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硕要“退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公众对“人才过剩”的敏感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大师身上。
日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宣布,从2024级起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专业代码020208)硕士研究生。此外,中科大、西北工业大学近日也宣布不再招收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也从2024年开始停止招收风景园林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
生源持续萎缩甚至停招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种趋势。相反,在规模上,竹硕开始“做大做强”。
硕士和硕士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关于专门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特硕是分布低、学制短的硕士。
如何避免“学会掌握衰落,专门掌握繁荣”变成“劣币驱逐良币”?调整招生规模,然后呢?
图/视觉中国
专科要占2/3。
再过几个月,2024年全国考研。但是有些专业会从招生简章上消失。
近日,已有多所高校宣布停止在个别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硕士)。学习还在,专业没了,有同学戏称自己是“绝版”。
这些动作看似是高校内部学科的调整,逻辑却不止于此。中科大软件学院明确提到要重点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去年,该校还宣布从2023年起停止招收法学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收缩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等。
统招录取人数逐年减少,免试比例增加。扩招指标以专科为主,部分专业招生人数直接为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过60%,正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硕士研究生占比仅为15.9%,2017年首次超过硕士研究生招生。
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到,到202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总招生规模的2/3左右。
据统计,202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点4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101个。
根据上述2020年9月发布的《方案》,到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学位321.8万个,博士学位4.8万个。
此外,还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599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7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了国内主要行业。
专家大师为何“逆袭”
由此,研究生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总体规模已经达到较高值的前提下,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缩小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范秀娣看来,很多学生选择读硕士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并不一定对学术研究感兴趣。
虽然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坏消息”,但这其实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事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认为,特级大师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真的没必要搞人海战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定硕士学位规模,扩大博士学位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即专业硕士。”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学术型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了师范生,读博士几乎是必经之路。
其实回归学术早就很明确了。比如专业硕士生在硕士期间不能报考博士生,学术型硕士生可以报考研究生。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免试,一些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具有学历学位的研究生,引发极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机构之一。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是学院预选直击博士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虽然掌握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同时,需要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上调整招生计划。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安排和调整学科和专业,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这些调整有利于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行业。
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改革先迈出了这一步。
一个不“被人看见”的大师
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硕士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硕士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虽然是差异化培养,但在实践中存在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所以在很多同学心中,虽然方便,但也是“弱”的。一方面是因为对专门硕士的存在缺乏看法,另一方面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楚看来,学习硕士比专门的硕士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大众来说,两者的区别可能有点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提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渠道很多,所以大家更注重学术。”
很多人觉得硕士含金量不如硕士。直观的表现在于,硕士的考题比硕士难,硕士的毕业门槛相对更低。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有资深硕士,肯定不考硕士。
楚赵辉指出,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如果你能带来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你就能带来一位优秀的大师。但现实可能是部分高校的师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变还没有达到研究生扩招的强度。
一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期望仍然是发表论文,出成果。
范秀娣还表示,很多学校的硕士项目都希望通过开办硕士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但很多还是按照硕士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实习实践、学术评价来进行。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据李杰介绍,虽然学院也为学生安排了校外导师,在当地业界颇有名气的前辈,但直到毕业签字,他才第一次见到导师。
因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一些学生“跟风”报考硕士。
但在范秀娣看来,很多学校变得更受主人欢迎,而不是主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能拿到硕士学位,尤其是名牌大学,他们其实并不在乎自己读的是硕士还是硕士。目前很多学校的硕士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并没有太大差别。硕士也要做毕业论文,难度不低。”
但她也观察到,现在高校硕士竞争很激烈,很多著名高校都通过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的方式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就是说,很多研究生也是免试读研。
“当初,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往往会告诉学生,硕士和硕士没有区别,待遇一视同仁。这些学生为了进入知名学校平台,选择了硕士。但当我真正入学时,我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范秀娣说。
她举例说:第一,虽然硕士生和硕士生学费是一样的,但是硕士生每月的学校补助普遍低于硕士生;第二,学校的硕士学位点在评价学生奖学金时倾向于学术大师,因为奖学金的评价标准主要看论文等量化指标。而大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却没有体现出来。总之,很多硕士生觉得学校对他们不够重视,甚至有被“忽悠”的感觉。
近年来,专业硕士学制延长至三年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今年“上岸”的准研究生陈谦(化名)看来,两年的硕士时间确实很紧。
但也有网友吐槽,硕士学费本来就比硕士贵,不能提价不提质量。
在范修迪看来,一些高校没有跟上硕士教育所看重的“双师型”教师、先进设施、高质量实习等条件,毕业论文也与硕士教育一样。“拓展专业硕士是国际趋势。但我国部分高校的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家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作者:陈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