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上海演讲

文/肖逸飞 整整一百年前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演讲。 整整一百年前,在上海,1922年9月3日,《申报》第十五版刊登了一条题为《李大钊今日在职校演讲》的短消息。原文如下:

文/肖逸飞

整整一百年前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演讲。

整整一百年前,在上海,1922年9月3日,《申报》第十五版刊登了一条题为《李大钊今日在职校演讲》的短消息。原文如下:

李大钊今天在职业学校演讲。

青年周演讲会邀请了北京大学的李大钊教授于今天下午1点在中华职业学校做关于青年问题的报告。这个问题对协会极为重要,并特别邀请了尹立志、沈雁冰、杨贤江等。加入演讲,临时听众仍然可以提问。

这份90字的简讯,放在《申报》这种国内各大报纸多个版面、多个栏目的上面,确实不起眼,容易被读者忽略。但最近有研究者指出,正是在李大钊上海演讲期间,“隐藏了两位伟人在上海的历史性会面,也隐藏了中国革命大演变的契机”。

这个历史性的相遇和机遇,指的是“1922年至1924年,他(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为建立第一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李大钊的演讲本身,据《申报》报道,茅盾(沈雁冰)等人当天应邀参加,是因为“极其重要”。据审查,其中一人杨贤江也是员(今年入党),后来参加组织了三次上海武装工人起义。(1922年孙中山的黑暗时刻和李大钊的上海讲话,《解放日报》2021年5月20日)

事实上,关注这次演讲的远不止《申报》一个人。据我所知,上海有两大报纸《民国日报》和《时事新报》,比《申报》的报道早一天“宣布”。两份“预告”内容大致相同,应该是当年新闻“发布”的做法。在此,根据《中华民国日报》第十版的报道,转述如下:

北京大学李大钊教授演讲。

本月3日(明天)下午1: 00,青年周讲座特别邀请北京大学李寿昌教授在陆家浜英训路中华职业学校职工教育中心进行公开演讲。李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巨人,尤其是在社会理论方面。据说这个关于“青年问题”的演讲将对我们的青年有很大的贡献。任何人想听李先生的言论,侮辱他的风采,只会听之任之。

上述“预告”虽然篇幅尚短,但字数可达近150字,甚至比第二天《申报》报道的多了近一半。不仅如此,演讲当天的《民国日报》和《时事新闻》与《申报》类似,刊登了内容相似的短消息和“极其重要”的祝福语。由此可见,当年关注李大钊讲座的演讲者绝不是《申报》一家媒体,而是几乎能代表上海主流媒体的三大报,都在同一时间进行了专题报道。

那么,这篇演讲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极其重要”?但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后世的研究者大多只是略读了一段不到100字的短信,没有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探索。由于研究者都知道并认同这个讲话“极其重要”,所以往往只在历史背景的宏观层面上进行总结,而讲话本身的内容大多模糊不清,很少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什么?

1922年9月3日,《申报》第十五版刊登了一则简讯。

根据笔者有限的经验,造成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史料不足,无从下手。事实上,除了《申报》的这篇通讯,普通研究者或读者基本上很难查阅到相关的历史文献,更不用说这篇讲话的全文了。

笔者也带着上述一系列的疑惑,多方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可以释疑解惑的第一手资料。诚然,这次演讲的主题“青年问题”,是李大钊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探索的重大问题。在他短暂而进取的一生中,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文章已经写了很多次,发表了很多次。从这些现存已知的相关文章中,不难窥见这篇讲话所要表达的大致观点——或者正因为如此,比如后人的研究者往往认为,以一种梳理脉络、概括本质的简单方式,概括李大钊对“青年问题”的看法及其历史意义就足够了。

但是,这样一来,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这个“极其重要”的发言真的可以这样过去吗,一言以蔽之就结束了吗?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对原始史料进行搜索、整理、披露和分析,或者尽可能地发掘第一手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因此,尽管多年寻找未果,笔者仍希望最终找到这篇演讲内容的原始文献记录,仍渴望分析和理解其“极其重要”的根本原因。

