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平
编辑/齐飞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一直在用亲身经历证明“活到老学到老”。虽然他已经百岁了,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和出书,分享他对人工智能和国际热点的看法。
2022 年 12 月 1 日,美国华盛顿,基辛格出席在国务院举行的午餐会。2022年12月1日,基辛格在国务院出席午宴。
在中国,基辛格的名字广为人知,“老朋友”的形象也活跃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中。50年前,他受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委托,成为敲开中国大门的第一人。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官和国际问题专家,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呆了60年。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退出政坛,但他从未远离聚光灯,一直关注世界大事,尤其是中美事务。
考虑到贸易、安全和地缘政治,基辛格试图建立一种基于互利的中美关系。他的努力也使中美在1972年达成了上海公报,为以后的建交奠定了基础,为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访华铺平了道路。
基辛格迄今已访华近百次,不仅多次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还参与了多次中美高层对话机制。作为商业顾问和投资者,他还积极促进中美之间的商业合作。
基辛格是冷战时代集体画像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他一直在观察和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在他之前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核武器的安全性是他思考的重点。目前,人工智能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矮个子的德国犹太人,经常戴着黑框眼镜,曾经是德国纳粹政府驱逐的难民,但也借二战的机会进入政坛。德国犹太人的背景对基辛格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从难民到美国公民、军人、哈佛学者、国家安全顾问甚至国务卿,基辛格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基辛格还影响了几代美国外交官。5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彭斯百年华诞之际,用中英文发推文:“美国驻华使团成员在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百年华诞之际向他致敬。我们感谢他在半个世纪前重启美中关系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对美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
虽然基辛格受到学术界和外交界的追捧,但一些活动人士和人权律师想以战争罪他。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学教授、基辛格权威传记作者杰瑞米·苏里(Jeremi Suri)在《基辛格传》中写道,基辛格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往往被夸大——要么是英雄,要么是恶棍,要么是救世主,要么是战犯。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基辛格。他没有像某些载入史册的“伟人”那样改变时代。相反,他一直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逃离德国的犹太难民
拿破仑曾说:“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知道他20岁时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如果以此来对比基辛格,当时影响他一生的事件有两件:二战和冷战。
1923年,基辛格出生在德国费尔特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路易斯·基辛格是一名教师,母亲葆拉来自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这个家庭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非富即贵,但生活还算舒适,基辛格和他的哥哥瓦特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路易神父希望孩子们能够接触高雅文化,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民。所以家里有很多德国经典,一架钢琴——这些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也是德国精英阶层认可的生活方式。
然而,基辛格一家从未真正被德国社会所接受——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们生活在犹太人社区,信仰犹太宗教,主要与正统犹太人交朋友。
早在纳粹德国统治之前,德国的社会氛围就开始挑起对犹太人的敌意。在基辛格居住的社区,许多人对犹太人有偏见。只要风吹得早,就容易排挤甚至暴力对待犹太人。德国《先锋报》曾在1927年某期的封面上用粗体字写下一句挑衅的话:“犹太人是我们的灾难。”
当时,包括基辛格一家在内的许多犹太人都选择在纳粹公开集会期间待在室内。他家附近住着一个疯狂的反犹太人。虽然当时他还小,但还是受到了影响。
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改变也降临到这个家庭。不久,基辛格的父亲被解除了教师职务。更糟糕的是,纳粹政府限制犹太人做生意。娱乐场所也开始实行种族隔离,禁止犹太儿童与非犹太儿童玩耍。这让很多犹太人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
就这样,为了逃避纳粹主义,基辛格一家于1938年移居美国。基辛格回忆说,十几岁时,他认为“开除”是理所当然的,但他的父母从未接受过这个事实。
基辛格原名叫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到达美国后改名为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刚到美国的日子和难民差不多,基辛格一家在亲戚的帮助下艰难度日。那时,基辛格15岁,一句英语也不会说。幸运的是,他最初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德国犹太移民,语言并没有立即成为障碍。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母亲保拉找了一份家政工作,基辛格找了一份清洁工厂的工作,哥哥瓦特也一起外出打工。他的父亲,曾经是家庭经济的中流砥柱,如今却成了“养”人。
