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震编辑|范志辉
前不久在《上帝之声》第四季舞台上被乐评人梁源评论后,Lil Ghost问后者“我可以站在舞台上演奏,老师你可以吗?”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更被网友疯狂吐槽。
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小屁孩Lil Ghost面对梁源的评价,哽咽着对梁源说:“你在乎吗?”,再次成功将其相关话题带上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热搜。
与此同时,事件的另一位功臣梁源也被频繁搜查。截至5月22日,微博话题“梁小贵”已有4.8亿阅读量,微博话题“你在乎小贵吗”已有8000多万阅读量。
但与之前乐评人争议不断的情况不同,这种大众娱乐相对更符合乐评人的观点,与乐迷形成对立。粉丝们再次提出了关于这个常年争议的声音合成《天籁之音》的经典问题:这是剧本吗?
歌手、乐评人互怼,是剧本吗?
是时候先回到节目了。
在最新一期的《天籁之声》中,王、唱完《你不是真的幸福》后,梁源评价这小子唱得“比较平淡”“没打动我”,纷纷回应“我耳机没戴好,没听清楚”。在很多音乐人把话题转到“可能这小子开心的表情不一样”后,梁源强调,这只是关于音乐的讨论,希望双方能坦诚交流音乐。
作为回应,这个孩子很震惊。“你在乎吗?”此时,梁远已经有些怒容满面。“作为一个从商时间比你长的人,我敢说我在乎。我的工作就是防止像你这样的音乐人有这样的态度。”那孩子自信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必须有这种态度。”你不能改变我,你明白吗?”
或许是因为《上帝之声》被歌手和乐评人争论了很多次,又或许只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偶像不礼貌。有粉丝怀疑这是节目组给的剧本,但这小子本人不是这样的,不过梁源在他的哔哩哔哩频道上否认了这种说法。
但抛开节目中的争议,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段对话确实反映了音乐行业的现状。
首先,这小子质疑乐评人梁源的资质。近几年,关于乐评人的质疑很多。比如丁太生吐槽《天籁之声》里的说唱歌手VA,被VA说“你在教我做事”;《乐队的夏天》中,丁太生评价刘炜是“综艺混蛋”,但刘炜反驳说,他只是用键盘表达态度,没有用职业为我指明方向,被认为是“热情丰富”、“蹭流量”。
近日,网友评论《凭一己之力振兴音乐区》,哔哩哔哩Up大师《游教授谈音乐与音乐》,因其多部视频作品点名丁太生观点,质疑丁太生能力,从而掀起双方口水战。不过,除了回应,丁太生还对自己的“教授”职称提出质疑,指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是培训机构,没有资格评定教授职称。目前《游教授谈音乐》尚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
抛开尤静波自称教授的争议不谈,丁太生、梁源等乐评人也经常被质疑是否有资格评价音乐。稍微拓宽一下话题。音乐好听的时代真的需要乐评人吗?
就这次事件中的梁源来说,他确实有资格评价音乐,因为他确实是音乐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根据知乎的回复,梁源曾在微博音乐和TME工作,是2496黑胶音乐的总监和负责人。
从引发争议的视频来看,梁源的发言客观实际,不涉及人身攻击甚至批评。或许这也是网络舆论更偏向梁源的原因。
其实梁源在很多年前就和知乎的歌迷发生过争执,很多次包括Vae,华晨宇,Winnie的歌迷都因为他的批评和梁源发生过争执,一直持续到最后的《天罚》。而梁源在节目上的言论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很可能是因为这小子的反应太“突出”了。
面对批评,这位追求个性的小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却没有对音乐表演本身给出有理有据的反驳,而是直接质疑梁源对自己资历的评价。再加上之前关于“泰国裤子辣”的争议,“没文化”、“没教养”成了小孩子的新标签。
其次,这次争议反映出的第二个行业现象是,现在很多艺人太膨胀,无法客观评判自己,饭圈粉丝无法容忍偶像被批判。
有时赞美的话可能是恶意的。据《天籁之声》第四季“试音团”成员胡在他的频道回忆,冲突发生后,那小子在后台的时候,甚至有人夸他“你刚才真的是将军。”
胡还回忆说,那小子回应道,“对不起,我不得不有这种态度。你改变不了我,明白吗?”当时粉丝尖叫。“每次Lil Ghost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付梁源,台下都是掌声雷动。”。
也是在观众的掌声中,歌手和乐评人之间的误会加深了,要说服对方势必更加困难。
“新四大天王”崛起,乐评人管得着吗?