李大钊“青年问题”讲话的发现

幸运的是,笔者顺着上述短信举报的线索,继续寻找。最后,在1922年9月4日上海的《民国日报》第十版上,他找到了关于演讲现场的报道和演讲内容的记录,实在令人惊讶和欣慰。

在此,为了披露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献,也为了方便后面的考证,作者不作推测,而是自行整理(原文只标注句号和引号,现改为标点),原文转录如下:

青年周讲座讲义

昨天,在青年周讲座上,北京大学的李寿昌军教授应邀在中华职业学校发表演讲。观众大约有200人。李俊谈到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指出青年人应该重视政治斗争,以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观众被深深地感动了。讲者有、、高、张(道)和张。他就9月3日作为“国际青年节”的历史,以及外部势力和军人的压迫做了详细的发言。此时,会场内散发了传单,公众对“93”的概念更加明确。最后,有一位先生建议,今天的会议应该向北京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联盟等组织发出信息,以回应劳工立法和各种自由运动,并建议中日两国出席会议的年轻人组成民权运动联盟。会上一致热烈地赞成。李俊的演讲实录如下:

李俊的演讲

今天和你讨论的是“青年问题”。我们年轻人尤其应该理解年轻人的立场。现在的社会组织都是老年人和年轻人。老年人的精神全部保留下来,而年轻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因为社会上有这两种人,一方面可以保存自己固有的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发展未来的文明。既然我们青年的态度是进步的、发展的,那么“人”的未来职业就完全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总之,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先驱。

这几年政治这么差,都是拜我们年轻人不爱提问的旧观念所赐,就是社会的重要部分一直留给一群没脑子的老年人。所以政治上,那些军事军阀都是随便玩玩的,社会就是这么不堪。总之,我们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几年前,人们认为教育和政治是两回事,没必要妥协。现在因为这个误会破产了。要知道政治不行,提倡教育是空。过去蔡元培先生就是持这种观念,从不干预政治。结果,国立北京第八学校面临关闭的危险。所以一定不能无视政治,让普通坏人去做。我们需要相持不下,我们必须为此而战。

1920年3月14日,左起: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中国现在的特殊情况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外部压迫,即由国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主导。一个是国内军事军阀的压迫。要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解放,就必须团结奋斗。五四时期,因外交问题而起。然而,由于这场青年运动,社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搞一个政治运动,团结成军队。发扬民主,循序渐进。民国以来,这种政治运动有和进步党两个集团,的目标是民治,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政党。现在有一些和我们更有关系的群体运动,比如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因为它们是纯粹的民主运动。

战争有好几年了,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没有影响到我们人民的生活。所以,我们绝不能再对政治漠不关心了。

“国际青年日”演讲的与会者阵容

上述报道,共约1000字,是已知最早公开李大钊“青年问题”讲话内容的历史文献。在这篇发表于讲话次日的报告中,有200多字描述了讲话的情景,有700多字描述了李讲话的内容,这对了解这次讲话的史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这份报告,除李大钊外,还有“、、高、张(道)、张”等。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沈和杨外,高和张的名字和事迹,对现代历史和党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

高(1896-1925),原名高,字西三,人,山西太原人。五四时期,他是北京大学学生会的负责人。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邓中夏等十余名北大学生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是中国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同年10月,北京早期组织成立,高是最早的成员之一。中国成立后,1922年1月,他作为代表之一,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地区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同年7月,出席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两个月后,我和李大钊一起参加了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除李大钊的发言外,高的发言内容(约200字)也一并附上发表。限于主题和篇幅,本文暂不讨论高演讲的内容。但也可以看出,此次演讲的规模和与会人员的阵容是相当可观的。在中国成立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参与其中,李、高的讲话最受报纸重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到底什么是“青年问题”?