新移民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们不仅与主流社会隔绝,而且缺乏经济基础和安全感。基辛格从小目睹了很多反犹暴力的场景,心里早就有了阴影,这种对大规模暴力的恐惧也体现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
好在二战让他成功了,转折点很快就来了。1943年,基辛格应征入伍,这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这个循规蹈矩的犹太青年终于有机会脱离犹太人的圈子,真正融入美国社会。
基辛格60年后回忆说,这段时期对他意义重大。“在那里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甚至觉得自己的口音消失了。”
很多人认为基辛格的说法过于“一厢情愿”——虽然美国政府肯定了犹太人的贡献,但后者仍然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受到“偏见”的对待。
有一点足以证明——基辛格申请了军医培训,虽然成绩优异,但最终没有被录取——主要原因是军队只给犹太人非常有限的名额。
二战期间,美国形成了一种建立具有伟大美国民族认同的跨大西洋文化的思想,使得基辛格这样的人找到了职业出路。他曾在德国和美国生活过,足以充当翻译和桥梁。
苏里在书中写道,如果美国没有卷入二战,罗斯福总统没有决定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基辛格就没有机会进入美国当局。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不把自己的繁荣和大西洋彼岸欧洲的繁荣联系起来,就没有人会注意到基辛格的外交思想。
更何况,随着二战纳粹德国的战败,基辛格的角色突然从被驱逐者变成了“统治者”。1944年底,正在服役的基辛格因为会说德语,被派往情报部门参与反间谍行动。当时他负责与纳粹沟通,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协助美军进行军事占领。
美军之所以把重任交给德国犹太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信任,而是因为他们看重并利用了他们对纳粹的仇恨。在当时的美国军事机构中,像基辛格这样的犹太难民一般都会参加对德国的研究。他们扮演着翻译和向导的角色,通过对德国人的天性和文化的了解,帮助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地俘虏了德国人。可以说,二战后基辛格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不堪忍受的流亡背景。
1946年5月,基辛格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他从军队退役,加入了欧洲司令部情报研究所。作为一名平民讲师,他的年薪是1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虽然年轻,没有大学学历,但基辛格的成熟超出了他的年龄,他的知识和光环打动了许多听众。
“基辛格从一个德国犹太移民成长为一名美国军人、一名被占领的首席执行官和一名受人尊敬的讲师,不仅是因为他惊人的才华,更是因为历史环境赋予他的先天优势。”苏里描述,“基辛格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二战中成就的。”
跻身美国精英行列
这样,当基辛格再次回到美国时,24岁的他已经是一名战争英雄了。经过几十年的流亡,犹太人逐渐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基辛格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他看来,学习是打开权力之门的钥匙。
战争带来的集体痛苦把人们的愿望变成了阻止悲剧再次发生,形势需要理解德国。基辛格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进入美国顶尖学府哈佛大学的。
人生的每一步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辛格在哈佛的经历也是如此。1954年,基辛格完成博士学业后继续在这里工作。
到1971年,基辛格作为政府部门的教师,已经是哈佛国际研讨会的负责人。这个机构可以算是冷战时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它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为白宫出谋划策。这个项目的建立对哈佛意义重大,基辛格的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
基辛格借此跻身美国社会精英阶层,与许多名人和政治家保持联系,包括前总统肯尼迪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这给他后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在此期间,基辛格偶尔担任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顾问。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他工作效率很高,经常拜访华盛顿特区或国外的决策者。
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掌握着顶级资源和核武器。各国在寻求庇护时不得不选择一方支持另一方,这同时意味着与另一方为敌,这很容易引起冲突。然而,一些国家试图保持中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以及后来的中国。
在两极对抗中,美国的核力量本来就处于优势,可以对苏联实施遏制战略。但到了60年代末,美国逐渐失去了这一优势。与此同时,越南战争成为美国最棘手的麻烦,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西欧和日本实力增强,听美国发号施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对美国越来越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非常有见地,不仅扭转了美国的战略颓势,也为其重新获得对苏联的优势赢得了时间。
为了对付不断扩张的对手苏联,基辛格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武装力量和协调外交举措的组合。他还指出,美国加强其在西欧的核心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密切联系非常重要。
但为了打破冷战僵局,打击苏联的嚣张气焰,更实际的解决办法是改变现有的国际格局。基辛格认为,一个拥有“多权力中心”的世界会更加灵活,超级大国不会因为对手有什么麻烦就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承担的风险也会降低。
