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家,是历史学家班彪的幼子,也是《后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
他不仅胸怀大志,不拘小节,而且孝顺恭敬。他吃苦耐劳,不怕家里吃苦,这在当时很少有男人能做到。他博览群书,能说会道。
然而,他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不满足于整天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而是总想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做出贡献。
当时哥哥班固在家继续研究父亲的遗作《汉书》,有人诬告他修改国史,污蔑国家大事,班固因此被捕入狱。
班超立即赶到洛阳,求见明帝,说明情况,并要求他的兄弟去坐牢。
明帝不仅得知了真相,还被班超对弟弟的好感动了,于是皇帝不仅放了弟弟班固,还任命弟弟班超为兰台的官员。
这时,窦固将军带兵到西域边境,攻打匈奴。自王莽篡汉以来,西域诸侯国脱离王朝,受北方匈奴控制。
北匈奴从西域得到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入侵河西诸郡,令东汉边区百姓苦不堪言。
班超抓住机会随窦固将军出征,在这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荣归故里。
由于班超的军事才能被明帝发现,同年,明帝派班超率领36人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先到鄯善。山陕王起初热情有礼,但很快就不知什么原因改变了态度,变得懈怠冷漠。
班超料到一定有原因。经过私下打听,这里确实有匈奴使者。班超自知亡羊补牢,于是调集同行三十余人,周密计划,果断出击,速战速决,拿下了匈奴使者的首级。
鄯善王看到这一幕,又惊又怕。班超发挥口才,安慰他。鄯善王表示愿意加入汉室,并派自己的太子做人质。
同行的郭尧没有参与这次立功,但班超也和他分享了功德,让大家都很开心。
班超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也曾凭借其外交手段和智勇双全的政治才能,游说于阗,帮助疏勒人赶走龟兹。
在张骞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班超又一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后来,窦固和庚兵出兵投降了不肯就范的车臣王国。
这样一来,东汉就可以重新建立西域,并派兵驻扎。
据说班超帮助疏勒人除掉龟兹,建立了自己的王,获得了独立的政权,以少胜多,打败了龟兹。
即便如此,刚刚即位的张寒担心班超虽然智勇双全,但毕竟西域深处险象环生,班超孤立无援,于是向朝鲜发函。
谁知消息一出,疏勒全国一片恐慌。有些人不顾往日威严,放声大哭,死死抱住班超的马腿。都尉疏勒也担心龟兹再来,绝望中拔剑自尽,希望以死留住班超。
看到这一幕,班超也深有感触,他更加坚定了实现各民族统一的信心。所以他写信给张寒皇帝,请求允许他留下来。张寒收回了圣旨,同意了。
班超在这里呆了30多年。他不仅赢得了朝廷的充分信任,还因为多年与西域百姓并肩作战,赢得了西域各国的钦佩和支持。他几次试图返回中原,都被当地人挽留。他直到71岁才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去世。
班超以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在西域正确地执行了30多年的“断匈奴右臂”政策。
他自始至终为多数而战,分裂、瓦解、驱逐匈奴势力,所以打胜仗、攻胜仗,先后征服了50多个国家。
既维护了东汉王朝的安全,又加强了与西域诸侯国的联系,为西域回归做出了突出贡献。
纵观班超彪炳史册的显赫光辉一生,他都能实现参军报国的志向。原因如下:
1.精通历史,懂政治、军事、外交,有谋略。
因为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都是史家,班超也是通晓各种理论,精通文史,对《公羊春秋》从不留手。
每一天,班超都在文本中更多地了解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更多地了解各国的兴衰,了解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普通百姓的生存规律和手段。
而在做官之前,他一直以抄书为生。所以史料的精华,班超早就背熟了。
2.班超身体强壮,有武艺,有胆识。班超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希望能像前朝的傅介子、张骞那样有所成就。因此,他不得不练习武术和模仿偶像,随时准备展示他的技能,为国争光,衣锦还乡。
3.班超不仅以豪迈不拘小节著称,而且内心孝顺谦逊,士若死为知己(朝廷),有精忠报国之势。所以他去了西域之后,为了大汉的利益,他做到了:
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渗透西方民众,发挥口才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达汗做广告、公关、营销宣传。
对西域人要以情相待,以理通情,以利诱之,以权胁之,以势逼之,以害避之,绳之以法。所以西域各地的人对班超和大汉是深信不疑的。
另一方面,以行动震慑西域民众,他能审时度势,审时度势,面对西域各国复杂的国情,千丝万缕的联系,变幻莫测的人性,准确识别,果断决策,抓住机遇,以少胜多,以少胜多,掌握主动权。
班超闪电般的行动,不仅让他成功制服了西域多国,更让他神威如神,让西域百姓望尘莫及,顶礼膜拜,从而安心回汉,以回汉为荣。
4.达汗的宫廷信任他。个人英雄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环境。班超在西域时,曾有人上书朝廷,说班超带着妻儿在西域过着幸福的生活,请求朝廷惩处。汉武帝马上回答说,那么多人跟他是患难与共。正是朝廷的信任和支持,才让班超能够安心工作,全心投入。
班超的成功有家庭氛围和个人努力的推动,也有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特点,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
(参考:紫同治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