帝祈祷至死,老了也要坐在火炉前”这句话特别感人!要知道,他曾在莫砺锋的诗中透露,他的座右铭是“几陶诗:‘我不喜欢也不害怕海浪。该做的都做了,不用管。”“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因为有了妻子而快乐和害怕,这是多么可敬和可爱啊!
人终究是害怕孤独的,所以需要爱和家庭。学业或者生活中的兴趣毕竟是为家庭这个小社区服务的。有了爱和家庭,其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同样,这本书《哼唱着,低声说着——然后就混在一起了》也离不开这几百封家书。有了这些家书,它就有了非常独特的主旨和风格。这本书值得一读,而且也很耐用。就这些字母而言,还是有很多含义值得挖掘的。比如莫砺锋有很多经营家庭的好方法,可以借鉴;夫妻俩的育儿理念和经验也很精彩,和Hurlock关于教育片的类似甚至更好,应该推广。如果有人愿意做比较阅读,那么他一定会认同我们的判断。
(作者:沈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