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恢复和巩固《资本论》的教学地位
段薛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丰富、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处于核心地位。学习《资本论》是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培养学生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基本方向的重大问题。提高《资本论》教学水平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近年来,《资本论》在高校的教学地位发生了动摇,恢复和巩固其在高校的教学地位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门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负责的态度,做好《资本论》的教学工作。
第一,资本教学地位的变化
从建国到期间,在学习马列主义热潮的推动下,《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大部分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都是在那段时间里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开始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把马列主义、思想教条化、简单化、庸俗化的错误做法和倾向,出现了《资本论》“过时论”。《资本论》教学受到冷遇,一度被迫中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得到恢复,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全国高校普遍重视《资本论》的教学,除了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系外,师范大学、民族大学、党校都开设了《资本论》的教学。8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资本论》中没有“选读”一词。讲授了《资本论》的全部内容,课时约240小时。[1]陕西财经大学自1981年起,在硕士生教学计划中把《资本论》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在50个总学分中占有7个学分,分3个学期完成。[2]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经济学逐渐走进大学课堂。在反教条主义、反迷信的幌子下,一些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的研究当成教条主义。马列主义、思想的“过时论”迅速滋长蔓延,高校《资本论》教学受到严重影响。《资本论》的教学时间普遍被压缩,有些学校的教学课时锐减,有些学校把《资本论》变成选修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只能简要介绍《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内容和方法,而学生只能粗浅地接触《资本论》,不可能达到对《资本论》的深刻理解。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可能会因为一知半解而误读误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资本论》而不能用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时,会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剧《资本论》“过时论”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传播,一些人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融入”西方经济学。世纪之交,有人公开向《资本论》阐述的基础理论宣战,声称要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取而代之。《资本论》的“陈旧”和“无用”泛滥,对高校的《资本论》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高校的《资本论》课程只有三四十分钟,还有一些理论经济学专业把《资本论》作为选修课。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的理论经济学专业根本不开设《资本论》这门课。《资本论》在政治教育中也有类似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资本是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政治教育专业的资本课学时已经缩减到象征性的水平。
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热捧”了《资本论》,但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资本论》逐渐冷却。[3]虽然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效的,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项目,但是《资本论》的教学仍然没有像以前好的时候那样受到重视。资本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下降,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那样,在受到经济规律惩罚的时候,还想着去研究《资本论》,一旦危机过去,就忘了痛苦,狂热地推行新自由主义。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重复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危机。因此,我们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恢复并进一步加强《资本论》的教学。
二,恢复和加强资本教学的意义
1.学习《资本论》是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最丰富、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内在联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是总论点,《资本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结论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没有《资本论》,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资本论》的地位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基本方向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南。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的争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革命理论”,西方经济学是“建设理论”,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导致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大量流失,公有资产占全社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2003年的57%下降到2010年的26.9%。[4]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所有制和收入分配领域的这些严重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话语权丧失的结果。私有化和贫富差距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在1985年说过,“一种是公有制为主体,另一种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5]国有经济是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以《资本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3.学习《资本论》是打牢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需要。
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上,就会像风一样吹向两边;在实际工作中,你会陷入盲从,甚至迷失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有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只有西方经济学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不多。相反,有许多人盲目地批判、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大学课堂上,西方经济学占据主要地位。有些教西方经济学的老师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们只教西方经济学而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一味地赞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小贩”。这种西方经济学的讲座,让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因为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素养,缺乏明辨是非、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应该教给青年学生的基本功。吴宜峰教授在指导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时,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资本论》,以便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认真学习《资本论》,才能在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
