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汇点新闻客户端】
大约1500年前的一天,在建康城外长江边一座新建的佛寺里举行了一场仪式。黄土夯实的宝塔地基被挖成地宫,放置了一封含有舍利子的石质舍利信。仪式隆重与否无从得知,但肯定是非常隆重的。即使人们用黄土封住地宫,依然一丝不苟。他们先在地上撒上一层包括铜钱、金银、水晶、玛瑙、琥珀等祭品,然后用黄土夯实,以此类推,最后完成埋葬活动。
千禧年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这座佛寺所在的凤台南路西营村距离长江5公里。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发掘,南疆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佛寺遗址终于浮出水面,200多件出土文物正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禹岩楼台-西营村考古文献展”展出。
金宝坪
“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烟雨。”唐代杜牧的诗在江南印象中定格了一个烟雨蒙蒙、佛寺众多的南京形象,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就是“四百八十寺”之一。
一枚铜币标明了这座佛寺的创建日期。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建康城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殿’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此前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南朝佛教的遗物和遗迹,但同时发现了佛寺、塔基、地宫和佛像。这是第一次。”考古领队、南京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说。
佛寺建筑矩阵分布图
在发掘范围内,西营村遗址坐北朝南,长约110米,宽近60米。从南到北依次是山门、佛塔、大殿。当时,这座佛寺坐落在伸入长江的高冈上,从江面上看上去雄伟壮观。佛寺的地基很精致。主厅整个基址(尤其是中间部分)填土1米多,然后在上面开挖墩基槽。先用红色粉砂岩筑底,再用黄土和灰土分层夯实。正殿的柱子立在地基槽上,这样地基就能保证柱子能稳定支撑巨大的屋顶而不沉降。在佛塔地基承重多层佛塔更费力气。人们在地下深挖近2米,然后用黄土和鹅卵石夯实。每层ram只有10 cm左右的厚度,几乎被当做“千层饼”来打基础。这正是当时建造高档建筑时的常规做法。
宝塔地宫
现在的寺庙往往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但西营村考古现场明确显示,这座佛寺采用“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结构。这是南朝佛教寺庙的基本风格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雪峰告诉记者,以塔为中心是印度佛教寺庙的传统。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生根发芽,枝叶蔓延,所以佛教寺庙的格局依然保留着印度范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和河北邺城赵鹏程佛寺北朝遗址均采用相同的寺庙结构。根据西营村考古可以推测,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除了“盖屋为寺”(捐屋为寺)之外,专门修建的佛寺应该是围绕佛塔而建,并结合中国的建筑传统,四周有回廊作为方形庭院。
元嘉四铢
目前没有可以证明佛寺名称的文物,那么遗址的年代是如何确定的?龚说,夯土中出土了大量铜钱,有半两、火圈、布圈、五珠、大圈五十、大布、四珠等,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最近的是南朝的刘、宋、元嘉、等。元嘉是刘宋三代皇帝刘义隆的国号。公元424-435年使用,元嘉四铢铸造于公元430年。可以推断,该佛塔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430年。同时,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莲花瓦等建筑构件都具有典型的南朝特征。考古学家认为,这座佛寺建造时间不早于南朝刘宋,可能毁于梁代侯景之乱或隋平陈南朝灭亡。
一座地下宫殿,见证了南朝的“一带一路”。
在六朝博物馆的展厅里,三组石构件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据介绍,它们是遗书的残迹。
研究表明,舍利信由底座、中腰、顶盖三部分组成,扣在一起形成一个边长0.88米、高0.78米的石盒。这是目前考古中见到的最特殊的遗物信。
莲花瓷砖
按照佛教仪轨,舍利等佛事都要包含在舍利信中,所以西营村遗址地宫舍利信中所包含的内容格外令人期待。不幸的是,地宫被后人发现并开启,舍利信被打碎,信中圣物也大量丢失。尽管如此,地宫中遗留下来的文物依然十分丰富,有金、银、铜、水晶、琥珀、玛瑙、玻璃等材质,在展柜中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它们常被作为佛教的宝物,用来祭祀佛陀,带着美好的祝愿。例如,在一个穿孔的滑石立方体上,刻着“弟子孙愿在西方有无限生命的佛国生活,一切众生皆是朋友、亲人和知识。”这说明佛教信仰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
方形穿孔许愿石拖鞋
不仅如此,南朝皇帝建佛寺学佛,高僧在南京译经,学术界也有关于佛教的争论,如形神之辩、域外夏之辩、萨满王之辩,于是佛教兴盛起来,甚至成为“国教”。
金华饰品
地宫中的文物也显示了南朝建康城与今天“一带一路”的联系。宫告诉记者,科学检测表明,玻璃、玛瑙、琥珀等文物大部分是外国产品,显示了南亚的风格。其实早在汉代,罗马就向中国沿海派遣了使节。东晋时,和尚法显从天竺归来,走的是海路。在梁武帝,达摩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受到礼遇,被邀请到建康。在地宫中发掘出如此多的舶来品,表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海斯沿岸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潘多拉玻璃珠
展厅里的玻璃器皿被打碎了。它们看起来像今天的玻璃,晶莹透明。当时这样的玻璃器皿有两个产地:罗马和萨桑波斯,通往中国的路线有两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陆路,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天山或昆仑山脚下跋涉,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走海路,需要通过阿拉伯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再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
琥珀猴
这座隐藏了数千年的地下宫殿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1500年前的建康城是如何与“一带一路”联系在一起的。
一只佛脚呼应了日韩向东传播的脚步。
这次考古发现了大量佛像。展厅展出的佛像头足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现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并不是在大殿或佛塔的遗迹中出土的,而是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层中,这说明这些残缺不全的佛像曾经被遗弃在院子里。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成为了这座佛寺被毁的见证人。
陶佛身
出土的佛像个头不大,基本上只有拳头大小,红陶质地,一般圆脸,细长的眉和眼,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神态恬静自足。在一个独立的展柜中,展示了一个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无头小佛。佛的衣服有宽大闲适的风格,下垂的吊坠自然形成褶皱,赋予大地烧制的硬陶丝般柔软的质感。佛陀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朝外,称为“无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朝外,食指和中指向下伸,属于“和愿印”。据介绍,这种“无畏愿封”最早出现在南朝,后来不仅传到中国北方,还传到朝鲜和日本。
镀金青铜佛脚
展览中还有一只镀金的青铜佛脚,只剩下鞋底和脚趾的前半部分,因为长时间被绿色的青铜铁锈覆盖,但剩余的部分镀金依然闪闪发光。青铜佛足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专家认为,它属于真人大小的佛像,因其镀金而被供奉在这座佛寺中。
这个青铜佛脚仿佛是一个隐喻,无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佛教以空谷足音的方式,东传到朝鲜半岛,再传到南朝的日本列岛。据张雪峰教授介绍,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北方的高句丽和东南的新罗向中国北方的政权进贡。百济为寻求保护,漂洋过海与东晋和好,朝贡关系贯穿整个南朝,佛教由此传入百济。贤明的百济王在南朝时也曾派遣使节到梁求佛,于是佛教在百济兴盛起来。
釉陶佛头
为了对抗宿敌高句丽和扩张的新罗,明升国王还加强了与日本的联系,并将佛像和佛经赠送给日本秦明天皇。于是,南朝的佛教以国礼的形式从百济传到了日本。为了感谢日本的军事援助,百济还向日本介绍了中文和医术。百济和佛教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蓬勃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佳话。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宏伟
编辑:王宏伟
本文来自【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