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小学校本教材

(1) 有一天,我和朋友聊起了学校的工作。一个朋友讲了他学校一个“问题学生”的故事:一个刚入学两个月的初一女生,从来不和同学交往。课间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上课无法独立听课,妈妈只

(1)

有一天,我和朋友聊起了学校的工作。一个朋友讲了他学校一个“问题学生”的故事:一个刚入学两个月的初一女生,从来不和同学交往。课间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上课无法独立听课,妈妈只好每天陪着。朋友说孩子智力没问题。为了不被朋友的“故事”所“忽悠”,我们围绕“为什么”进行了交流,聊天的话题很快就到了家庭教育上。孩子父亲车祸去世,母亲再婚,精神状态不好。不难想象这对母子会从亲人的离世和家庭生计的艰难中得到怎样的精神打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简直是“灾难”。

这是个案情况。事实上,有很多学生的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造成的。哪个学校很少有让老师困惑又无奈的学生?有的孩子好动好斗,经常恶作剧、欺负、捉弄同学,经常以“破坏性”的让老师头疼;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女孩,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发展成自闭症;有的孩子偷别人东西,让老师为了处理这类事件“疲于奔命”;还有的孩子——常常被我们称为“多动症”——把课堂搞得“鸡飞狗跳”,师生们坐立不安;有的孩子自我中心严重,总能看到“被惯坏”的影子;至于那些明显智障的孩子,教育的缺失可想而知。​

当然,很多孩子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就学校教育而言,这些孩子是带着家庭教育的错误进入学校的,老师要肩负起“纠错”的重任。这个包袱之所以难以扛起,是因为教师必须面对造成“偏差”的家长(或家庭环境)带来的挑战。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危害更大,被错误教育的孩子比没被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但在纠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一味地在孩子身上下功夫,用“蛮力”。其实真正需要努力的是父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帮助家长分析原因,提供方法指导。解铃还须系铃人。以前父母因为错误教育孩子。显然,我们不能再把责任推给老师了。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学校、老师、家长并没有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师指责家长,忽视与家长的沟通和引导,家长指责老师,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和责任。如果双方的立场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这种相互指责的局面就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说实话,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真的不乐观,孩子没那么好管,老师也不好当。一点小事就可能导致家校矛盾。家长和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抱怨工作越来越难。如果一个老师被很多家长要求换,对老师是多大的打击啊!所以,得到父母的认可应该是我们的工作策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父母的满意”作为我们的使命。判断一个学校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家长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家长是否认同一个学校,除了教学质量,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老师。选学校其实就是选老师。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的,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耀,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当然,好老师不是喊出来的,他存在于家长的口碑中。​

虽然很多家庭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但一个好的老师总是尽力让家长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比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劳动实践等。,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变化,与老师交流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此时,在父母心中,孩子和老师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共同成长的活生生的人。这是家校合作!在一个班级里,如果老师从来没有和家长建立过联系和沟通,可能会让不讲理的家长把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这样的家长“找茬”行为很容易理解。​

但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2)

事实上,“家校合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老师(包括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口头修辞,以至于我们对此并不敏感,似乎视而不见。我们真的有必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顾名思义,“家校合作”就是家庭和学校之间针对孩子教育的合作。狭义来说,父母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显然,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教育对象,教育者不是同一个人。父母的教育通常被称为家庭教育,老师的教育被称为学校教育。表面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在于空的区别,但本质上,教育的给予者是不同的。这样,问题来了:如果不同的人教育同一个孩子,如果教育理念和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反,那么这个孩子将何去何从?这就好比俄罗斯寓言“天鹅、大虾和梭鱼”: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起拉一辆车。天鹅伸长脖子往云里钻,大虾弓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跳进水里,但尽管大家都很努力,车子还是停在原地。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类似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因此,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实现家校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一致性。​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是的,这样的愿望虽然功利,但是现实,可以理解。所以,追求分数成了教育的全部。问题是:如果把寿命拉长,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就是未来。通过今天的教育,我们能在不确定的未来实现我们的愿望吗?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只在乎“我要一个葫芦”,而忽略了生命本身的成长,就不会有& # 34;葫芦& # 34;可以接受。由此看来,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在“以德育人”上达成共识,达到教育理念的一致。​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未来我们的孩子是不可能饿死或者冻死的,但是如果孩子缺乏道德和人性,那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Xi音乐学院的姚佳欣,复旦大学的林森浩,以及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芮程刚。哪一个从小学习就不太好?他也很擅长这个。姚嘉欣是学钢琴的。林森浩可以在无形中杀死他的室友黄洋,鲁伊·程刚也因此成名。都上了不错的大学,学历达到了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教育最成功的典范,但是立德的人生却出现了问题,这真的是对当前教育的一记耳光。​