4.学习《资本论》是培养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学说,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这种研究的方法。”[6]《资本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视角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和数学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是科学方法论的宝库。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结论,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当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复杂形势下,没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有可能被各种错误的思想所俘虏。当前要特别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有人抨击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是规范分析,没有实证分析。这是没有认真研究过《资本论》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无知诋毁。在他们看来,只有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才是实证方法,这也是对实证分析的狭义理解。广义的实证分析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统计计量分析,还包括调查和实地研究。马克思以英国为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这本身就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用大量的经验数据来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分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工资、利润和生产价格时,使用了大量的数学计算方法。在第二卷第三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所以《资本论》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典范,但当前经济学研究中的极端数学化倾向,使得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客观实际。另一种倾向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没有思想内容、没有阶级的“纯”科学,因而试图抛弃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西方经济学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两者都是阶级导向的。在中国,虽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在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自然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基本阶级关系。没有阶级分析,很多经济问题找不到合理的答案。[7]因此,只有认真学习《资本论》,才能学到科学思维的精髓,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提高《资本论》地位的途径
1.行政干预是目前的首选。
在我国经济学教育领域,《资本论》地位的下降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看似是大学教学的问题,其实深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有意识地向中国推广新自由主义,不断争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权。在国内,随着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许多经济教育者被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俘虏,有的成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言人。目前“西方经典”在国内外仍处于主流地位,高校自觉恢复《资本论》的教学地位可能很难甚至不可能。虽然我们不时看到“2009年11月南开大学博士生重读《资本论》”和“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经济学学科《资本论》选读”的报道,但类似现象只是出现在个别马克思主义传统良好的高校,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气候。恢复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地位,涉及到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市场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要扭转《资本论》教学地位边缘化的局面,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恢复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论》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1)教育部要系统地“介入”和规划《资本论》在高校的教学。
首先,应该规定《资本论》这门课程在什么样的学校开设,哪个专业设置为必修课,哪个专业设置为选修课,这是目前《资本论》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政治教育系教学计划》规定《资本论选读》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8]使《资本论》在80年代初迎来了教学研究的第二个春天。因此,建议教育部规定,资本必须是所有经济类专业和政治教育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资本应该是理论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次,统一《资本论》的教学大纲。目前高校的《资本论》课程基本都是“各奔东西”。在课时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有的人只讲第一卷,有的人讲前两卷,有的人三卷一目了然,有的人讲专题不要课本,根本达不到系统学习《资本论》的目的。教育部要组织高校从事《资本论》教学的专家进行统一论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以大纲形式规定《资本论》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资本论》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时数主要是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自主安排。
(2)培训《资本论》教师刻不容缓。
根据葛阳教授的研究,从事《资本论》研究的人员中,60岁以上的学者占47.73%(其中近一半70岁以上),发表文章量占57.27%。《资本论》研究的核心作者趋于老龄化,新的研究力量的培养有待加强。[3]因此,教育部应高度重视《资本论》教师的培训。首先,要定期对《资本论》现有专职教师进行轮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其次,要扩大首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毕业后补充首都师资力量。
(3)为《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一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从2000年到2010年,只有8.55%的《资本论》研究论文得到了基金资助。从经费类型来看,国家支持多于省支持,省支持多于高校支持,分别占总数的56.52%、27.05%和14.01%。[3]可见,资本论的研究还是缺乏足够的机构财力支持。因此,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社会科学项目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项目的比重和资金支持。二是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版基金,支持未得到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支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出版。因为在现行出版体制市场化、企业化的背景下,出版单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如果国家不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就很难发表,更谈不上扩大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热情。第三,要资助一些期刊,作为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阵地。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理论经济学的数学化趋势越来越极端。相当一部分期刊只发表西方经济学实证分析撰写的论文,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章的期刊越来越少,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难以发表。因此,有必要资助一些期刊作为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阵地,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第四,要支持研究《资本论》的学术团体。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国立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等一批全国性的资本论学术团体。但这些社团都是非官方的,组织会议的经费主要靠与会者和组织者缴纳的会议费。我们的政府应该学习美国政府对一些基金会的支持,宣传“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支持《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的健康发展。
(4)用制度设计激励《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