最近华语乐坛的争议,除了kids和乐评人的相互冲突,还有网友新选出的“新四大天王”,可谓“有趣”。
此前,kid在表演时的血腥发言往往以“太爽了”结尾,这也让“泰裤辣”在网上走红,kid也被网友评为“新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因一首很土却极受欢迎的《雪远方》而出圈的rapper Capper,因一首被网友称为“低俗说唱”的真正不眠之歌而被骂的蒋,以及在粉丝称赞“华语乐坛永恒之神”时还能理直气壮回复“不然”的华晨宇。
由于华晨宇的音乐实力远高于其他三位,有网友苦笑“华晨宇的罪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但事实上Capper也曾是青春说唱策划冠军,在说唱方面也并非没有实力。
网友之所以把四个人放在一起,其实是在指向一个问题——小众偶像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壁垒和信息隔离。大众无法理解这样的歌手为什么还被那么多粉丝吹捧,而落入蜜罐的歌手和粉丝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偶像总是被“盯上”。
梁源在哔哩哔哩的视频中提到,艺人及其团队的盲目自大已经成为业内相当普遍的现象。“我觉得给这个配乐编曲的兄弟不多。他们不认为他们的(艺人)经纪人和经纪团队不嚣张。不要说他们是特工。有些人甚至敢在服装造型和化妆方面指指点点…而且他们觉得自己特别专业。”
但艺术家并不总是那么“盲目自大”。
在传统唱片时代,唱片公司和经纪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比如最近红起来的徐怀钰,凭借《我是女生》等歌曲爆红,但即使是最红的时候,徐怀钰也无法决定自己能唱什么歌。
中国省一位表演者曾对音乐先生说,传统唱片公司的艺人在表演时所说的话都是经过安排的,由工作人员通过耳机传达给艺人,由艺人重复,以维护艺人的良好形象。如果那样的话,也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困境。
如今,随着唱片公司话语权的下降,很多头部音乐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往往在成名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工作人员都是艺人自己选的,经纪人更多时候是信得过的亲朋好友,无法给出客观成熟的建议,更谈不上做专业的职业规划。
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让一个人盲目自信。如果说球队的球星和粉丝捧着月亮为这些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泡沫,那么唾手可得的商机就会把这些泡沫变成坚如磐石的保护墙。
现在偶像分群,粉丝围粉丝。只要艺人有一群疯狂忠实的粉丝,有好看的流量数据,即使实力不被大众认可,或者公众形象不好,也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商业价值,获得表演的舞台。
所以,他们可以嘲笑那些看不起普通人的人挣得没有自己多,而那些看不起异己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舞台和敬仰。在代言和表演组成的象牙塔里,他们有live high“人格”的资本和自信,所有的批评都是无效的攻击。
曾经,认真做歌曲的Capper,也为《雪的距离》这类休闲作品的流行感到迷茫和沮丧。现在,唱完《雪的距离》后,卡普可以对粉丝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我们的歌是本土的,那些说抄袭的,那些说我们现场拉的,那些说我们有饭圈的,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写这样的歌,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听到你们。
除了艺人的流失和膨胀,粉丝的过度维护也是大众反感的原因之一。
比如梁源在被粉丝围攻后,针对微博中的小子之争,连发多条微博,让事件保持热度。丁太生之前备受争议的歌曲《音乐现象七十二变》之所以获得好评,也是因为他不仅帮大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帮大家挨了饭圈的骂。
音乐人、乐迷、乐评人之间的矛盾并非国内娱乐圈独有,在海外也屡见不鲜。
比如泰勒·斯威夫特2011年发布的《Mean》就是为著名乐评人鲍勃·莱夫塞茨(Bob Lefsetz)创作的。歌词里唱着“你又指出我的缺点,好像我自己都不知道”和“总有一天我会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你只剩下卑鄙”。
2020年,Pitchfork的编辑Jillian Mapes仅仅因为给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民俗》打了8分(满分10分)就激怒了粉丝。粉丝不仅在推特上发布了吉莉安·马佩斯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家里的照片,还对她进行了骚扰。
今年3月底,Ed Sherran也表示乐评毫无意义。实体唱片时代,乐评人可以对唱片策划进行深度解读,引导想买专辑的粉丝消费。乐评人现在能做什么?
1976年,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阿尔伯特·默里(Albert Murray)曾说,“也许批评的首要功能是在作品与不熟悉情况的读者和听众之间进行调解。批评家作为一个中介者,解读创作的要素,解释其审美表达,使其更容易被理解。批评家在指出其表达方式和特点后,还可以作为专业观察者给出一些意见,评价其表演效果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评论是根据口味产生的,即对作品涉及的基本元素的最佳比例和附加元素的匹配程度高度敏感。”
阿尔伯特·默里的这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相信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乐评人”的时代,依然能引起共鸣。
英国娱乐智库MIDiA Research也认为,在当今音乐泛滥、不知从何下手的时代,乐评人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算法,乐评人在为乐迷推荐音乐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也有很多乐评人在做音乐历史的梳理,帮助乐迷了解当下的音乐文化现象,分析歌曲的工作,比如爱地球人,坏大师王,道道丰,霍皮科等等。有争议的乐评人倾向于批评音乐,音乐综艺节目放大了影响力,获得了网友的认可,也逃不过饭圈的“围猎”。
令人费解的是,如今的“新四大天王”享受着名利带来的财富和欢呼,却无法直面大众的质疑,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倾听别人的批评。他们只能互相质问“你在乎吗?”。
但正如创作者Yahtzee Croshaw所说,“你能对创作者做的最残忍的事情就是告诉他们,他们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
本文为音乐先锋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