基辛格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符合美国利益的多极世界战略,包括加强大西洋联盟,开放对华关系,寻求与其他地区势力的和解。尤其是在亚洲,“多权力中心”将解决美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两大困境——与中国的长期冲突和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成为基辛格战略的重点。当时中国还与外界隔绝,基辛格呼吁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与之接触。尽管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知之甚少,但他仍然坚信中国将在该地区的新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还提出,应该建立“由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组成的三角关系”。
美国非营利智库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首席执行官沃尔特·伊萨克森后来评论说,“基辛格上台时,他的观点更像一个经典的现实主义者。他注重对国家利益的冷静评估,能够巧妙地平衡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
艾萨克森曾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时代》杂志主编。他还是畅销书作家,为基辛格、达芬奇、史蒂夫·乔布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过传记。
在艾萨克森看来,基辛格的策略并不完全适合当时美国公众的冲动情绪,它给新保守派和左派都带来了问题。“但我相信,现在我们可以在外交政策讨论中更多地运用基辛格的现实主义。”
基辛格的上述思想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该国的外交活动中。作为美国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和典型表现,它融入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罗纳德·里根的外交政策。在他看来,大国外交归根结底是基于国际政治的现实,而不是道德规范。”国家是一个脆弱的机构。”他在2015年出版的《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政治家没有道德权利因为道德约束而拿自己的生存冒险。”
在争议地区大搞“穿梭外交”
“下周不可能有危机。我的日程排满了。”基辛格独特幽默的话语,透露出那是一个他参与统筹、改变世界历史轨迹的时代。作为国务卿,他采取了所谓的& # 34;穿梭外交& # 34;频繁往返于各国首都,在冲突各方之间进行调解。
像敲中国的门一样,基辛格谈到了1973年代表美国政府在法国巴黎签署的《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和恢复和平的协定》(以下简称《越南问题巴黎协定》)。
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当我们接手时,50万美国人正在一万英里之外作战。按照前辈们定下的时间表,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没有撤退的打算。”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1968年后,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开始反对越战,但只有少数人支持无条件撤军,因为这关乎“面子”。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南越总统阮文绍的特使阮富德(左)。后来他批准基辛格(右)谈判,最终达成越南停火协议。
苏里在《基辛格传》中写道,早在1966年,基辛格就利用其广泛的关系网开辟秘密渠道,以促成华盛顿和河内之间的对话。基辛格承认,美国可以提高在越南的军事表现,但不可能靠无休止的武力“赢得”越南战争。“在这个问题上的暴力会进一步刺激国内舆论,同时也会引起邻国中国和苏联的抵制,所以美国不得不在越南寻求谈判方案。”
1969年初,美国在巴黎与南越阮文绍政权、北越和南越民族解放阵线举行四方会谈,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1969年8月到1971年9月,基辛格与北越举行了12次秘密会晤。
但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因为美国坚持美军和北越军队必须同时撤出南越,导致分歧严重。直到1971年5月,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1972年,美国大选临近,尼克松为了谋求连任,开始加紧和谈进程。
几经波折,1973年1月27日,与会四方正式签署了《越南问题巴黎协定》,规定美军停止轰炸和进攻越南北部,并完全撤出南部,而越南则释放美国战俘。
这次停火谈判使基辛格和北越领导人黎德寿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当时很多人反对基辛格获奖,因为他被认为参与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争议事件。诺贝尔委员会的两名成员甚至以辞职的方式表示抗议,《纽约时报》甚至将该奖项称为“诺贝尔战争奖”。
当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不堪一击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混乱的中东,大部分地区一片混乱。作为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代理人,基辛格将一系列灾难转化为重建该地区的机遇。
1973年10月,以色列和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爆发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基辛格负责从美国向以色列军队提供紧急物资。当以色列力挽狂澜,进入埃及和叙利亚的领土时,他介入漩涡中心,最终通过谈判结束冲突。
基辛格是这场“博弈”中的策略大师中东问题专家马丁·因迪克(Martin Indyk)在他的著作《博弈大师:亨利·基辛格与中东外交的艺术》中评论说,基辛格的行事风格颇为有趣。他掌握了关于各国边界的细节。在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在以色列、埃及和叙利亚之间举行了马拉松式的会谈,这些会谈往往充满了激烈的辩论和长期的讨价还价。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基辛格还是在中东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在他的游说下,以色列、埃及和叙利亚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建立了稳定的边界。基辛格的斡旋消除了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使美国成为以色列和埃及军事和经济援助的主要来源。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天。
因迪克评价说,“基辛格无穷无尽的精力、顽强的毅力和吸引有权势的人的能力,使他集智慧与精明于一身。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基辛格希望建立一个基于均势的稳定的世界结构。他多年来领导美国外交,对缓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他在中东的穿梭外交也引起了该地区人民对美国干涉别国事务的反感。