一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杰出贡献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在职称评定特别是高级职称评定和硕士、博士生导师评定中,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向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倾斜,以积极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定任何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老师,不会教《资本论》的,都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因为如果你没有学过《资本论》,你就无法把政治经济学解释透彻。同样,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或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师没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经验,也不能正常晋升。因为只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不懂西方经济学,或者只懂西方经济学而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不可能以批判的精神和扬弃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论经济学教师。因此,我赞同丁堡骏教授在他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序言中所说的:“在当代,我们必须一手拿着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手拿着凯因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过对两种思想的研究和比较,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9]
2.提高《资本论》教学水平是根本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资本论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几乎所有关于《资本论》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方法。因为:第一,现在的年轻人在质疑“为什么100多年前的理论能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第二,我们现在的教学和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资本论》的翻译。为了保持《资本论》的原意,译文有些生硬,让人更难理解。第三,《资本论》体系庞大,思想深刻抽象。一般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要反复研究才能逐渐理解,但对于初学的青年学生来说,要把它啃下来并不容易。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彰显《资本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教条地把《资本论》当成灵丹妙药。《资本论》教给我们的是无产阶级研究经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当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首先要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来解读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以及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的区别,从而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分析并没有过时。其次,要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学生明白《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自觉抵制“过时论”。再次,要联系学生的专业或相关课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资本论》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原著对专业的指导意义。比如《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财政支出、税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的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的财政理论和实践也有指导意义。总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资本论》这本100多年前的“工人阶级圣经”在当今时代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辉。
(2)改进讲授《资本论》的技术方法。
如果说理论联系实际是贯穿《资本论》教学始终的原则方法,那么教什么、怎么教就是提高《资本论》教学效果的技术方法。在此,本文应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从《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来解读它。《资本论》第一卷即将出版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我这样的作品中,细节上的缺点是不可避免的,但结构和整个内部关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10]《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我们知道,对《资本论》的攻击自其发表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但至今没有人能够摧毁《资本论》的理论大厦,因为《资本论》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因此,《资本论》中的每一个范畴都应该在整个系统中加以解释;要在把握《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说明各章、章、节在全书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中的每一个概念或原理。否则就会断章取义,不求解答。
第二,要讲资本的方法。如前所述,《资本论》是一个方法论的宝库,方法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逻辑,应当充分利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11]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米克(Ronald L.Meek)指出:“马克思的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方法论。马克思的方法论今天依然适用。”[12]只谈《资本论》的内容,不谈它的方法。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只会背原著的书呆子,遇到实际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或者犯教条式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把《资本论》的方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给学生。《资本论》的方法总体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对于不同的章节,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既要从整体上讲《资本论》的方法,又要讲各章的方法和分析每个问题的方法,以及一般方法和每个具体方法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本论》,才能灵活地学习和运用《资本论》。
第三,教学内容的安排。目前,由于课时不足,大学本科阶段的《资本论》教学大多只讲第一卷,有些是专门进行的。只讲第一卷,学生无法理解《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无法接触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谈专题,对于本科生来说无异于“听天书”。本文认为,大学本科阶段的《资本论》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意,字里行间理解《资本论》,整体把握《资本论》的精神实质。现在有些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以创新的名义搞一个“大杂烩”,里面融合了西方经济学的很多东西(这里我们不是说排斥西方经济学)。只有认真学习《资本论》,才能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原著,才能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大杂烩”中,分清哪些是马克思的观点,哪些是借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无论是什么专业在本科阶段,都应该系统的学习《资本论》三卷的内容,但是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教学时间,注意细节,突出重点。研究生阶段应以专题研究为主,在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资本论》的老师来说,随着《资本论》中“过时理论”的盛行,要教好这样抽象的理论经济学,就要做更多的“功课”:要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要把讨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既要解读原著,又要把理论争鸣带入课堂;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资本论》的教学水平是巩固《资本论》地位的根本途径。
参考资料:
[1]曹·。“宽口径、厚基础”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
[2]邢润玉。关于研究生资本教学改革的思考[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1985,(4)。
[3]葛阳。研究资本[EB/OL]。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网。http://www.cpeer.org。
[4]韩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要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5]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2-743。
[7]吴·。阶级分析在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
[8]王岱菁。《资本论选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1,(3)。
[9]丁堡骏。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02。
[11]《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90。
[12]胡代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J]。经济趋势,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