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当时革命实践后最深刻的思想,凝聚了先辈们在斗争中流下的血泪和汗水。特别是最重要的文章之一的《实践论》,可以说是一篇精美的作品。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真理的光芒,每一次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读。通过学习别人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感受,为了找出一些真知,写下以下文字,希望有些文字能触动读者的思想。我也会尽力让读者在不无聊不浪费宝贵时间的情况下获得一些收获!
《实践论》写于1937年。历经炼狱般的长征,经过痛苦的反思,在延安刻苦忘我地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写下了这篇凝练而又极具哲理性的文字。在我看来,《实践论》既是对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的有力控诉,也是对1935年前牺牲的先烈最好的告慰!
一、难事来了,为什么常会畏难和不快
下面说说我们实际工作生活中常见的经历。当事情来临时,尤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困难,不开心?
因为无知。
苏格拉底说:“无知是罪恶。”尼采说:“无知是一切痛苦的源泉。”佛教修行“般若”,即寻求如实知一切、一切本源的智慧,摆脱一切无明;孔子进祠堂问“万物”“三人行必有师”,就是为了博取真知。
可见,无知是我们一切痛苦和失败的根源,我们的成长就是不断获取真知。俗话说“人生十有八九出问题”,是因为我们对大多数事情的本质没有根本的认识,不能“知己知彼”,必然“百战不殆”。
打破的方法是对事物形成全面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我们党成立和活动的初期,理论准备不充分,没有条件进行充分的实践,然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升华。依靠“拿来主义”和僵化的教条未能有效指导中国革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挫折。就像青年时代的“带着剑环游世界”,思想不丰富,只能到处碰壁。以前有“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后来又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无数仁人志士后悔战死沙场,教训深刻!
那么,为什么在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呢?他是怎么做到的?
二、如何获得根本上的认知
之所以能领导人们去做,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比常人更高的准确洞察力,而他的准确洞察力主要得益于他的科学认知方法。
如何识别是一个科学问题。
一切知识都离不开生产活动,这也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问题的解决根本不能脱离实践。无论是谁,想了解一件事,除了接触,没有别的办法解决。
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圣贤,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六年苦修,历尽艰辛,尝试了各种方法,才最终在菩提树下得道。可见,实践是实现认识升华、思想改造、脱胎换骨的根本手段。
在实践的开始阶段,我们只看到过程中一切事物的现象,看到一切事物的片面性,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
随着实践的延续,在实践中引起人们感受和印象的东西被重复了很多次,于是人们头脑中发生了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了概念。这样就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总体和事物的内在联系,这就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是接触外部事物,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对综合感觉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转化,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只有当感觉的材料非常丰富和实用时,我们才能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
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无法立刻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
三、真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然后转向为实践服务。
一个人的知识无非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者通过学习书本和他人的教导获得“间接经验”。
获得这些“经验”之后,就能保证我们实践活动的成功吗?
不一定。这些经验必须经过我们环境中的具体实践的检验。判断知识或理论的真假,不是靠主观感受,而是靠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真理的标准。
为什么长征前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实质性胜利?因为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或者说不是“中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国农村和山沟里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没有结合的结果,是痛苦的失败。而那些痛苦的失败,当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革命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付出了实际的努力,检验了哪些部分真正适合中国革命。当然,其意义的前提是被深刻地总结然后改变,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你认为对的,不一定适合你。那些以“心灵鸡汤”形式出现的话语,那些没有经过深入实践和深思熟虑而发表的言论,是无法引导你取得真正的成功的。关键是要靠自己,严格遵守认知规律,得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那部分知识,从而引导自己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变化。
四、变化的实际,让认知活动不可能一劳永逸
如果在认知活动中加入时间这个维度,就会发现认知的复杂性增加了另一个维度。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把握世界的变化规律是长久成功的关键。
人要想赢得工作,即得到预期的结果,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所以相应的,人们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多方面逐步发展的。
只有在固化不变的社会里,对变化的理性总结才变得没有必要。而那种社会必然会因为缺乏活力而止步不前,自食其果。就像晚清以后的中国,是在被一个落后的强国欺负之后,才由被动变为自觉,认识新事物,建设新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我们不能指望古人的智慧通过书籍或者口口相传传递给现代人类,来满足现代的所有需求。他们能提供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对真实”,以及一些长久有效的普世价值。当然,因为年代久远而忽略古人的智慧是愚蠢的。没有他们,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存和发展。古人的智慧构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要想认识一件事情的本质,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就要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螺旋升华,每一个循环都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不断获得真知的过程。
五、这个时代的认知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是让一个人不被社会淘汰的关键,知识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思维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性格是人与人之间距离越长越好的关键。
知识是可以习得的,思维是可以锻炼的,最重要的是人总有某种性格,性格的作用会贯穿认识的全过程。《实践论》启示我们,在实践做人的原则、做事的方法、学习的道路上,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老老实实,分分册,实事求是。认知的过程不可能来自任何虚伪和做作,绝对需要诚实和谦逊。在认识的初始阶段,要态度坚定,敢于直接接触和面对,迈出第一步,解决“万事开头难”的问题,然后才会有更好的深度。
在这个时代,真正有实力的人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式,这对于他们继续深入理解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庞杂,有价值的信息又是那么有价值的时代。这不是捷径,而是当时已经被证明无数次的相对真理。
一个普通人和一个有实力的人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大多带着有色眼镜片面、肤浅、主观地看待事物,判断选择,总是停留在认识的感性阶段,然后汇聚到你的生活中。这当然比不上理性、客观、本质地看待事物的人。
“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这种形式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实践和理解循环的内容都相对高级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合一观。”这是教给我们的认知模式。你明白吗?
后记,为什么要学历史?
我们经常学习历史是为了获取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作为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交谈材料。我认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把我们所有的知识投入到当时的客观环境中,观察历史人物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从他们的人生得失中进行选择,从而带给我们思考的素材,为我们的人生点亮智慧的灯。
目前,我的写作主要围绕,今后我将把重点放在,因为毛的智慧太睿智了,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欢迎关注“良心堂”(同名微信)。让我们一起学习,不断进步,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正确的方向,为别人的人生带来光明!