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数读六中全会精神 现在是多少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和中国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

党的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和中国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跨越。”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理论概括,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揭示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理论地位的新界定。这一新定义不仅具有历史深度,而且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也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文化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世界。

从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特征来看,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了时代性和民族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悠久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风格。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文化土壤,伟大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伟大的意识形态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理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具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承载着历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独到见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演绎和扬弃,这些文化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古国,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是世界强国。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高度的自豪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思想文化创新。2013年3月7日,在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益。学历史可以看成败,学得失,学兴衰;学诗可以感慨万千,志存高远,人美;学伦理可以知耻、荣辱、明辨是非。”在2014年2月24日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国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积极弘扬和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形成于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生动的实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政治智慧,汲取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丰富文化养分。曾说过: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买了绘本《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成了他一生的目标。2014年12月20日,他在澳门大学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对同学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也是中国文化的热情倡导者和忠实学习者。”他鼓励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作为中国人的品格和背景。在谈到治国理政时,经常引用古代政治家和百家争鸣的经典名句。比如,在2015年1月12日党校党委书记研讨班的讲话中,引用了“大道之行也,为公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所为为善,民所恨为恶”,“宰相必起于国务院,猛将必在卒中”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大学之道,明德之道,亲民之道,止于至善之道”。人不学,不知“才,德也;德,才是帅。”“古代有大成就的人,不但是高超的人才,而且有持之以恒的意志。”“道虽近,不可为;事情虽小,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4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登高楼,望天涯”“我不悔带渐宽,我为伊疲”“我千百度寻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昏黄的灯光下”。2015年7月6日,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引用“水之所以不干,是因为它活跃;木之持之以恒,是有根基的。“套路制度不能变,方式不能错,刻舟求剑不能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通俗易懂的论述,充分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和承前启后、改变过去的伟大战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变”和“不变”。所谓“变”,就是不再适合当今时代,需要改变的部分。所谓“不变”,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超越时间的长远价值的内容空。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诚、和等人文道德思想,道家、佛家的价值观,是中国几千年来做人、读书、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及中华文明时,说:“2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天文下地理,广泛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许多思想,如孝、忠、礼、廉耻、仁、爱、善待他人、天人合一、自然道学、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赋予了中国人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包含了中国特有的精神。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累的,也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在2013年3月17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过去,正是有了中国精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进,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业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今天追求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历史的升级版,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强大推动。

从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品格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的理论品格,其生命力在于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一个具体国家的转型升级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意创造的,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遇到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条件是从过去建立并继承下来的。这个条件不仅包括经济基础,还包括传统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除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传统。只有将其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赋予其民族特色,并在全球化条件下巩固其文化根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观察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三大成果,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文化精髓有机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之中,通过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积极运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文化载体传播党的主张,建设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汇聚成中华儿女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了革命建设新道德风尚的形成,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天地抗争的精神脊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积极建设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和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与其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深刻指出:“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哪里会有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怎么会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华文化基因概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跨越时间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这些重要论述,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华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扬光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和底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聚了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培育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的精神,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召力和精神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涵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不断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在党的报告“八个定义”的基础上,该决议进一步用“十个定义”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从13个方面总结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重点是原创思想。由此可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界定\”,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不仅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强政强和”的思想,符合国家富强、人民安全、天下为公的“大同”政治理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借鉴了“人民是立国之本、立国之本”和“以民心为心”的民本思想,爱护人民、保护人民、支持人民、富裕人民。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借鉴了“周虽旧国,其命乃改”和“苟日新,日日新,日日新”的改革思想;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明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必须坚持和完善绿色发展理念,秉承“人与物”、“道与自然”、“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为一”的原则;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与古代“法律是社会的公器”、“奉法者强,国弱”的政治治理思想是一致的;显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汲取了“仁爱互助、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和“天下一国”的和谐共生智慧,与“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原则有相通之处;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与古代哲学思想“有义心、敬德、忠义”、“修身养性”、“有义心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之后平天下”是一致的。修齐治平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以“敬事、知行、诚正”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可以说,修齐治平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传统文化渊源。磨炼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与“养气平天下”的逻辑有相通之处,需要先修心治身之德,再完成治国之术。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六江同风,九州同经历”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精辟思想,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强烈自豪。

从思维方式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理论研究要致力于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关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空以实干兴邦”,具有鲜明的务实风格和实干精神。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辩证思维方式的实际运用。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创新、灵活和进取的思维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他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强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新思维的实际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为习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效汲取养分,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

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面貌。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培根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铸魂功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全社会走向善与美。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文明的美好共存、和谐共生。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精神,它凝聚在这个时代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和制度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在从富到强的伟大时代产生的伟大理论,包含着一系列独创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具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鲜明时代特征。在建党一百年的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关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引领了时代潮流,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应对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由中国文化复兴的中国形象。

(作者是共青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张良勋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58786.html
1
上一篇敬老院活动总结 敬老院50字心得体会
下一篇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的概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