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阅读这本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简史》。
今天我们主要讲柏拉图。我们都知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但是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呢?作者罗素认为是:柏拉图,为什么?第一,亚里士多德向柏拉图学习;第二,后来统治欧洲十几年的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受柏拉图的影响,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乌托邦、唯心主义、灵魂不朽、宇宙起源和知识观。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两遍柏拉图的思想。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柏拉图。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428年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出生恰逢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战败时,柏拉图已经是个年轻人了。在总结雅典战败时,他把原因归结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当然,除了他是贵族的原因之外,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死于民主法庭。于是他对斯巴达产生了兴趣,甚至喜欢上了它。而且他后来的很多哲学思想,尤其是乌托邦的构建,都借鉴了斯巴达的城邦模式。
作者罗素说:柏拉图极力美化斯巴达的集权和狭隘的个人主义;后人相信柏拉图说的一切,因为他伟大,被他欺骗了。大多数人不认识他,但是崇拜他。而我,恰恰相反,想认识他,却不崇拜他。前人对柏拉图的影响,必然使他向斯巴达倾斜。他从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中汲取了俄耳甫斯的元素,体现在他的宗教和灵魂不灭论中。在巴门尼德的理论中,柏拉图学到了永恒和不变性的观念。后来,他从赫拉克利特那里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他综合了这两种观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知识来自理性,而非感官。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主要在伦理学方面影响了他,其中“善”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第一个是: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的意思是“没有地方”或者“好地方”。引申到一件仍然是理想的、不可能完成的好事,它的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克兰不在”,“信任”是寄托,“国家”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空你想要的国家”。在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中,柏拉图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形态成为后世国家制度和政治统治的典范,呈现出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可以说是现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他提到了一个理想国,也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讨论哲学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各种制度的优缺点。首先,什么是正义应该在“国家篇”中讨论。最后因为从小处看大更容易,所以转而讨论什么是民族大义。这里他首先假设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然后讨论其中的哪种美属于正义。
柏拉图也描述了乌托邦的大致轮廓。他认为,这个理想国里应该有三种人:普通公民、军人和爱国者。爱国的人比另外两个少很多,但只有他们有政治权力。特别是其他两类的优秀子弟可以提拔,保家卫国很差的可以降职。柏拉图主要讨论了爱国人士的阶层,他从教育、经济、宗教等方面考虑如何让爱国人士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不管是哪个方面,他都提出了很多建议。
比如理想国的教育分为音乐和体育两部分(当时的音乐和体育比较广泛,类似于现在的文化和体育)。他认为男女平等,都需要教育,都可以爱国。被选出来爱国的男女需要同住一屋,同吃同睡。在一个理想的国家,婚姻是国家的义务。生育第一。孩子一出生就被带走,谁也不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就把每个长辈都称为自己的父母,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
经济上实行共产主义,每个爱国者只有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没有其他个人财产。没有贫富之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国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个阶层。
神学上,理想国家的政府创造神话来欺骗公民。柏拉图说说谎是政府的特权。例如,他们通过抽签以迷信的方式安排婚姻来欺骗公民。柏拉图希望一些神话可以欺骗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在音乐上,莉迪亚和爱奥尼亚的音乐是被禁止的,因为它们含有消极的成分。只允许展示勇气与和谐的音乐。
个人体质方面,训练严格,只准吃鱼和肉,而且必须烤,不能加任何调料。柏拉图声称这种饮食使人永远不会生病。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幻想的世界,但在柏拉图眼中,理想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样。那时候柏拉图可能真的要实现了。他的许多规章制度都得到了斯巴达的验证。当时哲学家从政是完全可行的,毕达哥拉斯就是一个证明。当时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图及其追随者去西班牙沿海地区建立理想国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当时柏拉图没有这么做。他去了科林斯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地商业城市邦锡拉库扎。当时锡拉丘兹正处于战争状态,忙于与迦太基人争夺海上贸易霸权,政治野心破灭。然后马其顿崛起,城邦衰落,这种政治实验变得完全不可能。
其次:观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他的教学思想影响很大。其中,“唯心主义”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和基石。柏拉图指出,世界由“观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组成。观念的世界是真实的、不可改变的,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观念世界的一个淡淡的影子,它是由现象组成的,而每一个现象都因时间空等因素而呈现出暂时变化的特征。基于此,柏拉图提出了唯心主义和回忆的认识论,并以此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国家》中,柏拉图讨论了“哲学家”这个话题,并做了精彩的阐述。他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索真理的人。那怎么探索呢?他们不是沉浸在新事物中,而是清楚地了解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的人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观点或看法,而真正的知识才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真相。所以柏拉图也提出。感官能感受到的表象问题属于观点,而其背后的永恒问题属于知识。比如你看到漂亮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这些都是看法;如果能看到背后的美好,那就是知识。
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好的事物都有丑陋的成分;好人有时也会做坏事。万物皆在有与无之间,听起来与道家“反道之动”的哲学相似,但柏拉图认为有与无的说法是矛盾的,不真实的,而现实中的事物符合这种矛盾,所以现实中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所以赫拉克利特会说,“我们步入了同一条河,但不是同一条河。”柏拉图的认识论也受到前人的影响。
表象和真理的论证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比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词“猫”来指代。不管这只猫是死是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词包含了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部分无关。
根据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部分,“猫”是上帝创造的唯一,只有上帝创造的猫才是猫。世界上每一只猫都有它的一些特征,都是这只猫的现象。柏拉图在《国民性篇》中阐述了这种“唯心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同名的不同个体之间必然有相同的“观念”或“形式”。比如“床”的概念是“观念”,各种床都是现象。只有观点可以从这些现象中得出,而知识可以从概念中得出。哲学家关心的是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的床,而不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床。
柏拉图的“理论”是最著名的“洞穴比喻”。他把不懂哲学的人比作被关在山洞里的囚犯。因为这些犯人被锁着,只能看着面前的墙,不能转头。他们身后有一团火,只能看到墙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他们无法回头,不知道发生了火灾,还以为墙上的影子是真的。一天,一个囚犯从洞里逃出来,发现了真相。他发现自己之前被影子骗了。如果他是一个哲学家,他一定会回到山洞里告诉所有人真相。但在别人眼里,他一定是个傻子。
尽管有许多错误,柏拉图的理念论仍然是哲学上的一大进步。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能全是理论词,一定要使用“人”、“狗”、“猫”等通用词;如果没有,人们的语言中只有理论性的词汇,那么它们就没有意义。
无论我们如何假设,采用任何论证方法,都得不到柏拉图的理论,这与柏拉图所说的是相反的。原因是,第一,柏拉图没有理解语法在哲学中的用法。比如我们可以说花很美,蝴蝶很美,衣服很美。在这里,美是他们的共性,我们不会说美就是美。柏拉图的错误在于“美就是美”;观念本来应该是个体之间的共性,但柏拉图又把这些共性当成了个体。后来,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巴门尼德》中对自己进行了批判。这也是历史上哲学家自我批判的先例。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