但是“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家校合作落实起来真的很难!​

从隋朝开始,中国开始以科举入仕,直到今天,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人才,这既是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人才选拔的必然。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都成为了国家领导人或者科学家。这怎么可能呢?但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想法,必须在家校合作中反复宣传,逐渐得到认可。只有这样的认识,家校合作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进行。​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是老师,而不是家长。​

从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来说,教师更加专业,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主动发起家校合作活动,让很多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特别是对于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更需要家校合作提供个性化教育。孤立的学校教育或孤立的家庭教育往往是软弱无力的,无效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问题非常特殊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家庭。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孩子的成长史、家庭环境,甚至是遗传病来探究孩子问题的根源。没有家长的配合,只靠老师自己的努力,真的就像是让老虎吃了天,赶鸭子上架。​

那些优秀的学生经常被老师忽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被当作普通学生对待,直到他们的潜力和个性被埋没,与普通学生无异。​

但是,在家校合作的指导下,教师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实施策略也会有章可循。​

(3)

家校合作最重要的目标在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地域文化。

在我看来,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孩子的性格真的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接触。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社会不良习惯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本就不太好的学校教育,把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让老师感到委屈,让学校不堪重负。

先看社会教育。随着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社会风气也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滑坡,无原则无秩序,诚信缺失,人心不古。一些底层的人不再单纯,甚至“恨富”、“恨官”。

一个朋友扶贫,扶贫对象是一个老光棍,无所事事,给他安排了一个“虚职”,他却无所事事。什么是虚拟帖子?是一些企业或者公司设立的虚拟岗位,一个月给他一两千元的工资。作为回报,他可以时不时在公司做做清洁等工作。这样,他就不干了。

当他第一次帮助穷人时,他非常高兴。但没过多久,他就会打电话来说“米不多了”或者“没油了”。有一次,他给我那个扶贫的朋友打电话说:“我病了。”朋友正在外出途中,告诉他大病报销可以联系乡镇或区医院。但他拒绝这样做,说:“我在市立医院。如果你不回来,你无论如何不能让我死在医院里。”我那个扶贫的朋友真的是哭笑不得,很无奈。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好的,但是扶贫对象没有自强和感恩之心。正如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半夜写的“我穷我怕谁”“我跟你闹着玩”。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流氓”或“刁民”的嘴脸,叫做“不知好歹”。

希望这样的人只是个例。其实我们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一个人可能涉及一个家庭,也可能涉及几个家庭。试想,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都是这样,学校用那种拙劣的道德说教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会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就很可怕。​

再说说家庭教育。曾经看过一个消息,一个上小学的年轻妈妈和她的女儿上了一辆公交车。然后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一位老人上车,他的女儿想给老人让座。年轻的母亲说:“你真傻。你终于有座位了。”被妈妈拦住的女儿一脸茫然,接下来的时间也只是茫然地看着窗外。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不是编出来的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时不时被我想起。​

写到这里,再回来家校合作。如果学校教育脱离了家庭和社会,它会变得多么苍白。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下,以孩子为纽带的学校教育,包括了作为教育对象的所有家长,家长既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学校教育的接受者,很多家长影响了社会,所以学校教育就成了链接或撬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该成为该地区的精神高地。这不是要求学校承担更神圣的责任,而是真的有必要。因为很多时候,很多家长成为我们教育目标的阻碍,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阻力。只有改变父母,才能改变孩子,改变社会。

因此,在家校合作中,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和改变家长,维护教育孩子的共同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影响力,提高家长的修养和公民道德,进而提高家庭教育,影响区域文化和社会风气。虽然听起来很难,但我们毕竟可以有所作为。​

(4)