应该说,“青年问题”作为李大钊演讲的主题,是一个涉及面广、讨论领域广的话题。但李大钊在演讲中却努力化繁为简,一针见血,立刻将听众带入了他讨论的核心命题,即“青年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李大钊首先强调“我们年轻人尤其应该明白年轻人的立场”。言下之意,只有了解年轻人的社会定位,才能正确面对“青年问题”。通过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分析,李大钊明确提出:

“现在的社会组织,老年人和年轻人。老年人的精神全部保留下来,而年轻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因为社会上有这两种人,一方面可以保存自己固有的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发展未来的文明。既然我们青年的态度是进步的、发展的,那么‘人’的未来事业就完全是我们青年的责任。”

在演讲中明确提出“人的未来职业完全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明确表达了“青年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之一的原因。这样观众马上就明白了“青年问题”是社会的未来问题,也是社会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理解得好不好,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在进步,是否有更好的未来。

一方面既然明白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会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感。在与社会保守势力并存的客观现实下,“发展未来文明”的责任应该由年轻人来承担。如何承担,如何实现,还需要年轻人有群众意识和开拓精神,李大钊宣称:

“总之,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先驱.”

面对当时列强纷争、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的国内现状,李大钊在讲话中大声疾呼,警醒青年:

“这几年政治这么差,都是拜我们年轻人不问问题的旧观念所赐,就是社会的重要部分一直让一群没脑子的老年人干。所以政治上,那些军事军阀都是随便玩玩的,社会就是这么不堪。总之,我们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不能成立。”

至于当时教育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政治与教育关系不大,青年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关注和追问社会现状。李大钊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有力的反驳。在演讲中,蔡元培甚至为此受到了批评。

公开批评蔡元培的历史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是一位教育先驱,受到北大校内外许多同仁的追随和尊敬。人、思想、事迹为各界所称道、所称道,以蒋梦麟、胡适为代表的北大同仁深为景仰,立志追随。曾被他聘为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此刻在讲话中公开明确批评他,实在出人意料。李瑟娥·大钊这样说:

“几年前,人们认为教育和政治是两回事,没必要妥协。现在因为这个误会破产了。要知道政治不行,提倡教育是空。过去蔡元培先生就是持这种观念,从不干预政治。结果,国立北京第八学校面临关闭的危险。所以一定不能无视政治,让普通坏人去做。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去争取,我们必须去争取。”

事实上,凭借着极其开明开放的办学理念和“绝不干预政治”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办学时期的北京大学确实曾经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自爆发以来,由于同情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却无法说服和制止当局逮捕和迫害校内师生,蔡元培愤然辞职,疏远北大,再也没有回到学校实际履职。曾经,蒋梦麟代理校长。之后,由于北大师生坚决“捧蔡”,多次发起各种“捧蔡”请愿活动,蔡家人多次表示声援北大师生。虽然身在南京和上海,但他始终关心北大,一度形成北大所谓的“远程领导”,勉强维持着北大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在讲话中提到的,“过去蔡元培先生持此观念,从不干预政治。结果,全国北京八中陷入了“倒闭危机”,这确实是客观现实。当时由于北大师生立场和态度坚定,公开表示绝不承认、不接受当局指定的校长人选。随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经费分配、办学方针乃至教师工资等,都是由于学校坚持蔡氏意志,在政治上宣称“不干涉”却对当局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与当局的谈判一再陷入僵局,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国立北京八中停办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地真实出现。

同一天,在刊登李大钊演讲活动的《民国日报》第三版上,有一篇题为《八校最后的斗争》的报道,称“北京国立八校,因经费不足五月有余,致使其校长四次辞职”等等。可见李大钊说的是真的,情况之恶劣,天下皆知。因此,李大钊在演讲中公开批评蔡元培“绝不干预政治”的办学理念,认为这样的理念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法面对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无法解决“青年问题”。

总之,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鼓吹教育是空空谈”。换句话说,青年学生不可能对这样的政治环境免疫,埋头学习而不问政治。所以李大钊在演讲中强烈呼吁青年学生“绝不能离开政治,让普通坏人去做。”我们需要处于僵持状态,我们必须为此而战。”

《极其重要》简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

在演讲的这一点上,李大钊还谆谆告诫青年听众,要明确中国的困境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压迫,“一方面是外部压迫,即受国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支配”;“一是国内军事军阀的压迫”,“在这种形势下要解放,就要团结奋斗。”显然,最终解决“青年问题”的前提是抵抗这种内外双重压迫直至解放。

至于如何抵抗和解放,李大钊以三年前的为例,号召年轻人“团结为军”。这样才能“发扬民主,循序渐进”。说起民国以来在政治运动中形成团结力量的政党,李大钊以当时的为例,用一句话介绍:

