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你受光于庭户

在2014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会议、2015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引用《陌陌》中的经典句子。那么,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样的呢?

在2014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会议、2015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引用《陌陌》中的经典句子。那么,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样的呢?

《陌陌》作者魏源(1794-1857),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在江南做了20年的幕僚,为江苏政使何长龄、两江总督陶澍策划水运、河道工程、盐政等事务。同时,他还创作了《陌陌》、《曹操》、《呵呵呵》、《楚俊》等作品。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是晚清通经派的代表人物。

《莫真》成书于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墨”取自魏源的词“沈默”,是古代书写书籍的木简,“简墨”是深有领悟的读书笔记的意思。《摩瓦》分上下两卷。《学篇》第一卷共14节,是一部关于学问的著作,阐述仁爱、忠孝、人格等修身养性的内容;第二卷《治》第十六节为治之作,论述了教化、劝诫、立法、刑罚等治国观点。《墨子》体现了魏源为学习而修身、为治国而选人的思想精髓。

关于修身养性

在魏源生活的时代,乾嘉考据是占主导地位的学术领域。甘家学派在训诂名家名物方面颇有建树,但缺点是空谈书不涉及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以魏源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明确宣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他批评当时的人员训练,“重于无用的画饼,无用的雕虫,不知兵士、农民、业主、乐师在做什么”,因为这些无用的学问,“上半部不足以控国之用,外半部不足以制国,下半部不足以陷苏民”(《治理篇一》),没有实际用处。为此,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真正有才能、有知识、亲民的人才为目标,把育人与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习上,魏源反对只靠书本求知的方法,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实践出真知。“穿五岳图,以为识山不如樵夫一脚;谈及苍镇之辽阔,我觉得与其一眼估客,不如识海;尝一口八珍,不如知其味。”(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说,看了吴越地图的人,自以为知道了吴越的真面目,其实还不如上山打柴的人。要真正了解大海的浩瀚,不如亲自去海边走走;能够讲解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食的美味还不如一个厨师的味道。

魏源主张学习要专心,循序渐进,好学好问。他反对“生而有知”的观点,认为“敏者学鲁,敏者不得,鲁得;快者必快者智”(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说,即使天赋有差异,只要坚持学习,反应慢的人也会变得机智;暴露在寒冷中,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都会“从每个人身边消失”。“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关键在于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没有人能仅靠天赋成功。

个人修养方面,他认为需要日常反思。“去鸟人,从凡夫到善人,从圣贤到圣人,人性开始。”同时,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圣人之道,不在豪迈清高,而在孤独寂寞。”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得到。另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把有限的生命集中在一两件大事上,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他们应该专心学习。“君子之道也始于一,塔于一,积于一,乐如游子。”生命变化,生化变化,生生不息。\”(《学习第十一章》)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关于选人治国

“天赋,越是索取,越是付出。”(《治理篇九》)魏源认为,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如果轻视和浪费人才,人才会越来越稀缺。至于选拔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人尽其才。魏源主张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政策,认为没有好人才的好政策无异于暴行。“医生,方也;杀人也是个好办法。民治天下,法也;也是害天下之法。从旁取药不难,立法不难,执法难。”他把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一种是才能。“不糊涂的小事叫能力,不糊涂的大事叫才能。”两者相辅相成,才与臣之事若不拘,则密与疏;如果你什么都能自己做,你就是一百个秘密。用人一定要扬长避短,“用人,取他人之长,发展他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人之短。”(《治理》第七章)

人才来自教育,“教以言,情以神。”没有学历,也没有固执;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也没有愚蠢。“只有通过诗、书、礼、乐来教育和培养人,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五谷未熟,就出现,胜者弃之;如果水果过早端上来,吃的人会吐出来。是旧治之因,熟政之人也;俗者也,熟也;工作上成功的人,也是熟悉工作的人;回名者,亦熟德也。政府不熟,急着求治,治乱了;如果你不成熟,变得庸俗,庸俗就可怕了;如果担心自己不成熟,努力了,工作就会受阻;德国不成熟而众所周知,其名必辱。”(《薛篇十三》)魏源以生动的比喻,透彻地说明了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对政治、教育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治国,都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激进和冒进。

魏源认为,只有把道义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治理世界。“丈夫只有使自己的权力、利益和名誉完全不道德,才能统治世界。”(《治理》第三章)把道德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形成真善美、知行合一的人格,社会自然就会治理得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有必要对人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天下极盛,使天下得益于义,其次为民”(《治理篇三》)。通过引导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形成对政权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极大地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

魏源主张积极的政治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三代以上,天不同于今日之天,地不同于今日之地,人不同于今日之人,物不同于今日之物”(第五章),没有绝对静止的社会,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当然,改革要有好的制度设计,注重民众的接受程度,以民意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准绳,否则“强人所难,法律不立”;禁之则必犯,法之则不行”(《治三》)。政治家也应该虚心听取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有效监督,拥有畅通的民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缝隙中的一张床见光,房间见光,家庭见光,世界见光”(第十二章)。监督就像阳光,可以照亮黑暗,把监督的位置授予一个人就容易狭隘;全球授权,可以互相比较,明辨是非。

总之,魏源的《墨子》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思想,闪耀着人类的智慧。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墨子》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糟粕。比如他迷信鬼神,声称“鬼神之论有益人心,阴气对王焦很有帮助”(《学篇一》);拥护封建礼教,拥护“君臣必共,父子必从,夫妇必从”(《学记》第十一章)。对于这些负面内容,相信读者会自己识别。

(来源:旗帜报,2020年第5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53559.html
1
上一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下一篇 非正常五种形式 非正常情况定义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