以教师和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主要表现为教师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和联系,当然前提是他们关注孩子的教育,采取教育行动予以配合。​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家庭的背景不同,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最好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档案里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了信息: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具体工作、家庭成员、孩子性格、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一些特殊问题。每个学生的档案后面最好预留空白色活页纸,以便以后记录更多的信息,特别是以后要开展的教育活动,形成家校合作的框架。显然,电子文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项工作从我第一次接手班级就开始了。最基本的信息收集最好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访谈获得。给父母发小纸条然后总结是不可取的。这就像给一个年轻人介绍一个对象。你再怎么详细的介绍那个女孩的信息,也不如让两个年轻人见一面,谈一谈。如果非要那么做,其实你已经失去了一次家校合作的机会。​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做法是召开家长会。在许多学校,家长会同时举行。由于空间有限,我们不得不利用周六和周日。全校的家长都来了。学校会先谈,然后各班再和家长沟通。这种家长会比较方便。虽然在组织上看起来更麻烦,但“一网打尽满江鱼”似乎意味着更“阳光”。在我看来,邀请专家指导家长科学育人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但这样的家长会总会有一些难点,比如:报告的专家水平;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面对同样的训练,就像让1000个人吃同样的食物,总是很难满足每个人的胃口。还有一些家长(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开家长会。我一直反对隔代孩子的教育——把孩子交给老一代真的是在推卸教育的责任,我还会振振有词的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学校开这样的家长会,大家要注意这些细节,不可忽视。

事实上,最灵活有效的家校合作来自于教师的主动性。一个明智的老师,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总是善于诊断孩子的问题。通过走访家长或网上交流,让家长了解并主动走向“矫正”教育之路。

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大部分家长不会给我们制造“麻烦”,只要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然而,与父母的一些“纠纷”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发生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安全有问题;丢了东西;和同学吵架;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对老师或学校的不满;不必要的问题;等等,我一时列不出来。有些虽然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往往成为家校合作不可逾越的障碍。

面对这些让我们“累”的事情,面对带给我们委屈的父母,我们不难发现,缺乏沟通和信任才是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都不认识。陌生人之间怎么会有信任?毕竟推己及人需要很高的修养。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建立朋友一样的关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显然,做一个家长信任的老师,应该是在家校合作中建立和实现的。​

那么,如何取得父母的信任呢?​

(5)

改变“家长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让老师成为事实上的指导者。教师首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这也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高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广受学生喜欢,深受家长信任,因为她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搭建了家校合作的桥梁。在绚烂的春天,她组织班上的一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去蒙山游玩。我们常说“万里行不如万里路”,但我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在“安全感”的阴云下失去了行动的勇气。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她组织班上的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包饺子,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了解中国“家”的伦理文化,感受什么是团圆、和谐、亲情。

这些“知行合一”的实践,会收获很多人生感悟,解读很多教育理念——你经历了才学会,你经历了才明白,情感亲近了教育才能自然发生,等等,生动而深刻,生动而无痕。​​

我听过也见证过很多家校脱节的反面例子。家长对老师的指责刻薄愤怒,老师对家长的抱怨伤心难过,似乎成了决斗中的“敌人”。这种充满敌意的结果,最终让事情变得更糟,最终得到的是“糟糕”的学校和“无可救药”的父母。如果家校关系恶化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从家校合作开始,就应该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至此,高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学习的“样本”。​​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是教师获得家长信任的基础。教师专业能力低,事业心不强,对孩子关心不够。你凭什么让父母信任他们?选学校的本质就是选老师。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必须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他没有选择。孩子一生能遇到好老师是幸运的,学校有好老师是荣幸。所以,当老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在一生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用强大的专业性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教育的方式首先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虽然有些家长对教育有专业的看法和做法,并不比我们老师差,但我们也要把自己放在“家长教育导师”的角色上。”做个好老师”不是贬义词。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我们确实有必要去引导他们。

在实施策略上,不妨借鉴一下那些影视“明星”。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像崇拜“明星”一样崇拜我们,我们的工作会轻松很多。美国评选“明星”教师,“热血教师”克拉克,创造“56号教室奇迹”的雷夫。所以,老师要创造机会和平台,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家长,让家长从心底里自觉地把你当老师——既是他孩子的老师,也是他的老师,在反复的交流合作中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我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今年上半年,东西部中小学学部召开了“亲子阅读,师生阅读”启动会和报告会。很多老师在家长心目中打上了“优秀”的烙印,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些老师的名字:杨霞霞、王开才、赵丽霞等等。每次家长“看到”孩子的老师“优秀”,对老师的敬佩和信任就会不断加强。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他身上充满了优点,那些事实的缺点可能会被掩盖一段时间,但同时也会在欣赏中不断得到修正。这就是信任和欣赏的价值。​

我再次强调: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是家长的老师。父母信任你,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58608.html
1
上一篇服装厂实结
下一篇 fish off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