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人工养殖的长江鲟鱼在野外水域进行排卵监测。
近日,长江鲟鱼“23年后首次在长江自然水域自然产卵”的消息备受关注。
3月27日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向本报(www.thepaper.cn)表示,“自然产卵”的说法并不正确。实验仍然使用人工养殖的鱼类,在实验条件下实现无激素自主繁殖。“是在人为干预下产卵。”危起伟说,这种实验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在欧美和中国已经有很多中小型鲟鱼的先例。
危起伟解释说,自然产卵或自然繁殖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自然种群中成熟亲鱼的受精过程,称为自然繁殖,不需要人工干预。此前,扬子江鲟在野外被宣布灭绝,正是因为扬子江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停止,自然种群无法自我维持。
危起伟提到,2018年,农业农村部颁布《长江鲟鱼救助行动计划(2018-2035年)》后,他们研究所开始在宜宾江段放流亲鱼,希望让人工养殖的鱼在自然条件下产卵,但至今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
危起伟说,他们放生了600多条性成熟的长江鲟鱼。目前他们也在寻找长江鲟鱼不能自然繁殖的原因。他推测,可能与放归的性成熟长江鲟亲鱼密度不足、人工养殖亲鱼对自然河流的适应性、向家坝下游的水文条件有关。
有媒体此前报道,3月中旬,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的“长江鲟野生繁殖实验”中,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首次在自然水域自然产卵,并在相同环境下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苗,迈出恢复野生种群的关键一步。
报道称,研究人员将20条成年长江鲟鱼放入空之间大小为45立方米的人工卵巢中,通过精确调节水流速度和模拟产卵的河床环境,引导长江鲟鱼在自然水域自然产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昊说,这项实验成功地从室内模仿多年的生态繁殖走向了野外自发产卵,为长江鲟鱼实现自然繁殖、恢复重建野生种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鲟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2000年以来,长江鲟鱼的自然繁殖已经停止。2022年7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生种群灭绝。
论文注意到,2023年2月1日,许、、危起伟在《长江鲟资源现状及保护》一文中提到,自2000年以来,长江鲟已无野生仔鱼,至今未监测到其自然繁殖活动,推测其停止了自然繁殖。
前述文章称,2018年后放流的幼鱼长势良好,其中超声波监测放流的772尾成熟或接近成熟的长江鲟鱼,显示主要滞留在向家坝下游至宜宾岷江三江口,位于安边长江鲟鱼历史产卵场。2019-2022年每年的3-5月,食卵鱼解剖、河底采卵、水下录像等监测手段尚未实施。放流的史氏鲟尚未形成自然繁殖的原因比较复杂。推测可能与放流的性成熟史氏鲟亲鱼密度和生态适应性不足,以及向家坝(史氏鲟历史重要产卵场安边)附近下游地区水文变化过大有关。此外,清水排放和水文年、日节律的较大变化对史氏鲟性腺发育、洄游、栖息地、繁殖和的影响也有待研究。
“总体而言,通过长江十年禁渔、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连续放流和生态调度,宜宾至合江、赤水河干流的长江鲟鱼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自然繁殖和自然种群重建。”前述文章写道。
3月27日,危起伟表示,期待更多的幼鱼被人工放流,适应性更强。几年后,它们达到性成熟。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有利窗口期,重建了长江鲟鱼的自然繁殖,恢复了自然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