“的目标是民治,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政党。”

这种党评,虽然只是简单介绍,也能从中看出端倪。如本文前面所述,李大钊在上海演讲时对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贡献,以及这个演讲之所以“极其重要”、“隐藏着中国革命重大演变的契机”的历史意义。

《民国日报》“意识”副刊的校对员和编辑朱是第一个从这篇简介中窥探和理解其中含义并公开发表的人。1922年9月5日,李大钊讲话的第二天,《民国日报》副刊的“觉悟”一栏,也就是朱写的《教育与体育》一文发表了。本文摘录了李大钊演讲中的几句话,分别强调了“自民国以来,这种政治运动有两派,的目标是民治,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的政党”这句话中的“”和“完全的政党”;还有一个简明的解释:

“这样,民族斗争的方针也可以决定了!”

文末有号召,更有号召力。语言说:

“所谓好人奋斗,不要再向军阀求饶了,彻底运动吧!”

这里所谓的“彻底运动”就不用说了,是以彻底北洋政府的统治、彻底扫除军阀政权、实现国家统一为根本目标的政治运动,是不久后真正实现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在此,为了充分理解李大钊讲话中这一简短介绍的“至关重要性”,乃至为什么《民国日报》“启蒙”副刊迅速理解这一重要性,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该报的历史背景。

据考,1916年1月22日,《中华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这份报纸是中国革命党在中国的主要发言阵地。它的创始人是中国革命党总务部长陈,它的编辑是和。同年6月,该报总经理邵力子开办《启蒙》副刊,出任总编辑,并邀请《宣言》中文翻译的先行者陈望道加盟,协助编辑事务。

在这样的阵营下,发表的文章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主张旧文化、旧文学、旧制度,向往新文化、新文学、新文明,号召青年积极抗争,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崭新面貌。主编邵力子曾每天撰写短文和评论,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倡导革命思想。

当时的《民国日报》及其“启蒙”副刊,立足于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具有辐射全国的效果,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影响力。1924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该报成为中国的机关报,也积极宣传和响应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国日报》及其《启蒙》副刊不仅及时刊登了李大钊演讲活动的相关报道,而且以常设专栏的形式对李大钊演讲中“极其重要”的词语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读。

演讲后半个月,“青年与政治”话题继续。

1922年9月19日,一篇题为《青年与政治》的论文发表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的头条位置,这篇论文是受李大钊关于“青年问题”的讲话的启发。文章提到:

“1922年9月3日是全世界青年运动的纪念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邀请李寿昌先生就‘青年问题’发表演讲。在中国庆祝这个纪念日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天,在李寿昌先生演讲之后,沈雁冰先生继续演讲,他们还讨论了年轻人是否应该干预政治的问题。伤害的是这么重要的青春问题本身。除了几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很少有人去听他们的演讲!”

显然,本文作者对“青年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参与感到遗憾和担忧。可想而知,或者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才伏案写下这篇几乎占了一整页的稿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据考证,本文作者查(1902-1966)是浙江海宁人。1914年考入杭州第一师范。五四时期参与创办《浙江新潮周刊》,积极鼓吹新思想,被学校开除。1923年前后,查和宋云斌在杭州创办《新浙江报》,并聘请他们担任编辑。不久,该报被军阀孙·。此后,他曾担任《之江日报》的编辑,在杭州英语专门学校任教,并加入了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党员身份担任杭州党部宣传部长。

可想而知,《青年与政治》这篇文章是当时只有20岁的查写的。当时,正是他犹豫、沮丧,独自面对“青春问题”,迫切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先后向“现代青年”、“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和“青年妇女”发出了强烈的号召,说:

“快起来,在政治道路上努力。你再不干涉政治,政治总会干涉你,导致你终有一天死去!”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深受李大钊演讲主题影响并立即将这种影响传递给各界青年的富有感染力的评论。这篇文章的最后,有署名的时间,是1922年9月12日,离李大钊演讲只有9天。基于此,基本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作者迄今为止看到的第一篇公开评论李大钊言论的专著。

本文为《党史》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53703.html
1
上一篇北京西班牙语培训
下一篇 行政许可法全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