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题,只有作文广受争议。
特别是安徽高考作文连续两年获得“坑爹”称号,今年被评为“奇葩”第一。人们不禁要问,安徽高考作文怎么了?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连续七年写水文方面的文章,对安徽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点评,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比如前年我发表了一篇文章《高考作文没有坑》。去年我看到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师,不准考作文,我就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作文是作弊还是你作弊?》.表面上看我言辞过于激烈,其实我是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担忧。语言宽泛,作文随意,部分专业老师审题、构思能力严重退化。当我把这顶“奇葩”的桂冠戴在今年安徽作文的头上时,我不得不为安徽作文这个称号叫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考作文的评论太娱乐化了。大家只要认识几个字,都是对作文指指点点,高考作文的好坏是由公众投票决定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笑话,也是对中国教师职业的极大不尊重。不用说,老师的写作指导的专业化程度取决于老师平时的研究程度。但无论如何,毕竟行业内的人相比外人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先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首先,媒体一般不了解素材。本来是公开资料,没有话题。但媒体根据一个有争议的事件,引用了一个话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把人的思维引向了一个狭隘清晰的方面,自然觉得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京华情缘》《俏佳人》的编辑李亚玲在微博中写道:“高考作文可以测试学生的文史哲知识和思考能力,但不能测试学生对某个行业的专业理解。\”
其实作文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表演艺术家和一个剧作家对演员改剧本台词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在看剧本,可以根据演出的需要改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部剧的基础,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演员如果随意改台词,可能会违背创作初衷。根据这段对话,写出你自己的问题。
请问这是关于影视行业的吗?这需要专业知识吗?
作文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迁移能力,即从一个现象或事实中抽象出一个道理,然后通过类比和联想加以引申和扩展。
不信听我具体分析一下:表演艺术家说的是“可以根据需要改”,不是随意改;剧作家说“不能随意改”,不是不改。综合双方意见,也就是说台词要“改右,改魂”,“改到一定程度”。这是核心思想。有了这个想法,你就会想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的变革与稳定,起源与终结,利用与创新…
这道问答题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辩证性。是不是很奇妙?
诚然,想法出来后,整理作文素材并不容易,你平时准备施工的素材一个都没用上。所有正能量的例子,所有渴望奔跑的素材,似乎都是无效的。不然什么励志感恩,“一个素材,加个帽子”都行。今年的作文你要的是你的作文素养,你要把它写得生动、芬芳。不得不说,这个定位是语文教学的幸事,因为它向师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读写才是硬道理”,“套种只是传说”。从此,应试八股就没有了市场。
当然也有人信口开河,说今年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纯属老生常谈。学生生活哪里涉及到改不改,或者再改?但是,寻找记忆不是贴近生活,而是贴近课本。在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字》中,写到演员改郭沫若的剧本。老郭认为把单鹃骂宋玉“你是个没骨气的书生”改成“你是个没骨气的书生”是个好变化。所以归根结底,怎么变,往什么方向变,变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变不是随心所欲的,变也不是不可追随的。没有过度的变化是破坏,过度的变化是再生。如果可能的话,用现实来论证。比如某地的殡葬改革把老人逼死,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一次高速公路改革造成拥堵,违背了确保畅通的原则…
虽然作文素材难找,字数堪忧,但作文就像生活中的油炸烧饼。材料不够盛的时候,你还得用语言的味精和思维的调料反复炒。不在文字上下功夫,恐怕不行。
如果安徽的作文真的很精彩,奇怪的是坚持,不为八卦所动,强调素养和思辨,这是意料之外,难以建构,取巧,可靠,有效,困难,差异化。所以我喜欢安徽高考作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