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成都大慈寺街区正在建设太古里商业中心。朱建国摄
从1978年到2018年,大家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用影像记录了成都日新月异的40年。
城市记忆
1985年冬天,成都九眼桥周边的居民大院。照片中的老街老屋可谓是40年前成都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红星路是成都为数不多的宽敞大道之一。有线电车,邮局…满街都是梧桐树;房子大多是常见的小青瓦平房。朱建国摄
1987年冬天,成都金冠驿,一个卖麻糖汤的摊贩。那些年物资匮乏,糖果更是奇货可居,麻汤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朱建国摄
2000年,成都冰冻青树街,雨后春笋般的新高楼环绕。朱建国摄
迄今为止,成都最著名的人行桥是“未来”人行桥,建于1987年,位于成都市罗马路口,是一座四向立交桥。这座2003年拆除的“未来”立交桥,承载了太多老成都人的回忆!朱建国摄
记得“未来”天桥建成时,50万成都青少年和市民集资31.6万元。那时候不叫众筹,叫捐赠。据说当时很多小学生“肩负公益使命”,把卖汽水和牙膏皮的零花钱捐了出来…朱建国摄
水碾河交汇处的成都地标雕塑——建造者(建于1988年)一个钢铁工人和一个纺织工人在一个圆形的钢圈上眺望远方。就是这个“0”形,大家戏称为“工人阶级等于0”。2002年,这座雕塑被搬到成都东郊的工业博物馆。朱建国摄
2012年10月25日,1984年开业的成都饭店发生爆炸。上世纪90年代初,这样一家“香港”成都酒店曾创下多项“第一”:西南首家酒店获得4星;第一家引入歌舞表演厅的酒店和第一家建造室内恒温游泳池的酒店…照片由朱建国拍摄。
2005年,陪伴市民50多年的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宣布拆除。电影院、舞厅、灯光体育馆、儿童游乐场…“老文化宫”曾经给了人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朱建国摄
2006年11月10日,成都五桂大桥纵横交错的铁路道口。朱建国摄
2006年12月29日,成都无缝钢管厂(攀钢成都厂)的蒸汽火车从工厂拉出最后一口钢渣,宣布开始停产搬迁。钢管厂的关闭,标志着这家成都最大的钢铁企业从此淡出了这座繁忙的城市,圆满结束了48年的历史使命。朱建国摄
2004年3月,大慈寺周边的老街坊开始拆迁。朱建国摄
2004年4月8日,被誉为“震旦纪第一丛林”的大慈寺在闭关30多年后重新对外开放。朱建国摄
2005年冬天,成都“英语角”。锦江大桥旁的“英语角”始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市民和学生经常聚集在涉外酒店集中的锦江边,主动与外国人聊天,提高英语口语,从而逐渐形成了成都著名的“英语角”。朱建国摄
2003年5月22日,成都水镜街,一位倒马桶的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都的大多数市民都依赖厕所来方便。朱建国摄
1989年,天香寺街是成都最后一家蜂窝煤加工厂。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蜂窝煤对城市的污染,2006年,市政府强制规定“三环路内禁止燃烧蜂窝煤”。朱建国摄
2006年6月16日,市民们坐在水镜大街上喝夜扎啤,吃冷杯。朱建国摄
1997年4月,成都中山街,街边茶叶店大叔“三朵花”。30多年前,成都人最喜欢喝的是成都茶厂生产的特级茉莉花茶。尤其是排在特级、一级、二级之后的三级花茶(三花),价廉物美。当时成都人的“三花”口头禅,知道又去喝茶了。朱建国摄
1983年冬天,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在成都南郊公园玩梭梭。30年前,成都为数不多的儿童游乐园里,只能看到穿梭板、跷跷板这样破旧的传统游乐设施。朱建国摄
1988年冬天,一群孩子在金冠驿的巷子里踢足球。当时因为缺少运动场地,孩子们只能在大街小巷玩坝子足球。朱建国摄
1987年2月,成都大同巷,一个小女孩踢飞了一把羽毛钥匙。朱建国摄
1999年8月,成都太平巷玩呼啦圈的小女孩。朱建国摄
生活改变了
1982年春天,一个由农村组织的农民旅游队参观了眉山的苏三寺。80年代初,摆脱温饱困境的农民开始追求新的生活品质。朱建国摄
1985年夏天,浦江朝阳湖。一群年轻人随着“午餐盒录音机”上播放的邓丽君的《甜蜜蜜》学习跳交际舞。朱建国摄
1985年冬天,邛崃县火井镇,一群农民正围着一张简易台球桌打球。改革开放后,台球这种“贵族”运动在中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朱建国摄
2001年夏天,一辆崭新的私家车停在大同巷的老房子前,形成了新旧的鲜明对比。早年,拥有一辆私家车是很多人的梦想。现在…朱建国摄
1994年7月10日,四川球迷首次包机前往上海,为全兴足球队加油,开创了中国球迷包机的先河。朱建国摄
1995年9月,四川球迷乘坐中国首列“球迷专列”前往Xi安为“川军”加油。朱建国摄
2007年6月10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传承了400多年的传统手工油纸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受世人瞩目。朱建国摄
2004年5月28日,乐山犍为八角沟,9对新人在世界上唯一一辆仍在运行的窄轨蒸汽机列车上举行了集体婚礼。10多年来,犍为小火车因其古典蒸汽机的魅力,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朱建国摄
1999年7月8日,娃娃跑到春熙路的一个商业秀上和模特比赛。朱建国摄
2011年12月12日,一对老年夫妇背着随身听在人民公园跳坝舞。朱建国摄
网络时代
2003年11月29日,市民在成都锦江边喝茶看报。10多年前,人们获取信息咨询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朱建国摄
2016年4月3日,春熙路的一位休闲市民。移动网络时代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建国摄
2010年11月30日,在大慈寺露天茶园,82岁的苏大爷熟练地操作着笔记本电脑炒股。朱建国摄
2018年2月,成都海通农贸市场,商贩在摊位前挂上二维码。如今,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朱建国摄
2006年2月,一群“成都跑腿”公司的苦力拿着广告牌满街跑业务。朱建国摄
2013年10月,成都街头的一名快递员。今天,所有的快递交易所都依赖于互联网信息平台。朱建国摄
科学技术的发展
2001年1月1日零时,中国第一台精密影像电视机在四川长虹顺利下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彩电产品全国销量:长虹成为世界老二。朱建国摄
2003年8月25日,中国最新型全天候、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枭龙01”(成都制造)在成都温江机场成功首飞。朱建国摄
2006年4月28日,我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战斗机“枭龙04”在成都温江机场成功首飞。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朱建国摄
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成都地铁时代的开始。朱建国摄
社会,生活,自然,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刻,事物都在消失,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的相机奔跑着,捕捉着,为了见证时代;记录历史。
图/文:朱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