尽管基辛格经常与以色列领导人意见相左,但他们都想保护这个犹太国家免受敌对邻国的侵犯。相比之下,他对阿拉伯和穆斯林社会没有类似的心态。当以色列向埃及和叙利亚做出有限的领土让步时,他用美国的武器和技术补偿了这个犹太国家,使其在该地区获得了优势。
基辛格在各种强人领袖之间培养了一个关系网,给混乱的局面带来了秩序。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冲突中的中东社会,战争还在以其他方式继续。因迪克批评道,“基辛格的外交过于关注顶层的少数人,以至于生活在底层的人被忽视,这常常让他们感到愤怒。”
谈俄乌冲突引发争议
尼克松辞职后,基辛格继续担任国务卿,直到1977年民主党总统卡特上台。但他并没有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是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出版了多本书。晚年仍是受邀嘉宾,分析外交政策。他的生平经历和外交理念也为历史学家和各大出版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99岁时,他还出版了他的第19本书:《领导力:世界战略的六项研究》。分析了第一任德国总理阿登纳、前法国总统戴高乐、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前英国首相撒切尔等六位二战后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的历史功绩。
他说这本新书“是一个延续,不仅仅是当代的反思”。这六个人都是在他所谓的“三十年战争”(1914-1945)期间形成的,并为塑造战后世界做出了贡献。
基辛格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不再有任何发言权,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发言,只是在时代剧变后,有些仍然是有价值的,有些则招来了批评。
2018年9月,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授予基辛格首届威尔逊精神奖。获奖的原因是基辛格在五十年前美苏争霸期间写了一篇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的文章,很多观察在今天仍然适用。他当时说:“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政策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将是在哲学层面,即在一个军事极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界中发展某种秩序概念。”
然而,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基辛格的言论引发争议。他暗示,美国和北约的轻率政策可能引发了这场危机。当俄罗斯占领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时,基辛格敦促基辅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保持中立:“如果乌克兰想要生存和繁荣,它就不能成为任何一方对抗另一方的前哨。”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因此反驳基辛格的立场,并将其与二战期间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看来基辛格先生的日历不是2022年,而是1938年。他当时不在达沃斯,而是在慕尼黑。在真实的1938年,当基辛格一家逃离纳粹德国时,没有人听说过这件事…他们必须适应纳粹,而不是逃跑或与他们战斗。”
2022年5月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基辛格分享了他对如何结束战争的想法。他的建议是,乌克兰应将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被占领地区“割让”给俄罗斯。这种说法受到了进一步的攻击。乌克兰谈判代表、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甚至讽刺基辛格是“达沃斯恐慌者”。
两个月后,基辛格回应批评说:“我没有说要放弃我的领土。我只是暗示,它应该在任何谈判中有单独的立场。”他还表示,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它们对俄罗斯的重要性超出了当前危机的范围。”基辛格在称赞泽伦斯基领导能力的同时,也对他的全球视野提出了质疑:“他没有像领导这场战争时那样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
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又或许是因为形势变化超出预期,基辛格在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一反之前的立场,主张北约应该接纳战后的乌克兰。这和他之前的立场正好相反。基辛格解释说,“我之前这么说是因为担心会刺激俄罗斯发动战争。现在,中立乌克兰的想法不再有意义。”但他仍然强调,这场战争不应该成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
在他百岁生日之前,他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谈到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并再次提及。基辛格说,他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有两个原因:第一,俄罗斯不再是过去的常规威胁。因此,俄罗斯的挑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其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武装了乌克兰。乌克兰将成为欧洲最好的武装国家,但它有着战略经验最少的领导人。
“如果战争以最后可能的方式结束——俄罗斯失去了许多获得的领土,但保留了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俄罗斯可能会不满,乌克兰也会不满,换句话说,双方都不满。”他说。
基辛格认为,现在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有利于欧洲安全。“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保护乌克兰的能力。”他说,“在我看来,欧洲人现在说的话非常危险。因为他们说,‘我们不希望他们加入北约,因为他们太危险了。所以,我们会武装他们,给他们最先进的武器。“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不应该以错误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假设这个结果是可能的,那就是恢复2022年2月24日之前的状态。结果应该是乌克兰继续受到欧洲的保护,而不是成为一个只能靠自己自卫的孤立国家。”
最被高估的公众人物?
对许多人来说,基辛格被视为外交奇才,但同时他也受到媒体、活动人士和人权律师的谴责。这主要是因为他领导了一系列有争议的外交决策,尤其是涉及美国对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行动。
2013年4月,维基解密曝光了基辛格担任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期间的170万份机密文件,揭露了他在幕后操纵的一系列事件。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被时任军队总司令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并于当天去世。在皮诺切特的军政府统治下,约有8万名反对者被监禁,至少有3000人被处决。
被视为冷战时期美苏在智利斗争的象征。后来解密的资料显示,皮诺切特的行为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也参与其中。
此外,基辛格还被曝曾支持巴基斯坦对孟加拉国进行“种族灭绝”,并将越南战争引向柬埔寨和老挝,导致10多万平民死亡。柬埔寨的批评者认为,他的行为的后果促使红色高棉在该国掌权。此外,1975年支持印尼血腥入侵东帝汶也是基辛格外交生涯的污点。
“评价基辛格最好的方式是,他在外交上非常有创造力,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旧的模式和关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常驻学者詹姆斯·曼评论说,“但认为基辛格是理想主义者无疑是荒谬的。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更陶醉于现实主义。他的特点是在办公室和个人圈子里尽可能地积累权力和控制权。”
美国媒体对他的评价也各有千秋。在1974年6月出版的《新闻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基辛格作为“超级德国人”的漫画形象。他打扮成超人,穿着紧身衣和斗篷。在接下来的几期中,他被描述为“白宫地下室的头头”和“尼克松的代理人”。《时代》杂志“被其个人魅力迷住了”。基辛格在任期间至少15次登上《时代》封面,一个介绍他的人报道说他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人”。
罗格斯大学历史学、新闻学和媒体研究教授大卫·格林伯格认为,基辛格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被高估的公众人物。
首先,他被一些外交政策专家高估了,他们错误地认为他是尼克松外交政策和成就背后的主谋。“事实上,尼克松宣传了他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向中国敞开大门,还是与苏联缓和,尼克松才是伟大的战略家,基辛格只是战术家。”格林伯格说。
其次,华盛顿和当局高估了基辛格,认为他的思想是伟大的。“事实上,他的大部分观念都相当传统。他的观点从未在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外交政策上,他只是跟随共和党的潮流。”
此外,基辛格被他的左翼敌人高估了。格林伯格说,“他们使用‘战犯’这样尖锐而不恰当的标签,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基辛格的外交决定。”
虽然有一些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基辛格的政治遗产仍然影响着那个时代。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他愿意坦率地谈论美国在混乱的世界中追求权力的意图,这给他带来了赞誉。这也使他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代言人。
“如果要列出五个、六个或七个对我们今天认可的政治秩序的形成最有影响力的人,以及二战后创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国际秩序的人,我认为必须包括他。”苏里在最近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直言,“他的权力比不上、史达林、罗斯福或邱吉尔,但或许仅次于他们。”
50多年来,凭借自嘲式的幽默感、浓重的德国口音和温和的表达方式,基辛格为自己的话语增添了权威。随着2021年里根政府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去世,现年100岁的基辛格成为美国最年长的前内阁成员,也是尼克松内阁中最长寿的成员。
基辛格经常说话悲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目前,老年人对世界最悲观的担忧是世界末日的暗示。他认为,核武器虽然可怕,但还在可控范围内;对于人类来说,人工智能等未来不可控的科技进步会带来灾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拥有了在一定时间内自我毁灭的能力。”他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